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冷热循环前后低收缩复合树脂微拉伸强度,评价其粘结性能及冷热循环对其粘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离体磨牙并制备冠中部牙本质粘结界面,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使用低收缩树脂粘结系统和 SE Bond粘结,复合树脂充填固化,制备柱状微拉伸试件。实验组浸泡于蒸馏水中进行冷热循环 10000次后进行微拉伸测试,对照组即刻进行测试。结果: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显示,冷热循环前后,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系统的微拉伸强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论是否进行冷热循环,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系统的粘结强度大于 SE Bond( P<0.05)。结论:低收缩复合树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冷热循环对低收缩复合树脂粘结强度有影响。

  • 标签: 复合树脂 微拉伸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牙龋损实施复合树脂多层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前牙龋损患者(共120颗患牙)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为50例,且两组各60颗患牙。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树脂常规充填技术,实验组采用纳米复合树脂多色分层修复结合间接硅橡胶导板技术,将两组患者美观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美观满意度以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

  • 标签: 前牙龋损 复合树脂 多层美学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牙体病治疗中光固化复合树脂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2月 -2020年 2月间收入治疗牙体病病患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有 65例患者, 89颗牙),所有病患均给予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治疗,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89颗患牙结果中,优良有 65颗,占总治疗牙齿的 73.03%,一般有 19颗,占总治疗牙齿的 21.35%,失败有 5颗,占总治疗牙齿的 5.62%。结论:牙体病治疗中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临床疗效佳,其美观度、牙龈咀嚼效果均较好,可被推广使用。

