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MSM涉药性行(SDU)特征及应用二阶聚类算法对其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并探索SDU与HIV高危性行的关联,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依托成都市MSM社会组织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同伴推荐招募MSM,收集社会人口学、SDU特征、性行情况、STD诊断史和HIV感染等信息。对7项SDU特征进行二阶聚类分析,进一步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U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的关联。结果共调查MSM 727人,近6个月SDU报告率为39.8%(289/727)。二阶聚类将报告SDU的MSM(SDU-MSM)聚成三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类MSM在月均收入、SDU所使用毒品类型、毒品使用方式、SDU频率、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不坚持使用安全套和群交等变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三类报告SDU-MSM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是第一类的2.22(95%CI:1.06~4.66)倍;第三类和第二类报告SDU-MSM发生群交的可能性分别是第一类的2.82(95%CI:1.18~6.77)倍和8.78(95%CI:3.42~22.42)倍。结论成都市MSM中SDU报告率超过1/3,不同SDU-MSM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相关,SDU频率较高、毒品用量较大和有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的MSM更容易发生群交和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增加HIV/STD感染风险,需加强SDU监测和干预力度。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涉药性行为 二阶聚类分析 高危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产业工人中男男性行HIV感染者(MSM感染者)在确证前后的高危性行变化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HIV感染者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8-9月在深圳市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方便抽样选取产业工人中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估计样本量为530人。问卷调查结合日常随访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高危性行、性伴告知、病毒载量检测和性病患病史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确证前后的高危性行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确证后12个月内高危性行的相关因素。结果产业工人中MSM感染者560例,确证后12个月内发生无保护肛交(UAI)的比例为32.1%(180/560)。确证前12个月内与同性临时、商业和固定性伴发生UAI的比例分别为73.4%(381/519)、75.1%(187/249)和69.5%(207/298),确证后12个月内分别降低到36.2%(146/403)、40.2%(86/214)和34.2%(67/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确证后12个月内发生UAI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aOR=0.41,95%CI:0.23~0.71)、确证后肛交性角色为被插入方(aOR=0.40,95%CI:0.19~0.85)或插入方和被插入方均有(aOR=0.40,95%CI:0.20~0.83)以及确证后未发生无保护口交(aOR=0.02,95%CI:0.01~0.05);研究对象确证后12个月内发生UAI的危险性因素是不认为病毒载量检测值持续阴性需要坚持使用安全套(aOR=3.02,95%CI:1.37~6.69)。结论相比于确证前,尽管产业工人中MSM感染者在确证后与同性性伴发生UAI的比例有所降低,仍有约1/3的比例发生高危性行,应针对该人群开展强化干预以减少高危性行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病毒 产业工人 高危性行为
  • 简介:【摘要】男男性行人群HIV自我检测是传统HIV检测的补充手段,该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男男性行人群隐私,同时操作相对简单,男男性行人群定期进行检测与咨询在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和防止HIV在该人群中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对男男性行人群HIV自我检测的现状、自我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自我检测所能接受的程度等进行研究阐述。

