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基层医院肺部结节良恶性判断因素的 分析。方法 对肺结节病例,通过对其年龄、性别、结节部位、数量、大小、结节边缘是否有毛刺或分叶、肿瘤标记物( CEA、 SCC、 CA125、 CA199、 CA153、 AFP)、既往糖尿病史、肿瘤家族史、吸烟情况的分析,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 找到与恶性结节相关因素。 结果 结节大小、边缘是否有毛刺或分叶、大量吸烟、肿瘤标志物(分为< 2倍和≥ 2倍)均 P<0.05,有统计意义。结节≤ 0.5cm和> 0.5cm≤3cm之间 P<0.05。结论 肺部结节大小,尤其结节大于 0.5cm、边缘有毛刺、大量吸烟、肿瘤标志物超过正常值 2倍以上均为肺癌高危因素。

  • 标签: 肺部结节 良恶性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肺炎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90例于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观察组90例患者按照肺炎发病程度又分为三个亚组,其中普通组70例,重症组15例,死亡组5例;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WBC水平相当,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CT水平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度,且通过对肺炎患者实施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动态监测可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于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肺炎 诊断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37例患者,其中32例存活(存活组)、5例死亡(死亡组),记录患者入院1d内APACHEⅡ评分,并对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存活组患者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均比死亡组少,对比差异明显(P<0.05)。随着APACHEⅡ评分逐渐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也逐渐上升。根据ROC曲线APACHEⅡ评分判断死亡最佳诊断界点为20.60分,特异性与敏感性为96.83%、87.65%。结论APACHEⅡ评分可预测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能判断预后,APACHEⅡ评分不低于20.60分可作为死亡预警指标。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判断癫癎患者能否停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过正规抗癫癎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的75例癫癎患者,进行了3年AEEG随访,随访过程中每年行AEEG复查至少1~2次,复查过程中只要此患者AEEG有放电,有1次异常,则此患者即为异常,据此观察75例癫癎患者不同年限段AEEG的异常率。结果:75例癫癎患者临床停止发作3年后行AEEG随访3年的异常率分别为:第1年36.0%、第2年24.0%、第3年18.7%。其中AEEG检测3年均未见异常的38例;每次均异常的5例;正常异常交替出现的32例。结论:癫癎患者经正规治疗临床停止发作3年以上,随访3年AEEG未见异常者可考虑缓慢减药、停药;AEEG检测每次均异常者不可减药、停药;AEEG正常、异常交替出现者待AEEG连续正常3年后再减药、停药比较稳妥。

  • 标签: 癫癎 动态脑电图 停药
  • 简介:摘要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递增的趋势。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纤维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CT及MRI等。CT在众多检查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术前分期的判断方面尤为明显。本文就CT检查在判断结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结肠癌 诊断 分期 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对胃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患者40例为胃癌组,胃良性病变(胃炎、胃溃疡)患者32例为胃良性病变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对三组受检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及其比值(PGR)进行总体比较及两两比较。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在胃癌组分泌最低,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高;胃蛋白酶原Ⅱ在胃癌组分泌最高,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低。PGR在胃癌患者明显降低。结论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而且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易于接受,因此可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体肱骨标本的标准侧位、外旋及内旋侧位X线片比较,探讨肱骨髁上骨折近端旋转的判断方向。方法将正常人体肱骨标本分别固定于标准侧位、外旋15°30°及内旋15°30°侧位行x-ray成像,对比发现三组侧位片各自特征,根据此特征判断肱骨髁上骨折近端的旋转方向,通过旋转骨折远端方向手法整复GartlandⅡ、Ⅲ型伴明显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29例。结果根据侧位X线片各自特征判断肱骨髁上骨折近端的旋转方向的结果得到临床验证。临床上整复Ⅱ、Ⅲ型伴明显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一次复位成功23例,占79.3%,余6例旋转移位得到明显改善,且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通过X线侧位片可判断肱骨髁上骨折近端旋转方向,并对指导骨折的复位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近端 旋转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型尿钠肽检验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在抽取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7例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B性尿钠肽指标浓度,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治疗后的B性尿钠肽指标情况,记录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型尿钠肽指标水平比参照组患者的B型尿钠肽指标要高(P<0.05)。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B型尿钠肽指标水平优于药物溶栓治疗(P<0.05)。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B型尿钠肽指标水平比不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B型尿钠肽指标要高(P<0.05)。结论B型尿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检验和判断有着重要作用,利于医师评估患者的病情,还可为医师提供信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B型尿钠肽 检验判断
  • 简介:摘要胸苷激酶1(Thymidinekinase1,TK1)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细胞增殖标志物,在肿瘤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控、预后与复发评估中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K在人类细胞中以两种同工酶形式存在细胞质胸苷激酶(TK1)和线粒体胸苷激酶(TK2),而只有TK1是DN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其在ATP和Mg2+参与下,催化脱氧胸苷(TdR)为脱氧1-磷酸胸苷酸(dTMP),由于TK1的含量与DNA的合成呈正相关,因此TK1也被称为S期特殊标志激酶。大量临床研究显示,TK1在实体恶性肿瘤早期发生发展中都有升高,检测组织和血清中TK1活性及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水平的监控指标,故就目前TK1在各实体瘤中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TK1 实体肿瘤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对判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择取12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对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如果患者≥3个指标,比其正常值升高或者降低30%,则归为观察组;反之,则为对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监测结果和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和D-dimer数据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并与70例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肝硬化出血组及未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显著下降,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增高(P<0.05),而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下降。结论测定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为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和降低出血风险及病死率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参数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免疫组化在分型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2-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方案,采取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免疫组化在乳腺癌分型与预后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中LuminalA型共有23例,LuminalB型共有16例,basal-like型共有9例,Her-2过表达型共有2例。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并采取免疫组化法进行分型,有利于全面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方案进行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 乳腺癌 分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