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墟源流──壮族圩与其他民族场之比较(一)潘春见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潘其旭的《壮族圩研究》、梁庭望的《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圩》、农学冠的《壮族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肯定,壮族圩在起源上与远古氏族的生产生...

  • 标签: 壮族歌圩 原始形态 传统形态 现代形态 少数民族 壮族先民
  • 简介:古琴,因张弦七根又称七弦琴,是我国古老的弦乐器。传说伏羲氏“削桐为,绳丝为弦”,被认为是的创始。《史记·乐记》载:“舜作五弦之南风。”文、武各增一弦,曰少宫、少商,遂形成七弦琴。唐朝诗人刘长卿《听弹琴》诗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之扁体长形至迟在汉末时已致定型。由此可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的仍有少量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的相比,除发音之外,还有造型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 标签: 艺术风格 宋元明清 伏羲氏 故宫博物院 史记 象征
  • 简介:普宁英是普宁市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在民间广为流传。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

  • 标签: 人民群众 传统舞蹈 消除疲劳 普宁市 民间
  • 简介:刘迈先生长期从事史志工作:于工作之中深感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遂闲暇之余,以七言歌行体,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抒情达意,表现力强,且声韵皆合,读来琅琅上口,经久难忘。“读史能益智,鉴古可察今。”对于这些历史基本知识,每一位中华儿女均应有所了解。至于史志工作者则应视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不仅要系统掌握,而且应了如指掌,如此则自会得益于编审及研究之中。本刊将分三期刊载刘先生之《中华史》,以飨读者。

  • 标签: 刘迈 《中华史歌》 史志工作 编撰工作
  • 简介:青山,绿水,我省天柱与湖南相间的四十八寨,堪称美丽的乐土。这块土地上的“四大场”则尤令人神往。每逢赶戍日,场上便人山人海,歌声如潮,扇如万蝶起舞,伞如百花争艳.动人的情景,古往今来,长盛不衰。四大场,实际是天华山,四方坡、两头坳.凉亭坳、平茫,岩湾、龙凤山七大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风光秀丽的地方.据“夸”中的“四大场”篇说,原本为四大场.因一年中四月和六月有两个大戍日。而所谓戍日是休耕日,于是增加了四方坡

  • 标签: 天华 八寨 茫茫人海 一路欢歌 依依难舍 才貌俱全
  • 简介:<正>一、"登"释义"登"又名"登哥"、"登謌",古代"登"、"升"通用,故"登"又曰"升",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礼乐文化现象,大约起源于周朝宗庙祭祀礼,亦用于乡饮酒礼、大射礼等,是这些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朝廷祀典、朝会宴飨等仪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登"最早见于记载周朝礼仪的《周礼》、《仪礼》、《礼记》之中,以下是"三礼"中"登"和"升"的使用情况:《周礼》"登"出现两次,"升"无;《仪礼》"登"无,"升"出现十次;《礼记》"登"出现两次,"升"出现十二次。如:《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令奏击拊。""大祭祀,登击拊,下管击应鼓。"①《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鹿鸣》、《四牧》、《皇皇者华》。"②《仪

  • 标签: 登歌 升歌 大射礼 礼乐文化 西阶 安世乐
  • 简介:<正>农家建房乃一大举,而梁是房屋的主件,梁在民俗中的象征表现及其意义非常广泛。因此,在河北省南部一带农村多年积淀和流行的上梁民俗事象,体现了农民的信仰传承和民俗文化。上梁风俗可归纳为11种:1.择吉日,一般要选择阳数日。2.赶午时,利用“午”和“5”的谐音,取“阳辰”、“阳爻”之意。3.不许坐梁头,不许在其上放工具,因为是主人的象征。4.上梁前用酒浇梁头,说是人喝了酒脚轻,梁喝了酒也会轻的。5.梁的根部朝自家院落一方,以表示根扎自己家里。6.上梁时,要求三种人到现场,即当家人,建筑队掌尺的、本家属虎属龙的。7.梁要放平,前头高了,视作棺材房,前头低了,主人抬不起头来。8.要挂上象征吉祥喜庆的红绸。9.张贴“黄道日上梁大吉大利”,“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鲁班问道何日上梁好?太公答曰今日吉”之类的上梁帖。10.燃放鞭炮庆贺。11.诵颂《上梁》,歌词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有时有人有改动。原歌词如下:

