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 标签: 突厥人 中亚 佛教 突厥汗国 祖先崇拜 西突厥
  • 简介:唐王朝经营东北的目的能否实现,即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取决于唐与突厥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突厥降户叛乱引起东北政局的变化,又给突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机会,最终导致了后突厥的崛起,并且一度主导了东北诸族;后突厥的复兴是促使幽州成为军事重镇、平卢节度使建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隋至唐前期,是由隋唐王朝与漠北游牧政权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时代,虽然最终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但唐与突厥均是东北地区的主导力量,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是一个决定性的外在因素.

  • 标签: 唐代政治 东北诸族 突厥
  • 简介:<正>吐鲁番阿斯塔那三○七、三二九、五一七号墓等三座曲氏高昌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九件供食文书,其中六件内容与突厥有关.在供食客使中,出现了阿博珂寒(阿波可汗)、贪(氵旱)珂寒(贪汗可汗)、恕罗坷寒(处罗可汗)、南厢坷寒(可汗)、北厢珂寒(可汗)等突厥可汗派遣的使团.此外,还记载了“外生儿”(外甥)以及突厥可汗的铁师、金师等名称.这批文书的刊布,对于研究突厥史、高昌与突厥的关系,都不无裨益.本文试就文书中与突厥有关的问题略作考释.

  • 标签: 突厥人 西突厥 高昌 北庭 吐鲁番文书 糜米
  • 简介:突厥人的婚姻习俗述论吴景山突厥人在六世纪中叶崛起于蒙古高原之后,他们跃马挥鞭,纵横驰骋,在前后长达二百年的岁月里,使大漠南北的许多民族几乎都曾受到过他们的控制与驾驭,在频繁的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丰富的突厥文化内容不仅给当时这些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

  • 标签: 突厥人 婚姻习俗 一夫一妻制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兄弟共妻制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通行本《唐会要》卷九四突厥、吐谷浑的记载错讹甚夥,而且纪年与其他唐代文献相互冲突。对照江苏书局本与文渊阁本《唐会要》本卷内容,并将《唐会要》与《资治通监纲目》相关记载对勘,可以发现《唐会要》突厥、吐谷浑卷两种版本分目不一,内容与《资治通监纲目》高度一致且未超出《纲目》的范围。通过对《唐会要》纪年、文字及编纂等方面的错讹进行分析,同时将传世文献中残留的《唐会要》突厥、吐谷浑的佚文与通行本《唐会要》卷九四的记载相比对,可以确认《唐会要》突厥、吐谷浑卷并非原帙,而是后人根据《资治通监纲目》补撰。

  • 标签: 唐会要 突厥吐谷浑卷 补撰
  • 简介:在回鹘汗国(744~840年)存在的前十年中,参与唐朝内部事务成为其外交活动的主旋律。是时回鹘势力强大,幅员辽阔,独霸漠北,而当时的中原王朝却危机重重,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安禄山及其继任者于755~763年问发动的反唐叛乱。

  • 标签: 回鹘 安史之乱 突厥 外交活动 中原王朝 主旋律
  • 简介:11世纪70年代编定的《突厥语辞典》中文化语言学研究对社会文化变革有较大影响、分化人文地理对语言和方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诗歌谚语的哲学观念方面也是如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解析。

  • 标签: 《突厥语辞典》 文化语言学 研究
  • 简介: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 标签: 唐代 东突厥王族史善应墓志胡汉关系
  • 简介:现代维吾尔语第三人称代词单、复数u/ular,在古代文献中常被写作ol/olar。本文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系统考察了ol一词的用法,认为该词的演变过程应为:in*〉*αν〉ov〉oλ〉o〉v。

  • 标签: 代词 突厥语 突厥 回鹘文献
  • 简介:1987年Г.Ц.齐比科夫在Д.班扎罗夫学术大会上作了题为《布里亚特蒙古人的萨满教》的报告(未出版),报告中作者对萨满教和“Бο”一词的起源阐述了自己的新观点①。作者沿袭了著名汉学家П.卡法罗夫(Кафаров)的思想,认为蒙古布里亚特语“боо”(...

  • 标签: 宗教文化 词源学 萨满教 布里亚特蒙古族 蒙古语 突厥语
  • 简介:<正>当今时代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识视野不断扩大。且不说早已熟知的欧洲文化和艺术现象,就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在今天也得到深入研究。我们是靠这些国家的学者、欧洲各国特别是苏联研究人员的著述来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的。可以确切地说,今天我们对东方许多民族文化史的了解并不亚于对西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

  • 标签: 游牧民族 蒙古族 民族文化史 突厥 建筑艺术 大草原
  • 简介:学术界对于突厥、回鹘文中的‘娑匐-S?big’一词是否为官号存在很大争议。蒙古草原早期游牧民族高层贵族之官号通常以当事人的经济特点、历史功勋,传统习俗以及其外貌特征来表现。北方游牧民族官职名号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还原蒙古中古时期游牧部落的发展、政权交替特点、社会结构及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突厥文 回鹘文 娑匐 官称 官号 考释
  • 简介:突厥语的《忏悔词》是见于吐鲁番的摩尼教文书,供俗家信徒“听者”使用。全文共分十五个部分,分述听者所需忏悔的十五个方面。二十余年前,曾有主要依据俄文版的汉译文;本文则主要依据英文版,做出新的翻译和更详细、合理的注释,以期提供更高质量的汉译文。

  • 标签: 明尊 宽恕 五明神
  • 简介:突厥人曾经信仰袄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袄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袄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袄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 标签: 刻毡为形 缂毛 突厥 祆神祭祀
  • 简介:新疆古代冶炼遗址与突厥、蒙古族的冶铁、锻钢戴良佐新疆天山南北,煤、铁资源十分丰富,除了1984年发现的尼勒克县东周时期铜矿冶炼遗址外,迄今已发现6处冶炼遗址。1.库车县阿文山遗址。位于县北120公里。1958年地质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古代炼铁的小对润、铁...

  • 标签: 冶炼遗址 新疆古代 蒙古族 吉木萨尔县 突厥 石堆墓
  • 简介:<正>关于蒙古萨满教的混杂性、它与其相邻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及文化上的联系已有了不少论著。学者们主要论述的是喇嘛教对萨满教的影响问题,萨满教与佛教这两种宗教信仰相互关系的问题。符拉基米尔佐夫刊布的蒙古萨满教资料中的一些藏语部分就充分说明了喇嘛教仪轨对萨满教仪式的直接影响。旅行家及民间文学搜集者早就提到过蒙古萨满教与突厥语系民族,尤其是与南西伯

  • 标签: 蒙古萨满教 突厥语 西伯利亚 蒙古话 喇嘛教 直接影响
  • 简介:2011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联合考古队在布尔干省巴彦诺尔苏术东北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按唐墓规制建造的大型壁画墓,墓内共发现唐代风格的壁画40余幅、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40余枚及各式金银器。发掘报告这样总结了此墓葬的重要性:根据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遗物,可以认定该墓葬为东突厥汗国时期的遗存,墓主人可能为突厥贵族人物。

  • 标签: 突厥汗国 铁勒 拜占庭金币 萨珊银币 仿制品
  • 简介:世界名着《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的中文译本终於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了。这是译者张锡彤、张广达两位前辈对中国西域历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不过这个贡献却迟到了多年才得以与中国学术界见面。

  • 标签: 中文译本 突厥斯坦 入侵 蒙古 迟到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