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能量成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成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能量 CT( DECT)对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ACE)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本院 2016年 1月 -2018年 1月行 TACE治疗的 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 1~ 3个月均接受 D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 DSA为金标准,评价 DECT两种观察方法(对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常规观察, A组;对虚拟平扫、增强图像观察, B组)对术后肿瘤残存、复发的检出情况。结果 TACE治疗后复查检出病灶 185个, DSA证实有强化(阳性) 130个,无强化(阴性) 55个;以 DSA结果为金标准, A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3.85%、 80.00%、 75.68%、 89.72%、 56.41%,均显著低于 B组的 94.62%、 94.55%、 94.59%、 97.62%、 8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A组与 DSA一致性中等( P< 0.01), B组与 DSA一致性良好( P< 0.001)。结论 动脉期能量 CT扫描能更准确显示 TACE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病灶。

  • 标签: 双能量 CT 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肿瘤残存 复发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能量直接去骨 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9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能量直接去骨脑动脉 CT血管成像 (DE-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估 DE-CTA在脑动脉瘤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DE- CT及 DSA检查,无明显不良反应。 DE-CTA与 3D-DSA测量动脉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安全性及准确性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CT(DECT)定量测量长期口服胺碘酮患者的肝脏碘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口服胺碘酮12个月以上的27例患者的临床和腹部DECT资料作为试验组;收集2017年1月因疾病需行腹部CT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8例患者的DECT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140 kV、100 kV、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和肝脏、胰腺、脾脏的碘浓度值的差异。肝脏CT值与肝脏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肝脏、胰腺、脾脏碘浓度分别为0.2(0.2,0.4)、0.1(0.1,0.2)、0.2(0.1,0.2) mg/ml,对照组的肝脏、胰腺、脾脏碘浓度分别为0.2(0.1,0.2)、0.1(0.1,0.2)、0.1(0.1, 0.2) mg/ml,试验组的肝脏碘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4,P<0.05),胰腺、脾脏碘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9、-1.590,P均>0.05)。试验组100 kV、140 kV、VNC图像肝脏CT值[(74±18)、(70±10)、(71±5) HU]均高于对照组[(60±6)、(59±6)、(62±6) 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0、4.205、5.241,P均<0.05)。试验组140 kV图像CT值与碘浓度呈正相关(r=0.410,P<0.05)。试验组中,不同肝脏碘浓度患者之间,口服胺碘酮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平扫可以定量测量长期口服胺碘酮患者的肝脏碘浓度,为评估胺碘酮致肝损伤提供生物学指标。

  • 标签: 胺碘酮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 70 例 肺阻塞 (PE)患者 应用CT中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 2018 .05 ~ 2020 .02 间收治 70 的疑似 PE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均行 flashCT能量肺动脉成像,扫描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 Lung PBV及 Lung Vessels处理,观察 CTPA、 CTPA+Lung PBV、 CTPA+Lung Vessels对全部栓子的检出效果,并计算 Lung PBV、 Lung Vessels与 CTPA在周围型 PE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 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质量及优化窗口设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均于术前1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后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40 keV)。测量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PI与VMI40 keV图像中正常胰腺实质、胰腺病灶、腹壁脂肪、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CT值,计算病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胰腺实质CT值、病灶CT值及CNR。调节并记录动脉期及门静脉期VMI40 keV的个性化窗口自设值(W-Ind,包括窗宽和窗位),通过对W-Ind与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CT值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窗口校准值(W-Calc),并拟合出窗口优化值(W-Opt)。以5分法记录PI在标准腹部窗口(W-Std)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与PI在W-Std设置下图像主观评分。同时测量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病灶的最大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中病灶CT值[(464.0±136.7) 、(375.4±79.2)HU]高于PI中病灶CT值[(168.8±38.0)、(140.5±23.5)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6.107、-22.225,P均<0.001);CNR(16.5±11.1、10.9±6.1)明显优于PI(4.5±2.9、3.0±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7.838、-9.781,P均<0.001);而图像噪声[(11.8±1.5)、(11.8±1.4)HU]小于PI[(13.1±1.5 )、(12.9±1.3)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6、3.891,P均<0.001)。动脉期PI在W-Std窗口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1)、1(0)、5(0)、5(0.75)、5(1)分,门静脉期分别为3.5(1)、1(0)、5(0)、5(0)、5(1)分。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和W-Opt窗口设置下主观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6.143、76.000,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PI在W-Std窗口设置下评分(Z=4.685、4.235,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肿瘤病灶最大径测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8、0.004,P均>0.999)。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VMI40 keV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但由于VMI40 keV图像中组织CT值改变明显,常规默认腹部观察窗口建议调整至合适的窗口设置(窗宽、窗位:动脉期880、230 HU,门静脉期840、260 HU),以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超低对比剂用量16 ml在肺栓塞低辐射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3例临床可疑肺栓塞行CT肺动脉成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管电压100 kV,螺距1.0,对比剂总量60 ml;低组,47例,管电压70 kV,螺距2.2,对比剂总量16 ml。记录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计算有效剂量(E),测量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背景噪声及肌肉CT值以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两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均采取3级评分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栓塞比例及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组E为(0.76±0.13)mSv,常规组为(1.91±0.54)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P<0.001)。低组背景噪声高于常规组(Z=-4.99,P<0.001),且SNR和CNR均低于常规组(Z=-4.56、-4.48,P<0.001),但两组总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组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1.34±0.60)低于常规组(2.9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P<0.001)。结论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16 ml超低对比剂用量,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的干扰,保证肺栓塞诊断图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约60%,同时减少73%对比剂总量。

