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率和行为学特征,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更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血进行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628例MSM调查对象,HIV阳性率为7.1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83%。最近6个月,82.80%的调查对象发生过肛交性行,最近1次肛交性行安全套使用率为88.85%,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5.76%;近1年中,93.95%的MSM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或同伴教育服务。结论MSM的HIV感染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建议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安全套推广以及规范性病诊疗等综合干预工作,控制HIV的传播。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HIV感染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同性恋相关知识、性行特征及对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3年8月以来收治的56例艾滋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这些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根据是否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观察两组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00%(28/28),对照组患者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68%(19/28),观察组患者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近半年男男性行使用安全套的几率32.8%,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10.01%。结论男男同性恋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与艾滋病感染几率呈正相关,树立正确的性行,对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男男同性恋 艾滋病 相关知识 性行为特征 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者(MSM)的艾滋病知识、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MSM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面对面问卷调查520名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行为情况,并进行艾滋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0.19%(469/520);HIV抗体阳性率为9.23%(48/520),梅毒阳性检出率为5.77%(30/520);最近六个月同性肛交性行时每次均用安全套比例为53.81%(240/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了性病[OR=3.333,95%CI:(1.146~9.696)]

  • 标签: 因素分析 广州市男性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长春市社区组织(CBO)开展防艾基金项目促进男男性行人群HIV检测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比较CBO、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以及医疗机构发现的HIV抗体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CBO促进检测、早期发现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016年长春市经CBO动员开展HIV检测2748人次,占检测总量的0.48%,确认HIV阳性病例300例,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37.5%。CBO组促进人群检测阳性率(10.92%),高于VCT组(8.16%)和医疗机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39,P〈0.001)。CBO组、VCT组和医疗机构发现病例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9,P〈0.001;χ~2=35.48,P〈0.001),CBO和VCT门诊发现的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而医疗机构发现的病例主要为≥50岁人群。CBO组发现病例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比例(18.70%)均低于VCT组(20.04%)和医疗机构(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0,P〈0.001)。结论CBO促进了男男性行人群的早发现、早检测,在减少HIV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社区组织 自愿咨询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充市2012-2014年男男性行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类雪球抽样方法,2012—2014年每年4—6月份对研究对象开展一次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包括HIV抗体检测和梅毒抗体检测,对MSM中HIV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共调查男男性行者609人次,HIV感染检出率为10.02%,梅毒感染检出率为7.72%,HIV和梅毒双重感染检出率为1.97%。多因素分析显示,最近一年被诊断患过性病的MSM人群发生HIV感染的风险是未患过性病者的3.719倍。结论南充市MSM的HIV感染率较高,提示HIV感染已在本地MSM人群中造成流行。最近一年被诊断患过性病是MSM人群发生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HIV 梅毒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地区男男性行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血清流行病学现状,推测MSM人群EB病毒感染和再活化情况。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对1082例MSM(来源为2012--2015年重庆地区进行临床药物试验预防艾滋病感染的MSM人群)和1059名健康成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EB。VCA-IgG、EB-NA-IgG和EB.VCA-IgM,使用)(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2例MSM中HIV阳性130例,HIV阴性952例:①EB病毒既往感染率在MSM、HIV阳性、HIV阴性者中分别为1002例(92.6%)、115例(88.5%)、887例(93.2%),其中MSM组、HIV阴性MSM组与对照组952例(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B病毒未感染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分别为5例(0.5%)、1例(0.8%)、4例(0-4%),3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3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阳性与HIV阴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B病毒血清学再活化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中分别为52例(4.8%)、13例(10.0%)、39例(4.1%),其中HIV阳性MSM同对照组40例(3.8%)、HIV阴性MSM组39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①MSM人群EB病毒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其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威胁更大。②非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再活化率可能与正常人无差异。③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血清学再活化率明娃增高,可能同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更大。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人群 EB病毒 感染 病毒再活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人群(MSM)高危因素,总结综合干预措施,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后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从85.21%提高到93.66%(P<0.05);最近六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从26.76%提高到50.70%(P<0.05)。结论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措施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其措施有效。

  • 标签: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社会排斥是一种广泛受到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当个体被社会排斥后,会产生挫折从而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认知风格是个体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场依存的个体依赖环境感知信息。本研究探讨了认知风格作为调节变量在社会排斥下对个体攻击产生的影响。实验选择54名大学生被试,发现社会排斥会增加场依存个体的攻击,场依存的个体在社会排斥的情况下产生更强烈的攻击,但同时也发现在没有被社会排斥的情况下,场独立的被试产生更强的攻击意向。

  • 标签: 社会排斥 认知风格 攻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及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40例躁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护士观察量表中的激惹因子项目对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预测,同时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方法。结果对于激惹性增高的躁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较大,经过整理护理干预,患者的激惹性降低,在整理护理干预前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能够及时的发现一些可能存在攻击行为的患者,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保证临床的有效护理。

  • 标签: 躁狂症患者 攻击行为预测 整体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对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中收治的躁狂症患者100例,其中包含50例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和50例不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将具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制定为A组,无攻击行为的患者制定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比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暴力因子均有明显下降,躁狂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A组患者攻击行为以及暴力行为次数也有了明显减少。结论对躁狂症患者采用合理的心理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症,降低患者的攻击危险性,从而将患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 标签: 躁狂症患者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 简介:对于攻击我们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精神病患者攻击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我们要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或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 标签: 精神病 攻击行为 防卫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一年间我院住院治疗的 70例精神分裂症存在攻击行为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例,观察组用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用单用碳酸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4. 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81.4%,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1. 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7. 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中应用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高,患者恢复较快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奥氮平联合碳酸锂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攻击行为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各50例,利用DSQ对各组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高,运用中间型防御机制频度相对较高,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低。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更多地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对其人格中存在的不良机制进行矫正,尽量减少其攻击行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防御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2月 -2017年 5月 80例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分组。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TESS平均评分;干预前后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 TESS平均评分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05;干预前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相近, P> 0.05;干预后观察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奥氮平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优于单一奥氮平治疗,可更好减轻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和改善相关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奥氮平 奥卡西平 联合治疗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针对攻击行为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护理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调查患者家属的满意率。结果护理3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攻击自身、病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率,对提高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预见性护理 攻击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碳酸锉锂合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我院17例有攻击行为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加用碳酸锂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第6w末用BPRS,MOAS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前后BPRS各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差异。(2)治疗后MO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碳酸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安全有效。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碳酸锂 抗精神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对正畸保持期患者的疗效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正畸保持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试验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保持器损坏次数、放弃治疗、口腔卫生良好、按时复诊等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卡氏评分(KPS)分和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保持期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选择和推广意义。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自我护理能力 正畸保持期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