  • 标签: 民俗事象 河北省南部 民俗文化 象征表现 姜太公 冀南
  • 简介:我国著名古琴家、篆刻家、书画家徐文镜。抗战胜利后在广州安家,妻子儿女一直在广州西关居住。据其子徐匡武先生介绍:他伯父徐文白(文镜长兄)也喜七弦古琴,是公认的浙派宗。徐文镜习于大休上人,琴艺精深。1950年在香港置有海表台,公诸同好。并撰文日:“,雅乐也。

  • 标签: 抗战胜利后 1950年 篆刻家 书画家 古琴 广州
  • 简介:黔东沿河,这个乌江河畔的土家族小山城里,不但有着比较淳朴的民风,而且,那里至今都还保存着一些鲜活神秘,并让现代人和其他民族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民俗。哭嫁,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土家少女在婚嫁时向亲人哭唱的一种民间自由抒情歌体。大凡当地的土家少女在婚嫁时都要经过这一特定的

  • 标签: 哭嫁歌 婚嫁 封建婚姻制度 抒情歌 现代人 黔东
  • 简介:<正>本刊本期续发“二二八”专题史料三组,本馆阅卷室参加了资料提供工作。台湾真相张(一九四七年三月廿五日)一个自由首先我要说明的,我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民国台湾省人氏,但是现在台湾的同胞,甚至我的故乡(台中)的亲友,都说我不像台湾人了。为的是:一呢,我不会说日语,二呢,台湾话我也不能说得流利了,三呢,我的衣著以及生活习惯完全祖国化,这是因我在国内太久了。十

  • 标签: 台湾人民 台北市 同胞 祖国 省政府 军队
  • 简介:<正>《楚辞·九》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虽然有民间祭说和郊祭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这是一致的。所谓祭,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之曲。”这就是说,《九》原是楚地民间“乐

  • 标签: 《九歌》 东皇太一 屈原 文体研究 《楚辞·九歌》 《云中君》
  • 简介:它是水泊的精灵:优雅、圣洁、忠贞!它的学名叫大天鹅,很早就是人类的朋友,在古代文人的诗文里,它的名字叫作"鹄",也被叫作"黄鹄"或"大鹄".它在青海拥有"冬宫";21世纪以来,在青海湖的种群数量,每年稳步递增.它被鸟类学家李来兴备加关注,最近我们访问了中秋节后才从青海湖考察回来的他,他兴奋地对我们说:青海湖可望成为冬季的天鹅湖……

  • 标签: 青海湖 古代文人 21世纪 种群数量 天鹅湖 中秋节
  • 简介: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殁,简编有遗芳。希彦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

  • 标签: 遗芳 殊行 亦颜 勉学 驾言 青阳
  • 简介:《红旗》是华北大学文工三团在建国前夕代表解放区文艺战士向全国首届文代会献礼演出的大型话剧,当年获得很大成功。在北京公演后又到天津下厂巡演出。后来上海演出此剧达140余场;南京也大大突破了该地话剧演出的售票纪录;以后兰州、重庆等大城市也相继上演。通过此剧的创演,使三团一批年轻同志奠定了毕生的创作道路,结下了终生难以割舍的情缘。参加红旗的演出,可以说是我艺术生命历程中的黄金年龄段。受命写完团史资料交卷后,一种缱绻的幸福感、欲罢不能。执笔又写此篇,献给亲爱的祖国庆寿,纪念红旗首演50年。暂留老区完成新任务1949年早春二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党中央所属各单位相继开赴前线,独让三团留在正定待命,

  • 标签: 共产党 解放区 红旗竞赛 排练场 官僚资本家 文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