  • 标签: 第3代双源CT CT肺动脉成像 肺栓塞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 D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选 2019年 9月 ~2020年 6月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 DECT与CT( DSCT)进行诊断,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DECT对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 DSCT检测,符合率为 72.50%,敏感度为 73.44%( 47/64),特异度为 68.75%( 11/16),阳性率为 90.38%( 47/52),阴性率为 39.29%( 11/28);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 DECT检测,符合率为 96.25%,敏感度为 96.88%( 62/64),特异度为 93.75%( 15/16),阳性率为 98.41%( 62/63),阴性率为 88.24%( 15/17)。结论: DECT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佳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 CT 肺灌注成像 肺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期增强CT在腮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衢化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腮腺肿瘤患者的期增强CT表现,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及腮腺肿瘤常见类型的强化特点。结果64例患者中良性肿瘤50例(78.1%,50/64),其中多形性腺瘤26例(52.0%,26/50),腺淋巴瘤17例(34.0%,17/50),其他较少见类型良性肿瘤7例(14.0%,7/50);术前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88.0%(44/50)。恶性肿瘤14例(占21.9%,14/64),其中黏液表皮样癌5例(5/14),其他类型少见腮腺恶性肿瘤共9例;术前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12/14。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7.5%(56/64)。良性腮腺肿瘤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瘤体,局部一般无淋巴结肿大,而恶性腮腺肿瘤则表现为边界模糊,有淋巴结肿大。良、恶性腮腺肿瘤在轮廓(有分叶/无分叶)、囊变(有/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率高于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2.78 ± 0.90比1.69 ± 0.32和1.97 ± 0.64),实质期强化率低于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1.69 ± 0.56比2.13 ± 0.74和2.24 ±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廓清率低于腺淋巴瘤和黏液表皮样癌(- 0.20 ± 0.15比2.34 ± 0.37和0.19 ± 0.07),黏液表皮样癌廓清率低于腺淋巴瘤(0.19 ± 0.07比2.34 ± 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期增强CT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VMI)提升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hilips IQon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影像资料。共纳入50例患者,男12例,女38例,年龄26~74(53±12)岁。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混合迭代重建生成的传统图像(CI组)与光谱重建获得的70 keV VMI组图像进行客观、主观评价。比较70 keV VMI和CI组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肝、脾、胰腺、左肾和右肾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2名医师独立双盲采用5分法评价70 keV VMI和CI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客观指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比较,两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除胰腺外,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CT值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 VMI组胰腺的CT值[(108.65±11.62)HU]较CI组[(109.72±11.77)HU]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03)。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噪声均低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SNR和CNR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70 keV VMI组主观评分高于CI组,分别为5(4,5)和4(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31,P<0.001),两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70 keV VMI和CI组Kappa值分别为0.79和0.69。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 VMI与CI相比能够降低噪声,提高SNR、CNR,优化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部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排螺旋 CT应用于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探究其诊断效果。方法:将抽取时间为 2015年 2月至 2017年 5月笔者诊断的 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检查方法不同予以分组处理,将常规 MRI检查予以参照组患者,参照组共 35例患者,将排螺旋 CT检查予以实验组患者,实验组共 35例患者,对实验组以及参照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予以观察计算。结果: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 97.14%)与参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 80.00%)相对比,组间相关参数予以统计学研究,表现出小于 0.05的 p值,形成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将排螺旋 CT检查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展现良好效果。    【关键词】排螺旋 CT;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double row spiral CT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explore its diagnostic effect.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iagnosed by the author from February 2015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MRI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35,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double row spiral CT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35,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analyzed The data of diagnostic accuracy wer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Result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7.14%)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80.00%).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tudied, showing a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form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row spiral CT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hows a good effec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联合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1.0±5.6)岁]经穿刺病理证实的HE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行18F-FDG PET/CT时相及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患者肝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和CT强化特征。结果6例HEH患者均为多发病灶,共30个病灶,其中16.7%(5/30)有包膜回缩征,33.3%(10/30)有靶征,13.3%(4/30)有"棒棒糖征"。CT增强扫描时病灶呈3种强化方式:轻度渐进性强化、延迟明显强化以及门脉期出现黑靶征、白靶征。30个病灶中20个(66.7%)表现为18F-FDG摄取程度高于肝实质,常规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18±0.64,延迟显像SUVmax为4.23±0.70,滞留指数为0.65(-1.88,4.60);10个(33.3%)表现为18F-FDG摄取与肝实质相似,常规显像SUVmax为2.75±0.52,延迟显像SUVmax为2.78±0.55。延迟显像后22个病灶SUVmax升高,8个病灶SUVmax降低。在18F-FDG代谢不均匀的病灶中,代谢相对较高的部位也是CT增强峰值较高的部位;代谢较均匀病灶的CT增强方式也比较均匀。2例患者同时伴有肺转移。结论18F-FDG PET/CT时相显像联合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HEH的准确诊断,同时可显示肝外转移灶。