  • 标签: 男男性行为 HIV 自我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IV预防信息传递模式在男性高危性行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1月时段已知男男性行者的人员共41例,通过制定预防信息传递模式,干预男男性行,将干预前后预防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数据对比,干预后预防效果比较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预防信息传递模式在男性高危性行预防中,可以有效提高男性对HIV的了解程度,对预防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HIV 信息传递模式 男性高危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男男性行者HIV暴露前预防(PrEP)用药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在2021年4-6月云南省14个城市(自治州)开展调查。国家级哨点样本量为400人,省级哨点样本量为100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rEP用药意愿的相关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MSM 2 450人,听说过PrEP的比例为68.5%(1 677/2 449),愿意PrEP用药的比例为56.7%(1 343/2 368),愿意自费PrEP用药的比例为30.6%(724/2 368),愿意免费PrEP用药的比例为56.2%(1 330/2 367)。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rEP用药意愿低的相关因素包括40~和≥50岁(aOR=2.49和aOR=4.48)、汉族(aOR=1.47)、外省户籍(aOR=1.64)、高中/中专(aOR=1.96)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aOR=3.49)、样本来源分别为浴池/桑拿(aOR=3.53)、网络招募(aOR=2.53)和自愿咨询与检测(aOR=1.42)、本地居住时间3~和7~12个月(aOR=0.18和aOR=0.25)、调查现场分类为二类与三类地区(aOR=3.63和aOR=1.71)、最近1周未发生同性肛交(aOR=2.60)和未发生商业性同性性行(aOR=13.32)、自我感知HIV感染风险较高者(aOR=0.50)。结论MSM愿意PrEP用药的比例超过一半,PrEP宣传推广工作应重点关注PrEP用药意愿低的MSM,尤其是来自经济较落后地区、年龄较大、汉族、外省户籍、本地居住时间较短和自我感知HIV感染风险较低的MSM。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暴露前预防 意愿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MSM的猴痘知识认知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2022年9月5-10日在我国30个省份开展调查,在MSM社会组织协助下,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调查员一对一招募MSM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登录问卷星企业版参加线上匿名调查。样本量根据我国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25%进行估算。样本量估计为5 070人。采用线上自填式调查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行为学、HIV检测和猴痘有关知识认知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猴痘知识知晓的相关因素。结果MSM调查对象为5 780人,猴痘知识知晓率为31.8%(1 840/5 78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猴痘知识知晓较高的相关因素包括现住址为东部地区(OR=1.26,95%CI:1.01~1.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50,95%CI:1.14~1.97)、最近1个月肛交性伴数≥3人(OR=1.71,95%CI:1.28~2.28)或2人(OR=1.36,95%CI:1.07~1.73)、最近1个月无同性群交(OR=1.20,95%CI:1.01~1.43)、无异性性行(OR=1.28,95%CI:1.02~1.62)、已知自己HIV感染状况为阴性(OR=1.85,95%CI:1.44~2.36)或阳性(OR=1.65,95%CI:1.27~2.16)、经常关注(OR=7.08,95%CI:5.28~9.48)、偶尔关注(OR=4.52,95%CI:3.49~5.86)和极少关注猴痘信息(OR=2.55,95%CI:1.93~3.37)。结论我国MSM对猴痘信息有一定关注和了解,但猴痘知识知晓率不高,应加强在MSM中的猴痘知识宣传教育,促进MSM的猴痘预防和自我监测,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对猴痘信息关注较少、未做HIV检测和发生同性群交或异性性行者。

  • 标签: 男男性行为人群 猴痘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男男性行者HIV检测自我效能的变化趋势。方法于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在山东省招募404名男男性行(MSM)人群并进行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个体干预(微信及随访问卷中推送干预图片和视频)与社区干预(朋友圈转发、微信群分享讨论HIV检测相关信息),测量其HIV检测自我效能水平,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分析HIV检测自我效能的长期发展趋势,并分析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结果404名MSM年龄为(28.25±8.95)岁,最大58岁,最小18岁;基线和4次随访的HIV检测自我效能得分M(Q1,Q3)分别为18.00(17.00,21.00)、19.00(18.00,22.00)、19.00(18.00,22.00)、19.00(18.00,22.00)、19.00(18.00,22.00)。自由估计的两分类LCG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SM的HIV检测自我效能发展趋势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干预反应组”[255名(63.1%)]和“干预无反应组”[149名(36.9%)],“干预反应组”的MSM人群HIV检测自我效能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而“干预无反应组”水平较低且较为稳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学生MSM人群为参照组,商业或服务业、无业或失业的MSM的OR值分别为0.261(95%CI:0.108~0.633)和0.186(95%CI:0.057~0.610)。结论MSM人群在干预条件下的HIV检测自我效能变化趋势存在群体异质性,职业可能是影响因素。

