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黑龙江省未成急、慢性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未成布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荒集团总医院收治入院的未成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感染科确诊的150例未成布病患者,按临床分型分成急性组125例、慢性组25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未成急、慢性布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比较未成急、慢性组及对照组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全血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结果2016 - 2020年未成布病在同年总布病患者中占比分别为3.26%(37/1 136)、2.50%(28/1 119)、3.31%(36/1 088)、2.80%(35/1 250)、2.00%(14/701)。急、慢性布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6∶1.00(78/47)、1.27∶1.00(14/11);学龄期患病率最高[35.2%(44/125),44.0%(11/25)],婴儿期最低[2.4%(3/125)、0(0/25)];3 - 6月最常见[52.8%(66/125)、44.0%(11/25)];分布在齐齐哈尔市较多[19.2%(24/125)、28.0%(7/25)];易感因素以牛/羊接触最多[89.6%(112/125)、96.0%(24/25)],急性组出现罕见感染因素即哺乳期患病1例。两组出现4种典型症状的分别有32例[25.6%(32/125)]、8例[32.0%(8/25)]。早期发热体温,急性组以高热最常见[41.2%(47/114)];在两组关节疼痛患者中,膝关节痛最常见[50.0%(36/72)、60.0%(12/20)]。急性组出现骨骼肌肉疼痛比例高于慢性组(χ2 = 4.57,P = 0.033),而慢性组出现乏力和关节疼痛比例均高于急性组(χ2 = 4.49、4.41,P均< 0.05)。布病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占57.3%(86/150),急性组占49.3%(74/150),慢性组占8.0%(12/150),其中感冒最常见,占38.0%(57/150)。急性组血培养阳性者比例(38.4%,48/125)明显高于慢性组(16.0%,4/25, χ2 = 4.62, P = 0.038)。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的单核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急性组与慢性组比较,CRP、LDH均较高(P均< 0.01)。结论黑龙江省未成急、慢性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核细胞、红细胞系、转氨酶、TP、ALB、心肌酶会发生显著变化,需定期监测并予以一定的保护措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未成年人 流行病学特点
  • 简介:摘要:肥胖症是全球性的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治疗肥胖症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脂肪肝和减低死亡率等。减肥方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器械和手术治疗。患者经常称体重和参与生活方式干预计划,有助维持体重减轻。

  • 标签: 成年人,肥胖症,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仍然是目前创伤骨科医生面临的一项艰难挑战,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不同。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术前身体状况等,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临床上经典的成年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Garden分型、AO/OTA分型及Pauwels分型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从而出现了新的分型方法,但各自都存在不足,有待于完善。本文就成年股骨颈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原则作一综述。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成年人 骨折分型 Garden分型 AO分型 Pauwels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 8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我科收治8例AOSD患者,对患者实施综合的护理。结果  对 8 例 AOSD 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均缓解出院。结论  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合理营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 标签: 成人斯蒂尔病 护理
  • 作者: 聂佳 陈璐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 100730,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 100022,英国牛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人口健康研究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纳菲尔德人群健康系 OX3 7LF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饮茶与全因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分析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死亡信息主要通过链接死亡监测系统获取。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纳入分析的438 443例研究对象随访11.1年共发生死亡34 661例。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当前非每日饮茶者和每日饮茶者全因死亡HR值(95%CI)依次为0.89(0.86~0.91)和0.92(0.88~0.95)。分性别分析显示,饮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男性(交互P<0.05)。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当前每日饮茶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死因的HR值(95%CI)依次为0.83(0.76~0.92)、0.82(0.69~0.97)、0.86(0.78~0.94)、1.03(0.97~1.09)、1.00(0.87~1.16)、0.84(0.78~0.90)。在不吸烟且不过量饮酒者中,每日饮茶与恶性肿瘤死亡风险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关联,但在吸烟或过量饮酒者中,每日饮茶者死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交互P<0.001)。结论饮茶者的全因死亡和部分死因别死亡的风险降低;但饮茶与恶性肿瘤的死亡风险不存在关联,反而在同时伴有吸烟或过量饮酒习惯者中表现出增加的死亡风险。

  • 标签: 饮茶 死亡风险 前瞻性研究 中国人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成人疝气患者采取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的效果开展分析。方法:48例成人疝气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患者进行无张力疝气修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疝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成人疝气 无张力疝气修补手术 常规疝气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成年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 578,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男性268,女性344),总计随访37 364.82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男性128,女性162),总计随访39 731.31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病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1.16~1.71)、肥胖(OR=1.56,95%CI: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1.25~1.83)、高血压(OR=1.32,95%CI: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1.01~1.70)、糖尿病家族史(OR=1.71,95%CI:1.13~2.60)、超重(OR=1.41,95%CI:1.04~1.92)、肥胖(OR=2.09,95%CI: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发病率 影响因素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7月收治的1例成年原发性HPS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3岁女性,既往无基础病史,以反复高热为主要表现,STXBP2(FHL5)突变阳性,根据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2004标准诊断为HPS。给予HLH-2004方案治疗,效果良好,随访至2021年5月,总生存时间45个月。结论非典型原发性HPS及迟发性原发性HPS较罕见,临床症状较轻,仅以反复高热为表现,需尽快完善HPS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成年人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治疗结果 基因,STXBP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共纳入501 701。研究收集的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随访期间首次记录的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的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7 h者发生肾结石的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5%CI:1.10~1.23)、1.19(95%CI:1.03~1.37)。结论中国成年中有失眠症状或睡眠时间短者的肾结石风险增加。

