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CI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在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进行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取发病6h内直接介入治疗的是观察组,择发病6~12h直接介入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一年后不良心脏事件及心功能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7例(35.00%),观察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例(5.00%)更加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LVEF、LVEDVI在术后3d的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在术后12个月,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F较高,且LVEDVI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对其心室重构、心功能意义重大,且患者介入时间越早,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低,心功能改善效果越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PCI治疗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依那普利对稳定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间稳定性心衰患者32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疗程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超声多普勒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前、后LVESD、LVEDD、LVEF分别为37.87±5.56、54.37±5.34、34.27±4.26;25.55±4.34、36.12±3.25、65.63±3.34,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小剂量依那普利能够抑制稳定性心衰患者的心肌重塑,恢复其正常的左心室结构,提高射血分数,使用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剂量 依那普利 稳定性心衰 左心功能 心室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地兰结合西孟旦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HeartFailure,A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孟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地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指标、BNP及NT-ProBNP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改善,观察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及NT-ProBNP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BNP、NT-Pro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1.4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地兰结合西孟旦治疗,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好,显著改善其BNP及NT-ProBNP水平,临床疗效好,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少,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西地兰 左西孟旦 急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功能评价中64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实施心脏64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法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数值相比较,差异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心功能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结论心功能评价中64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这两种方法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均可以作为评价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左心功能 64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随机分组,对照组(硝酸甘油治疗;14例)和研究组(rhBNP治疗;14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心功能重构情况。结果在心功能上,研究组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的LVE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左心室重构上,出院时,两组的LVEDV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的LVEDV低于对照组,△LVEDE%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 左心功能 左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伴无症状收缩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2月至 2018年 12月接诊的 80例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观察基础上采用 β受体阻滞剂,口服 50-100mg, 2次 /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静脉注射西孟旦注射液。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用药后 7天,两组患者 HR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伴无症状收缩功能异常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左西孟旦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伴无症状收缩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80例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观察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50-100mg,2次/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静脉注射西孟旦注射液。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用药后7天,两组患者HR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伴无症状收缩功能异常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左西孟旦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3.125mg,每日2次,逐渐加量,维持剂量25mg,每日2次,连用1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LVEDD、LVESD、LVEF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5.33、4.27,均P<0.05),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7,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能有效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降低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 标签: 卡维地洛 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3.125mg,每日2次,逐渐加量,维持剂量25mg,每日2次,连用1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LVEDD、LVESD、LVEF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5.33、4.27,均P<0.05),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7,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能有效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降低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 标签: 卡维地洛 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不全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选择 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 3.125 mg,每日 2次,逐渐加量,维持剂量 25 mg,每日 2次,连用 12个月。 结果 治疗 12个月后,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LVEDD、 LVESD、 LVEF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 0.05或 P < 0.01),且卡维地洛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同时两组患者的 6 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 0.05或 P < 0.01),且卡维地洛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治疗 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 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χ2=5.33、 4.27,均 P < 0.05),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27, P < 0.05)。 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能有效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降低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关键词 ] 卡维地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rvedilol o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arvedilo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The carvedilol group was given carvedilol 3.125 mg twice a day,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dose, maintaining the dose of 25 mg twice a day for 12 months.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values of LVEDD, LVESD and LVEF of color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improvement range of carvedil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6-minute walking test in both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increase in carvedil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12-month survival rate of carvedil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2 = 5.33, 4.27, P < 0.05), and th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 = 4.27, P < 0.05). Conclusion Carvedilol in the treat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reduce th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动脉弹性、心功能在临床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诊治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35例作为参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需进行双源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动脉弹性和心功能的差异,分析动脉弹性变化与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动脉弹性指标中的可扩张度和顺应性数据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利用双源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动脉弹性指标和心功能进行检查,患者的主动脉可扩张度与顺应性能够为临床诊断起到重要提示作用,但其心功能变化和普通患者对比无变化,且与动脉弹性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双源CT 主动脉夹层 动脉弹性 心功能