  • 标签: 男男性行为 自我效能 发展趋势 潜类别增长模型 干预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以2022年3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入院精神分裂患者,应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对所有患者进行攻击行为的评价。 结果 激越症状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关联,(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有效预测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工作者及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与护士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MOAS)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的18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进行评定,MOAS评分≥5分为攻击组(91例),MOAS<5分为非攻击组(97例)。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估受试者的病情严重性和各项临床症状,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q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攻击组患者BRMS总分(26.97±3.60)高于非攻击组(25.61±4.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攻击组NOSIE社会能力(24.40±3.87)、社会兴趣(12.46±5.93)、个人整洁(12.22±4.86)、总积极因素(49.08±9.28)及总分(152.46±13.54)均低于非攻击组社会能力(26.082±3.74)、社会兴趣(15.81±4.94)、个人整洁(14.97±4.85)、总积极因素(56.07±7.66)及总分(163.79±11.98),激惹(23.58±7.26)、总消极因素(24.62±7.44)均高于非攻击组激惹(20.41±7.76)、总消极因素(21.07±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MOAS评分与NOSIE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总分呈负相关,与激惹呈正相关,MOAS评分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攻击行为与NOSIE存在相关性,NOSIE评分降低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关。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 攻击行为 护士观察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冲动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脑电图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酒精依赖患者60例为对象,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AOS)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伴冲动攻击行为组(n=30例)和不伴冲动攻击行为组(n=30例),对两组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并完成脑电图特点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脑电图的特点与冲动攻击行为完成相关性分析。结果:伴冲动攻击组FT3、FT4及TT3水平高于不伴冲动攻击行为组(P<0.05);TT4水平低于不伴冲动攻击行为组(P<0.05);伴冲动攻击组患者脑电图α、β、θ及δ波幅高于不伴冲动攻击行为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酒精依赖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FT4无相关性(P>0.05);与FT3、FT4、TT3、脑电图α、β、θ及δ波幅呈正相关性(P<0.05);与TT4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伴冲动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常伴有甲状腺激素异常,具有典型的脑电图特点,加强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脑电图检查能提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能力。

  • 标签: 冲动攻击行为 酒精依赖 甲状腺激素 电图特点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前瞻性护理模式对改善其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研究抽选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均选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收治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存在攻击行为,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划分2组,对比组(n=50)和实验组(n=50),经常规护理干预对比组,以此为基础,再经前瞻性护理干预实验组,讨论分析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攻击行为改善效果优于对比组,差异突出,P<0.05。结论:通过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再予以前瞻性护理方案,可以使患者的攻击行为得到缓解与控制,病情好转。

  • 标签: 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 常规护理 前瞻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干预后对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设置本次实验时间范围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之间,纳入对象合计88例,结合统计学计算要求按照奇偶分组方法将组别类目划分为前瞻组及常规组,其中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前瞻组使用前瞻性护理干预内容,将实施不同护理内容前后的MOAS评分及人身伤害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数据对比。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两组患者MOAS评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常规组患者MOAS评分显著差于前瞻组,P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实施 前瞻性护理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2月-2023年1月,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其是否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将其分为两组,包括40例攻击组与30例未攻击组,收集其临床资料信息,对其进行症状评分,分析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已婚占比与未攻击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职业、内向性格、易激惹、非自愿入院、治疗前患者家庭或个人存在重大事件、曾有过攻击行为占比高于未攻击组患者,(p<0.05);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43.05±7.68)分高于未攻击组患者(38.01±7.20)分,(T<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教学,临床医护人员需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提供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行为 相关因素 护理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见性护理对临床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7月~2023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患者,其中有25例实施预见性护理,设置为观察组;另外有25例实施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评估和攻击行为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之后的外显攻击行为评估和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均要显著性的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2.368,2.517)。结论:预见性护理在临床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患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前预测和干预攻击行为的发生,创造安全的治疗环境,并通过个体化护理计划、教育和支持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增加治疗的效果。

  • 标签: 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 预见性护理 攻击行为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展开研究,分析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比组25例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研究组25例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收治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攻击行为评分低于对比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攻击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利培酮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攻击行为评分;患者治疗后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攻击行为评分、代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小剂量的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患者攻击行为,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丙戊酸镁 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