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一起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和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偶合死亡案例,为今后类似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受种方、接种方、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等相关资料,对患儿接种疫苗后死亡事件进行调查。结果:调查诊断专家组结合现场调查、查阅病历资料和现场询问等方式,确定患儿接种疫苗后出现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脓毒症等疾病与预防接种无明确因果关系,属于偶合症。结论:预防接种前准确把握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筛查,做到充分询问告知,做好“三查七对一验证”等核心制度,确保接种安全;出现预防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救治,及时报告,配合调查处理,同时做好与家属、媒体的沟通,减少社会负面影响,使监护人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做好事件的救治、调查、取证、鉴定和补偿工作,维持预防接种良好社会氛围。

  • 标签: 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偶合症 化脓性脑膜炎 严重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级本科护生死亡态度和死亡教育需求的变化规律。方法2019年3至6月,整群抽样某医学院2015至2018级护理本科生766人,采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死亡教育需求量表进行调查。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死亡恐惧、趋近导向死亡接受和逃离导向死亡接受三个死亡态度维度的得分从大一到大三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大四回降,但较大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死亡接受维度得分从大一到大二显著下降(P=0.001),大三回升,大四升至与大一持平;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大四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0.05),且与中性死亡接受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07)。结论随着年级的递增,护生的正性死亡态度呈现积极走向,但负性死亡态度趋势平稳;大四阶段亟待且适合开展死亡教育干预。

  • 标签: 死亡态度 死亡教育需求 本科护生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氧化损伤介导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氧化损伤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不可忽视的诱因,使铁死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就铁代谢和铁死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铁死亡抑制剂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旨在更进一步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点及潜在的治疗策略。

  • 标签: 铁代谢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我国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其一由于教育学术领域谈论死亡较少见,又受到中国民族的、传统的思想文化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死亡教育在中国发展较缓慢。其二由于近年我国中小学中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地震、流脑、新冠状病毒肺炎等事件的发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日益紧迫,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与重视。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死亡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

  • 标签: 儿童 死亡教育 现状 困境 路径
  • 简介:摘要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其抑制剂是近年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新药。比较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PD-1/PD-L1抑制剂目前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临床效果不佳,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及微环境的多样性相关。本文就PD-1/PD-L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胶质瘤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儿科 病死率 死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儿科 病死率 死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死亡教育已成为当代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对国内医学生死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学生对死亡教育存在较大需求。医学生存在负向的死亡态度,但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向正向转变。当前死亡教育教学目标涉及认知、情感和技能,教学内容多样但散在,课程有待整合,教学方法以语言传授为主,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有待增加,教学评价中死亡态度是常用指标。结合现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我国医学生死亡教育发展的展望,旨在为加快死亡教育向医学生和全社会的普及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医学生 死亡态度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甲维虫螨腈中毒的毒理学机制和影像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甲维虫螨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1例甲维虫螨腈中毒患者因就诊不及时,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甲维虫螨腈中毒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

  • 标签: 中毒 甲维虫螨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不同于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内依赖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失活以及有毒脂质氢过氧化物过量蓄积是诱发铁死亡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此外,有毒脂质氢过氧化物的生成大多依赖于二价铁,且特异性铁螯合剂可抑制铁离子紊乱介导的铁死亡。近年来研究发现铁死亡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该文概述了铁死亡机制以及铁死亡在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血管疾病和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为未来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铁死亡
  • 简介:【摘要】为了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对死亡教育需求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5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死亡认知及死亡教育内容和形式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60%的学生讨论过死亡等相关问题;85%的护理专业学生表示护理专业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是很必要的。高职护生希望能以案例讨论、视频播放、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死亡教育课程。

  • 标签: 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死亡教育
  • 简介:【摘要】为了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对死亡教育需求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5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死亡认知及死亡教育内容和形式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60%的学生讨论过死亡等相关问题;85%的护理专业学生表示护理专业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是很必要的。高职护生希望能以案例讨论、视频播放、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死亡教育课程。

  • 标签: 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死亡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纠纷死亡法医尸检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我市医学鉴定中心受理的医疗纠纷死亡案件210例,将案件中的死亡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10例死亡患者中,曾被县市级医院收治、内科、男性、年龄在18-44岁的人数占比,均高于其他患者。而经尸检可以发现,查明死因者、死因不明者和未发现明确死因者分别为201例、6例和3例,病理死亡者和非病理死亡者分别为180例和30例。从尸检结果可以发现,误诊、漏诊、错诊和延误治疗等医疗差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大原因,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根源。结论:通过法医尸检能够为医疗纠纷的责任鉴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而院方应加强对尸检的认识与重视,同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渐降低。

  • 标签: 医疗纠纷 法医尸检 临床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能特异性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被广泛应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阐明导致PD-1/PD-L1抑制剂出现疗效差异的原因,对临床选择合适的获益人群、评估疗效与预后、避免延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影响PD-1/PD-L1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主要因素,对其现存的研究分歧和可能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实践制订合理的疗效评估方案、解决耐药问题。

  • 标签: PD-1/PD-L1抑制剂 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肿瘤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 标签: 自评健康状况 心血管疾病 死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死亡病例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9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因测序结果及其中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临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情况。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基因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儿中男55例、女43例,出生胎龄为(33±5)周,出生体重为(2 107±975)g,死亡年龄12(2,34)日龄,早产儿63例,足月儿35例。二代测序检测到16例(16%)患儿存在基因阳性结果,其中11例携带单核苷酸变异,4例携带拷贝数变异,1例同时携带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变异分布于12个基因,其中与多系统异常相关的3个,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各2个,与骨骼发育相关1个。基因阳性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死亡年龄均大于基因阴性患儿[(2 605±940)比(2 009±957) g,(36±5)比(33±5)周,37(5,69)比11(2,29)日龄;t=2.283、2.131,Z=-2.245;P=0.025、0.036、0.025];基因阳性患儿与基因阴性患儿在出生窒息抢救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比46%(38/82),P=0.002]。足月儿遗传学病因诊断率高于早产儿[29%(10/35)比10%(6/63),P=0.022],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25%(13/51)比7%(3/46),χ²=5.016,P=0.025]。6例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特殊饮食、特殊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肺移植。结论新生儿死亡病例中的遗传学病因并不少见,主要与多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骼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出生体重≥2 000 g、足月出生或无出生窒息抢救史的死亡患儿更需警惕其存在遗传学病因。

  • 标签: 婴儿,新生 死亡 遗传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