  • 标签: 血管内皮瘤,上皮样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离体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最适能级及对比剂浓度。方法选取不同材质18枚支架,植入人造模拟冠状动脉血管内,配置常规浓度、低浓度(常规剂量的1/2)对比剂分别填充。行光谱CT扫描,常规浓度及低浓度进行50~100 keV(间隔10 keV)、120 keV单能级重建,分别记为A50~100、120 keV组和B50~100、120 keV组;另一组常规浓度数据进行常规iDose4重建,记为conv组。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包括支架结构评分(Likert 5分法)及支架内管腔评分(Likert 4分法);客观评价包括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及支架内径差(ALN)。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各组之间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差异。结果A80、90 keV组[(3.56±0.64)、(4.11±0.58)分]和B90 keV组[(3.61±0.50)分]支架结构评分显著优于其他组(P均<0.01),其中A90 keV组评分最高。支架内腔评分显示A70 keV组[(3.61±0.50)分]与B70 keV组[(3.47±0.6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均<0.01),A70 keV组评分最高。以能级为主效应分析,A组、B组及conv组间噪声、CNR及AL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74、23.95、24.63,P均<0.01)。A70、80、90 keV组[(11.43±0.48)、(11.81±0.34)、(12.01±0.33)HU]和B70、80、90 keV组[(11.50±0.31)、(11.58±0.18)、(12.13±0.30)HU]图像背景噪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70 keV组的噪声最小。A50、60、70 keV组(26.85±5.19、26.03±4.29、24.46±5.40)及B50、60、70 keV组(25.88±5.67、24.18±5.46、24.91±7.67)支架管腔内CNR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50 keV组支架管腔内CNR值最高。A90、100、120 keV组[(32.22±6.16)%、(30.79±5.55)%、(27.05±4.47)%]ALN值高于conv组[(41.76±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90、100、120 keV组与B90、100、120 keV组[(34.34±5.73)%、(33.95±5.46)%、(33.92±5.45)%]ALN值均较其他亚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120 keV组ALN值最低。结论关于支架模体成像,DLCT单能量较混合能量成像质量更佳。行DLCT扫描时,90 keV(支架结构显示)与70 keV(支架管腔显示)结合重建可在浓度减半时不降低成像质量。

  • 标签: 支架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CT大螺距头颈心血管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价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率波动大于3次/min的79例患者。按照检查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注射1次对比剂,采用大螺距期模式行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第1期图像为Single A组,第1、2期结合图像为Double A组);B组(39例):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头颈CTA减影扫描和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资料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评价指标,记录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与B组对比剂用量。结果Single A组、Double A组和B组间的头颈CTA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诊断需求;3组间的冠状动脉CTA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gle A组评分最低,Double 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均满足诊断需求。Double A组为期结合、择优评价图像。头颈CTA检查3组间CT值、SD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Single A组与Double 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Single A组、B组和Double A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CTA检查3组间的CT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ouble A组的有效剂量(2.66±0.92)mSv较B组(4.94±1.70)mSv降低46.15%。A组对比剂用量为(57.60±5.46)ml,较B组(103.10±3.17)ml降低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55,P<0.01)。结论多层CT大螺距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的头颈心血管一站式成像中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量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脑血管循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并解析CT 全脑灌注成像结合 CTA 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 收 治急性脑梗死病人 42 例执行 CTA 检测、全脑灌注成像、CT 平扫,进行数据评测。 结果: 其结果显示 可疑低密度缺血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有 7 例, 35 例没有异常; 42 例 急性脑梗死病人均呈现异常灌注脑缺血区,缺血半暗带区病人有 30 例;血管狭窄或闭塞存在病人有 32 例。 结论 : CTA 检查联合CT 全脑灌注成像针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诊断具有极高的精准性, 十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CTA 检查 双源 CT 全脑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肺微小结节应用胸部DR摄片和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我院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源Flash CT低剂量扫在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接受88例肺小结节病灶经皮穿刺活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G组(常规组),SY组(源Flash CT低剂量组)。结果:CG组CTDIvol、DLP、ED的值均高于SY组,CG组与SY组间比较差距较大(P0.05)。CG组并发症发生率较SY组高,组间比较差距较小(P>0.05)。CG组穿刺成功率较SY组穿刺成功率低,组间比较差距较小(P>0.05);CG组穿刺次数较SY组多,组间比较差距较小(P>0.05)。88例肺结节病灶患者,其中肿瘤72例,占81.82%,良性病变16例,占18.18%,见表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1月间本院收治的 1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实施检查,并对所有患者实施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输尿管良性狭窄、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肾盂输尿管结石、膀胱癌、肾盂输尿管癌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无差异, P> 0.05。结论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效果显著。

  • 标签: 泌尿系统疾病 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