  • 作者: 冯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保定市徐水县医院 河北徐水 072550)  【摘 要】目的:研究左卡尼汀改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进一步采用左卡尼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V为(70.26±0.69)ml/次,LVEF达到了(64.22±0.21)%,E/A为(1.25±0.25),各项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引发的心力衰竭能产生有效的控制与缓解作用,可以优化患者的机体指征,增强患者的脏器功能。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探讨其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各40例,比较高血压患者组内及与健康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IVSd、LVPWd、LVMI、LAD和LVD明显增大;高血压组的Vs、Ve、E和LVEDP明显增大,Va、A、明显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左心室舒张功能存在明显差异,而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较无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也明显不同。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评价心室舒张功能的一项新手段。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高血压病 左室舒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缺血性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冠脉介入治疗,观察1年,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心功能状态、心超变化等。结果①随访观察1年,观察组1年后心绞痛发作率17.3%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功能Ⅰ~Ⅱ级率34.7%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1年后LVEF(48.9±2.1)%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50.1±0.5)mm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 左心功能不全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3.125mg,每日2次,逐渐加量,维持剂量25mg,每日2次,连用1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LVEDD、LVESD、LVEF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卡维地洛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5.33、4.27,均P<0.05),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7,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能有效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降低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 标签: 卡维地洛 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通痹汤对弥漫性冠状脉狭窄患者心功能及活动耐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36例弥漫性冠状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通痹汤治疗,临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4.12%(64/6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73.53%(50/6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心室LVEF(射血分数)值、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室间隔厚度(IVST)、6分钟步行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通痹汤对弥漫性冠状咏狭窄患者心功能及活动耐量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改善力及调节力,通过该研究推动中药通痹汤在治疗该疾病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药通痹汤 弥漫性冠状脉狭窄 左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功能衰竭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效用以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我院所收治的 140例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纳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 70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试验组研究对象遵循急救护理路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并对两组研究对象急救用时、急救成功率以及急救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急救用时、急救成功率以及急救满意度比较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增进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 ;护理路径 ;急性心功能衰竭 ;临床价值    急性心衰竭是一类临床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表现症状主要有突发性呼吸困难、面色异常、发绀出汗、烦躁,还伴有咳嗽及咳痰为粉红泡沫状,严重时可致脑缺氧及昏迷 [1]。该病具有病情病情发展急快、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一般在患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院前急救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功能衰竭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效用以及价值进行探究分析,将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140例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现将具体实验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我院所收治的 140例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 7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 38: 32,年龄在 61-73岁间,平均年龄为 66.7岁 ;试验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 36: 34,年龄在 60-75岁间,平均年龄为 65.8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进行研究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试验组依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行院前急救护理,护理路径有我院科室主任、护士长功能拟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备齐急救物品,定点放置,便于随时取用 ;所有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均经过系统性培训,持证上岗,包括急救医师、急救护士以及驾驶员等 ;接到急救电话后,即刻出诊,在车上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病史,发病时间以及病情等等,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自救,到达现场后,遵循急救护理路径中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予以处理 ;急救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急救护理工作之中,于临床护理路径表上 签名,明确已经执行的急救护理内容,却各项护理计划、措施均明确无误。     2结果     2.1 急救用时及急救成功率统计    由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研究对象自接诊至抢救用时、接治至专业治疗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 70例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为 98.57%,对照组 70例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为 88.57%。试验组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显著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急救护理路径是应用于急救工作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护理方法,护理人员需遵循护理标准基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优质、高效的护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也是降低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率,提高患者治愈几率的必要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备齐急救所需物品、仪器,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救护理工作之中,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院前急救也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症状、病情进行精准、全面的评估,并将医疗机械设备妥善应用于患者身上。护理人员也需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出预见性判断,及时发现问题。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病较为急骤,且病情严重,需要在现场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救治,这也是提高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应用急救护理路径,规范院前急救工作也就有其必要性。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院外发生突发性急危重症或事故时,医护人员在院外对其进行现场抢救,并将患者迅速安全的转运至医院救治的一系列流程 [4]。急性心衰具有发病急且快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伴有呼吸困难症状,不能随便移动,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能否得到有效地抢救,是急性心衰患者抢救成功重点,所以院前急救很有必要。临床护理路径是综合性的护理方式,是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行延续的护理模式,实际上是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整体护理过程,院前急救人员接到求救电话后,只需要 15分钟左右便可以完成对患者的抢救 [5-7]。同时,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院前急救,可以有效提高对患者抢救的效率,减少抢救时间。在本院接受救治的大部分急性心衰患者经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急救后,均得到成功转运,并在到达急诊科前,呼吸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急救護理路径的应用能够大幅优化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主动性,使护理人员能够有预见性的,按照规范化标准实施急救护理增进患者满意度的同时,提高护理安全 [8-9 ]。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为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护理流程,大幅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国宇 .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急救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实际效果 [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02): 109.     [2]杨秀森 .优化急救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观察 [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8( 11): 76-78.     [3]李治,杨启蓉 .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 40): 1+14.     [4]佟朦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分析 [J].中国农村卫生, 2018( 06): 54.     [5]郭彩霞 .优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急救效果的价值 [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 03): 517-518.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结局 ,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形态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 ,即所谓“生理性老化”。此外,心功能衰竭将引发一系列的疾病问题,对于老年人自身的器官损伤和抵抗力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人不仅易患心力衰竭 ,且临床表现各异 ,错综复杂。因此 ,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 ,精心护理 ,配合医师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心功能 衰竭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