  • 标签: 失眠 睡眠时间 打鼾 肾结石 队列研究 中国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成年减盐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方法利用2017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纳入13 240名调查对象,分析18~79岁居民减盐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指标,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计算知晓率、态度支持率和行为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比较采取各类减盐措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析减盐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北京市成年每日食盐摄入推荐量知晓率、多吃盐可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的知晓率、态度支持率和行为率分别为31.77%、88.56%、90.27%和53.86%。加权调整后,食盐摄入推荐量知晓率为31.08%,随年龄(χ2趋势=431.56,P<0.001),受教育程度(χ2趋势=95.44,P<0.001)升高而升高,女性高于男性(χ²=118.89,P<0.001),城区高于郊区(χ²=34.09,P=0.001);多吃盐可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知晓率为86.73%;减盐态度支持率为90.45%;减盐行为率为54.05%,采取不同减盐措施的比例,烹调时少放盐最高(52.41%)、使用低钠盐最低(35.2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报高血压病史、食盐推荐量知晓、多吃盐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知晓、减盐态度为减盐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2017年北京市成年对高盐饮食影响健康有基本的认识、对减盐持支持态度,但是减盐行为率还相对低,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减盐方法单一,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减盐行为的形成。

  • 标签: 态度 行为 知晓 减盐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评估ONS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脑部MRI检查的健康成年资料。测量每只眼球后3 mm处的ONSD值和眼球横径(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 ETD)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眼球后ONS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BP)和ETD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413例受检者被纳入研究,男227例,女186例,年龄(42±12)岁。413例受检者磁共振测得的ONSD平均值为[4.76(95% CI:4.72~4.80)] mm。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2)和ETD(P=0.002)是ONSD平均值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性别(P<0.001)和ETD(P=0.001)与ONSD值相关。男性ONSD的平均值为(4.86±0.42)mm,而女性为(4.63±0.40)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评估了ONSD/ETD,其平均值为0.22(95% CI:0.21~0.22 mm)。结论本研究评估了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ONSD的正常参考范围。性别和ETD是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不同性别的ONSD值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需要单独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 标签: 视神经鞘直径 健康 中国成年人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成年血糖水平现状,探讨BMI、腰围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数据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区(县)选取≥18岁常住居民,以面对面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危险因素信息、BMI、腰围和血糖水平等。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组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血糖水平,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BMI及腰围与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7 816名研究对象,我国成年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73±1.46)mmol/L、(5.37±0.83)%,其中,均以≥60岁年龄组最高,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1),城市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略高于农村(P<0.001);平均FPG和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均随BMI和腰围的增长而增高(P<0.001)。多重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每增加1 kg/m2,未诊断为糖尿病、新诊断为糖尿病和自报已诊断为糖尿病的FPG分别增加0.019 mmol/L(P<0.001)、0.021 mmol/L(P=0.163)和0.028 mmol/L(P=0.088);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15%、0.050%和0.033%(均P<0.001)。腰围每增加1 cm,亚人群的FPG分别增加0.008 mmol/L(P<0.001)、0.014 mmol/L(P=0.004)、0.023 mmol/L(P<0.001);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06%、0.019%、0.019%(均P<0.001)。腰围的标准化β值均高于BMI。结论未被诊断为糖尿病且BMI或腰围高于正常值的成年是重点防控人群。腰围预测血糖水平的能力高于BMI,应加大举措提高腰围知晓率,有助于实现各人群维持血糖正常。

