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本研究以长治医学院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设计和实施过程,通过学生在线微课视频和作业完成情况、在线篇章测试成绩、问卷调查结果等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95.3%(244/256)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在线微课视频观看、89.8%(230/256)以上的学生提交了章节作业且作业平均成绩较高(>91.7分);学生在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等3大篇章测试平均分均>90.0分。91.4%(234/256)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讲授对学习非常有效果;82.0%(210/256)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和课堂讨论、84.4%(216/256)的学生认为线上完成章节作业与篇章测试非常有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得到了学生认可。

  • 标签: 混合式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网络教学平台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性研究,为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网、万方、CNKI等数据库,纳入有关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20年11月30日,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有9篇文献被纳入,提炼出27个结果,归纳出7个类别,整合出3个主题,分别为良好的教学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融洽的师生关系。结论临床护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是护生进步和成长的原动力,为提升临床护理教学成效,护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有效教学行为对于护生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的价值。

  • 标签: 临床护理教师 有效教学行为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教学模式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招录的28名微生物检验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4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教学,研究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学生小讲课模式教学,对比两组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结果:研究组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转课堂结合学生小讲课模式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实习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混合式教学是团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在线教学之间的优势。通过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生物化学课堂之中,对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其中包括了知识体系的重构、智慧课堂的建设、网络课堂的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创新项目等多维度的探究实践。

  • 标签: 混合式 教学模式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 简介:摘要:针对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提出规范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强化实验课堂管理和个人防护意识、规范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等改进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 标签: 生物化学检验 实验教学 生物安全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任务的循证检验医学团队合作学习(task based 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team cooperative learning,TEBMCL)教学模式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长沙医学院2014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3个班336人为研究对象,选取1班112人为教改组,2班113人为对照1组,3班111人为对照2组。比较3组应用TEBMCL教学模式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并对TEBMCL教学模式予以评价。采用Access 2010与SPSS 17.0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习效果:①3组开课基础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每学习一篇章之后进行随堂测试发现教改组成绩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1组在第二篇章应用TEBMCL新教学之后,成绩优于对照2组(P<0.05)。②在多项指标中,教改组成绩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③教改组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中,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教改组中无一人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调查问卷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对大三学生开展TEBMCL教学模式,过程短,收效快;但此方法仍有待完善。结论TEBMCL新教学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有显著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 标签: 基于任务的循证检验医学团队合作学习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课程进行重构,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重构后的课程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普遍较高,教学实验组成绩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开展以强化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更好地满足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 标签: 微生物学检验 理实一体化 混合式教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联合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9名2018级检验系学生为实验组,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并以另外19名2018级检验系学生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用考试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BL联合LBL教学有助于提高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勒醇对大鼠脂肪间充干细胞(ADSCs)生物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颌面创伤中基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和修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100.0 μmol/L)的富勒醇对大鼠AD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大鼠ADSCs在成骨培养基中培养,以加入较高浓度(1.0 μmol/L)富勒醇为实验组(成骨培养基+富勒醇,1.0 μmol/L),以未添加富勒醇为对照组(成骨培养基),成骨诱导14 d及21 d时利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Live/Dead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茜素红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富勒醇可以促进大鼠ADSCs中钙化结节的形成,提高成骨基因Runx2、骨钙素(OCN)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论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促进AD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培养 富勒醇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对其构建知识结构、培养能力素质具有直接的和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在专业针对性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打造一门符合专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生物化学特色课程,是医学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深度教学改革,2020年率先开设了专门为药学专业个性化定制的生物化学课程,针对专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精准设计教学内容;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注重思政教育,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生物化学 在线教学 混合式教学 药学专业
  • 简介:摘要针对生物材料学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乏味性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结合当前生物材料领域科研热点,就教学知识、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提出改革。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创新引入该门课程,以翻转模式融合Seminar教学,结合院校特色,由课内走向课外,针对专业开设该课程,用网络新信息建立教学评价,对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 标签: 医学院校 生物材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室外引流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室外引流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回顾性病例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脑室外引流患者共373例为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共感染31例,感染发生率为8.31%。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疾病类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脑脊液(CSF)采样频率、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导管更换频率、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并发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是脑室外引流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χ2=4.881、11.659、17.129、11.104、5.424、5.423、4.964、6.445、27.405、6.751,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导管更换频率、置管位置、肺部感染和CSF采样频率是脑室外引流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管相关感染受多因素综合作用。除强化患者基础疾病治疗外,还要妥善管理置管,减少操作频率,以降低感染风险。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感染 采样频率 导管维护
  • 简介:【摘要】手术外麻醉日益广泛应用于门诊各种侵入性操作和诊断性检查领域,占麻醉工作比重越来越越大。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此文的就术前评估及手术室外工作环境的一些特点和手术室外的复苏安全性作出探讨,対手术室外麻醉工作积累的一些相关经验及注意事项作出总结。

  • 标签: 手术室外麻醉 无痛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活体动态示踪人骨髓间充干细胞(MSCs)小鼠体内移植后对损伤肝的趋向迁移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将CMV-Luciferase2-mKate2导入MSCs,96 h后运用流式细胞仪对表达远红外荧光蛋白mKate2的MCSs进行纯化筛选,得到基因转染的MSCs-R(MSCs-CMV-Luciferase2-mKate2)用于体外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将小鼠(雄性BALB/c裸鼠)用随机数目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1)肝损伤实验组:以CCl4腹腔注射建立肝损伤模型,24 h后进行脾脏MSCs-R移植;(2)对照实验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磷酸缓冲液(PBS),24 h后进行脾脏MSCs-R移植;(3)肝损伤组:建立肝损伤模型,脾脏注射PBS;(4)空白组:腹腔注射PBS。移植后每天对小鼠进行生物发光成像,直至肝区光信号消失,在第14天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肝损伤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间光信号强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感染MSCs 96 h后,经过纯化筛选其蛋白mKate2表达率高于95%。体外实验显示MSCs-R细胞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呈线性正相关(R2=0.980)。MSCs-R脾内移植后第1天肝损伤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均可见干细胞迁移至肝脏,肝损伤实验组的肝区光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实验组(t=15.476,P<0.001)。对照实验组小鼠肝区生物发光信号持续5 d,肝损伤实验组光学信号持续11 d,其他2组无光学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肝损伤实验组小鼠MSCs-R体内移植后肝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生物发光成像可动态示踪脾内移植的MSCs定向迁移并定居在受损肝脏内,肝损伤有助于MSCs定向迁移至损伤组织并发挥其修复肝损伤的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肝损伤 细胞治疗 示踪 生物发光成像
  • 简介: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由病原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医学免疫学三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的知识点多,杂。免疫学的部分抽象、进展快、理论性强,并且教学时数少。因此本门课程的学和教都是比较困难的过程。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 标签: 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和临床药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该课程是药学与医学重要的桥梁课程,更是药物研发与临床药学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目前,在新药筛选及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制剂研发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本校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和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本科教学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能够为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本科生生源,最终培养科研创新型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使他们在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实验教学 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