  • 标签: 牙体病 光固化复合树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对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口腔黏膜微粒复合移植阴道再造术的术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2010年9月至2014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科对19例[年龄(17~25岁),平均22岁]女性患者做术后控制饮食,用负压冲洗再造阴道,出院后指导患者模具的使用等。患者术后保持术区敷料固定良好,10~14 d再造阴道内放置带侧孔的阴道硅橡胶软模具,用负压引流从下管引出冲洗液。术后2周,创面的上皮覆盖率超过95%,将尿管拔除,更换为带侧孔的硬质模具,带丁字带出院,19例手术均获成功。提供专科护理和规范化使用模具是降低阴道再造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口腔黏膜 组织移植 阴道再造 护理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观察光固化复合树脂临床口腔美容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3月在我院进行口腔美容修复的 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观察分析患者修复前后的牙齿美观性、实用功能性与满意度评分。结果:修复完成后,患者牙齿美观性评分、实用性评分、功能性评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修复前。患者治疗前,实用性评分为( 71.16±1.49)分,功能性评分为( 63.63±1.1)分,美观性评分为( 72.18±1.19)分,总有满意率为( 66.13±1.3) %;患者治疗后,实用性评分为( 88.32±2.28)分,功能性评分为( 88.37±2.8)分,美观性评分为( 86.03±1.28)分,总有满意率为( 97.17±1.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口腔美容修复患者而言,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口腔牙齿美观性、实用功能性,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口腔美容修复 实用功能 牙齿美观性
  •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的牙体缺损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不同部位的 64颗牙缺损,并随访 3、 5、 8年,对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4颗牙缺损修复后随访 3、 5、 8年,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成功率分别为 90.63%、 81.25%及 68.75%,失败病例主要表现修复体松动脱落、折裂、变色、继发龋、患者出现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结论: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不同部位的牙体病成功率较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牙体缺损修复 光固化复合树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光固化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80例前牙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修复,完成修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本组 80例患者经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后的美容修复后,随访 3~12个月,平均 6个月。患者的满意率为 96.2%(77/80)。浅龋患者的满意率为 92.3%(12/13),中龋患者满意率为 98.1%(51/52),深龋患者满意率为 93.3%(14/15)。结论 光固化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效果较为理想,但需定期保养维护,以防止掉色、龋齿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前牙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牙髓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9年 2-8月收治的 110例牙体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运用烤瓷全冠修复,研究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的修复效率及牙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 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 83.64%),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牙髓并发症主要为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炎,且研究组患者发生率( 7.27%、 9.09%、 3.64%、 1.8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16.36%、 18.18%、 10.91%、 5.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体修复中的修复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牙髓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光固化复合树脂; 牙体修复; 牙髓; 烤瓷全冠修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ght curing composite resin in tooth restoration and its effect on pulp. Methods: a total of 110 patients with tooth restora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porcelain crowns were used for restoration, and in the study group, light curing composite resin was used for restoration. The repair efficienc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2.7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6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ulp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7.27%, 9.09%, 3.64%, 1.8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6.36%, 18.18%, 10.91%, 5.45%) (P < 0.05). Conclusion: the light curing composite res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ulp complication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硫化氢作为一种新型的气体信号分子,广泛参与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活动。硫化氢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对细胞的功能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表皮细胞内存在胱硫醚-γ-裂解酶和胱硫醚-β-合酶体系,烧伤应激会抑制大鼠表皮细胞内硫化氢/胱硫酶-γ-裂解酶体系功能,使硫化氢生成减少。严重烧伤应激使多种脏器出现功能障碍,同时再灌注损伤促使机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各种酶类的激活、炎性因子的释放可加重细胞的水肿,在细胞内发生钙离子超载。因此研究硫化氢对于表皮细胞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硫化氢在表皮细胞内是否通过钙离子介导信号转导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现有国内外关于硫化氢及硫化氢与细胞内钙离子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丰富硫化氢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硫化氢与胞内钙离子浓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钙离子是否在硫化氢胞内的信号通路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硫化氢 烧伤 第二信使系统 钙离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 200 例,所有人均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分析监测结果。 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 P<0.05 ,但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微粒水平无差异, P>0.05 。 结论 :血小板微粒水平可成为预测或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血小板释放微粒数量变化的临床检验方法和意义,对比不同患者指标的差异,总结相应规律。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病患中按试验所需条件选择500人作为观察,静脉取血,制备样品,进行血小板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异同。结果:静息状态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微粒值(6.9×105±2.7×106)最高,冠心病(6.4×105±1.9×105)和急性脑梗阻(6.2×105±3.4×106)患者次之,白血病(经化疗治疗后)微粒值(1.3×105±5.3×105)与健康无病体检者(1.1×105±5.8×106)几乎一致;活化状态下,活化后的健康无病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值(1.8×105±4.9×105)大于静息状态的微粒值(1.1×105±5.8×106)。结论: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以及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对活化能力估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液 血小板减少 血栓性疾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性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发现AAV栓塞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未栓塞组(均P<0.01),活动期AAV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膜性肾病组、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缓解期AAV组EMP、PMP水平亦高于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和PMP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均P<0.05)。研究结果提示,EMP、PMP反映了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AAV疾病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有关。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血栓栓塞 内皮微粒 血小板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临床口腔美容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05月 -2020年 05月诊治的 88例行口腔美容修复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将其中的 44例牙体畸形和牙体缺损患者划分为参照组,将 44例氟斑牙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光固化复合树脂口腔美容修复,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研究组明显偏高( P< 0.05);与参照组继发性急慢性牙髓炎发生率和修复体脱落发生率相比,研究组明显偏低( P< 0.05)。 结论 在临床口腔美容修复中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修复效果和修复美观性,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口腔美容 修复效果 美观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D患者血小板微粒的表达水平及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血小板微粒在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的能力。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8例IBD患者。UC患者(UC组)54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25和12例;CD患者(CD组)64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27、22、9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格检查的3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无血小板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关联。设立NET形成实验分组,分别为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6例)、IBD中性粒细胞组(6例)、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12例)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6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各组NET形成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C组和CD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别为2 184.5(2 817.0)个/μL、2 209.0(2 409.0)个/μ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76.0(407.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018、-6.426,P均<0.01)。UC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3 873.0(4 611.3)个/μL,高于轻、中度患者的1 248.0(1 888.0)个/μL和1 432.0(1 78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2.547,P均<0.05)。CD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5 658.0(5 067.5)个/μL,高于CD缓解期、轻度和中度患者的1 327.5(1 934.0)个/μL、1 405.0(2 965.0)个/μL和2 300.0(1 552.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650、-1.955、-1.306,P均<0.05)。UC组与CD组,UC轻度与中度患者,CD缓解期与轻、中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与DAI评分和CRP均呈正相关(r=0.406、0.358、0.325、0.256,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的NET形成比例为(14.67±5.35)%,高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IBD中性粒细胞组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的(2.00±0.63)%、(1.67±0.82)%和(5.8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4、8.230、3.748,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的NET形成比例与IBD中性粒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血小板微粒具有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且IBD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较健康人更易诱导NET形成,可能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NET参与肠道的炎症过程。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胞外诱捕网 血小板微粒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CD11b+ 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CD66b+ 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老年患者 感染 白细胞微粒 中性粒细胞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与晚期肺癌疾病进展(PD)的关系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科常规治疗的88例晚期肺癌患者资料,检测治疗前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志物以及CD105+EMPs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EMPs数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肺癌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88例晚期肺癌患者中,客观反应组60例,PD组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LDH、总微粒(MPs)、CD105+EM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05+EMPs≥70 events/μl(OR=3.623,95%CI为1.345~9.761,P=0.011)和LDH(OR=1.008,95%CI为1.001~1.015,P=0.032)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进展。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晚期肺癌进展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为0.620~0.837,P=0.001),敏感度为32.1%,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74.3%。结论CD105+EMPs与晚期肺癌进展相关,CD105+EMPs联合LDH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疗效。

  • 标签: 肺肿瘤,晚期 内皮细胞微粒 进展 预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对微粒污染的影响及预防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210份药剂均于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配置,入组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9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优化配药技术(实验组,n=105)及常规配药技术(对照组,n=105)开展静脉药液配置,分析微粒污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输注药液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分析微粒污染影响因素,并采用优化配药技术方式干预,可降低微粒污染。

  • 标签: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微粒污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醚硅橡胶复制全口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 75岁女性老年患者 1 例,采用传统二次印模修复方法,患者佩戴半年后始终无法适应,因此返工,使用聚醚硅橡胶复制义齿。结果:患者对复制义齿非常满意。结论:聚醚硅橡胶复制全口义齿对与修复全口义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全口义齿修复 聚醚硅橡胶 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