  • 标签: 体质指数 血糖水平 腰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和揭阳市人民医院4家血液诊疗中心接受含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50例成年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应用不同剂量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或小剂量化疗方案,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AML患者复合完全缓解(CR)率62.0%(31/50),总有效率(ORR)76.0%(38/50);28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达有效[CR+部分缓解(PR)],最迟在接受3个疗程治疗后达有效;初治组28例,复合CR率60.8%(17/28),ORR 78.6%(22/28);复发难治组(RR组)22例,复合CR率63.6%(14/22),ORR 72.7%(16/22),两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74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治疗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8.451,95% CI 1.306~54.697,P=0.025)。维奈克拉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4.5个月(1.1~15.0个月),治疗有效患者16例复发,维持有效的中位时间5个月(1.1~11.0个月)。全部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治疗后骨髓抑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全部患者均无因发生骨髓抑制相关并发症而停药>1周。结论含维奈克拉的联合方案治疗AML具有较好疗效,对老年患者减低剂量治疗亦疗效佳,耐受性好。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治疗结果 维奈克拉
  • 简介: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以B细胞或T细胞增殖为主的恶性肿瘤,其中80%为B细胞恶性增殖,儿童较为多见。ALL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分子生物学表型的异常,对AL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对ALL进行精确诊断、预后分析以及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可寻找ALL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文章对近年来发现的成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分子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肿瘤标记,生物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成年自报癌症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使用2015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的频率和比例,采用χ2检验比较无序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癌症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中国共有1 809自报患有癌症,男性689(0.63%),女性1 120(1.03%),东部地区769(0.71%),中部地区465(0.43%),西部地区575(0.53%)。患病人群主要分布在45~岁及55~岁两个年龄组、超重或肥胖、东部城市地区、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年收入低、就业等人群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西部,东部地区人群患癌风险较高(OR=1.05,95%CI:1.04~1.06),而中部地区较低(OR=0.94,95%CI:0.93~0.95);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无癌症家族史人群(OR=1.95,95%CI:1.94~1.96);家庭年收入<10 000元或者10 000~元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家庭年收入≥50 000元人群(<10 000元:OR=1.59,95%CI:1.58~1.60;10 000~元:OR=1.27,95%CI:1.26~1.28);城市地区人群患癌风险低于农村地区人群(OR=0.98,95%CI:0.97~0.99)。在个人行为与饮食方面,吸烟人群患癌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5倍(OR=1.25,95%CI:1.24~1.26)、饮酒人群患癌风险是不饮酒人群的1.16倍(OR=1.16,95%CI:1.15~1.17)、蔬菜摄入不足和水果摄入不足的人群患癌风险分别是蔬菜、水果摄入充足人群的1.29倍和1.03倍(OR=1.29,95%CI:1.28~1.30;OR=1.03,95%CI:1.02~1.04),高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高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OR=1.32,95%CI:1.31~1.33),中等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中等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OR=1.08,95%CI:1.07~1.09),静坐时间<2 h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静坐≥2 h的人群(OR=1.69,95%CI:1.68~1.70),红肉摄入适量的人群患癌风险低于红肉摄入过量的人群(OR=0.86,95%CI:0.85~0.87)。结论女性自报患有癌症人数多于男性,东部地区自报患有癌症人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有癌症家族史,家庭年收入低、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高/中等强度运动少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部地区、城市地区和红肉摄入适量为保护因素。

  • 标签: 肿瘤 患病率 分布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完成后1 min(T2)、插管完成后5 min(T3)、拔管前(T4)、拔管后1 min(T5)、拔管后5 min(T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T2、T4、T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P<0.05);两组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

  • 标签: 组合式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Q1)者相比较,第二(Q2)、第三(Q3)和最高四分位数(Q4)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Q1组者相比较,Q2、Q3和Q4组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血铅 血硒 超敏C反应蛋白 交互作用
  • 作者: 温俏睿 吴曼 潘烺 吕筠 郭彧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余灿清 陈铮鸣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 100730,英国牛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人口健康研究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纳菲尔德人群健康系,OX3 7LF,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 10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睡眠时长及失眠症状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长、有无失眠症状及其年限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人群每天睡眠时长为(7.4±1.5)h,9.3%睡眠时间过短(<6 h),17.4%睡眠时间过长(≥9 h),29.9%自报有失眠症状。以睡眠时间7~h为参照组,睡眠时间过长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呈正相关,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32(1.18~1.48)、1.26(1.13~1.41)、1.33(1.18~1.49)和1.16(1.03~1.30)。与无失眠症状者相比,自报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危险性均增加,且其失眠症状年限越长,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越高(线性趋势均P<0.001)。与睡眠时间7~h且无失眠症状者相比,睡眠时间过短且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26(1.08~1.47)和1.25(1.07~1.46)。结论睡眠时间过长者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更低,有失眠症状者肌肉重量更低,且随失眠症状年限增加,低ASMI和低TSMI的比例越高。

  • 标签: 睡眠时长 失眠 肌肉重量 手握力 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和分析中国10个地区近10万成年随访10年间过早死亡(死亡年龄<70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CKB研究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指标等)及随访监测(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健康结局事件),分地区、性别、基线生活方式等变量描述研究人群10年随访期间内的过早死亡,并分析其死因情况,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99 993名研究对象(56~69岁),经过10年随访,每1 000年的过早死亡率为7.15,死因别死因以癌症(36.9%)和心脑血管疾病(35.2%)为主,过早死亡率(/1 000年)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9.11 vs. 4.78),北方高于南方(8.46 vs. 6.41),男性高于女性(9.57 vs. 5.31),随基线年龄增加而降低(均P<0.05)。过早死亡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既往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饮酒量≥60 g/d)过早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25(95%CI:1.16~1.36)、1.20(95%CI:1.08~1.34)];过早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对于体重正常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低体重者与中心性肥胖者过早死亡风险更高[HR值分别为1.67(95%CI:1.55~1.81)、1.13(95%CI:1.05~1.21)]。结论我国56~69岁成年10年随访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存在明显的社会经人口济学特征差异,且其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及体格指标等多因素影响。

  • 标签: 过早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