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催乳素血症在高催乳素血症中的发生比例及临床特点。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5月20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专病门诊的111例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方法进行巨催乳素筛查,以回收率<40%作为巨催乳素血症诊断切点,分析其发生比例及临床特点。结果111例病例中女性9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32.2±7.9)岁,巨催乳素血症有32例(28.8%)。单纯性巨催乳素血症共有28例(25.2%),沉淀前催乳素水平显著低于真性高催乳素血症[(49.81±23.58对83.56±65.82) ng/mL,P<0.05]。单纯性巨催乳素血症病例中未见闭经及不孕不育表现;女性病例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及溢乳的比例分别为25.9%、37.0%及7.4%。垂体腺瘤在单纯性巨催乳素血症及真性高催乳素血症发生比例分别为42.9%及66.0%。巨催乳素血症中15例(46.8%)正在或曾经接受过溴隐亭治疗,其中66.7%病例治疗过程中催乳素水平未降至正常。结论巨催乳素血症发生比例可能较高,部分可合并月经紊乱、溢乳等临床表现。对缺乏闭经及不孕不育表现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应重视巨催乳素的筛查。

  • 标签: 高催乳素血症 巨催乳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 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典明确规定了关于青皮药材中橙皮苷含量检测方法,但笔者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时橙皮苷出峰时间过长,没有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本文将重点研究青皮含量检测过程中流动相比例的调整对橙皮苷出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使用HPLC检测青皮药材中橙皮苷含量,设备型号:Waters e2695;色谱柱Agilent XDB-C18柱(4.6mm×250mm,5µm),检测波长为:284nm;进样量:10 µl;流速:1.0ml/min;柱温:25℃(±5℃)。结果 橙皮苷对照品按2020版中国药典提供的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检测时,60min左右未见出峰,在110.933min时橙皮苷峰出现;按2020版药典方法检测未达到理想效果。经调整流动相后发现,用流动相比例为甲醇-水(32:68和35:65)的组分测定时橙皮苷出峰时间提前显著且峰形态标准,同时在此流动相比例的条件下,青皮供试品中橙皮苷的峰形标准且与干扰峰分离度较好。结论 关于2020版中国药典中提供的青皮药材橙皮苷含量检测方法,作者认为检测方法中流动相甲醇-水(25:75)的比例不太合适,建议改进。

  • 标签: 青皮 橙皮苷 HPLC 流动相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DR等比例摄影髋关节、膝关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期间髋关节、膝关节各50例临床要求DR等比例摄影图像,所得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主管技师共同审阅并分析测量。结果:采用DR等比例摄影技术拍摄髋关节、膝关节与实物大小尺寸一致。结论:DR等比例摄影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在胶片上可以直接用于临床各径线、角度的测量。

  • 标签: DR等比例摄影 髋关节 膝关节 分析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天然牛黄与体外培育的牛黄中的胆红素含量差异和比例。方法:本次研究工作在我单位开展,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将天然牛黄与体外培育牛黄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胆红素含量及比例差异。结果:体外培育牛黄的胆红素含量与天然牛黄之间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为P

  • 标签: 天然牛黄 体外培育牛黄 不同胆红素 含量 比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等比例输血治疗方案在外科临床领域的应用方式以及其在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诊疗工作中所产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2019年6月作为研究的起始阶段,2020年6月作为研究的结束阶段,通过随机方式完成我院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的收录工作,共收录病患46例,根据病患所接受的诊治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病患所接受的输血诊治方案为1:1输血诊治方案,研究组病患所接受的输血诊治方案为2:1输血诊治方案,收录两组病患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相关数据并对其展开分析对比。结果:接受输血诊治后,两组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组病患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水平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病患,两组病患各项凝血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分析意义。结论:等比例输血诊治方案的应用能够对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产生显著的诊治效果,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建议在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诊治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发伤 创伤性凝血病 等比例成分输血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精准治疗的效果,为制订MDR-PTB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行结核病治疗的180例MDR-PTB确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为6个月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根据是否完善10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比例法分为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精准治疗组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180例患者中,精准治疗组113例,经验治疗组67例。精准治疗组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卷曲霉素(0,0/113)、阿米卡星(2.65%,3/113)和卡那霉素(2.65%,3/113)、对氨基水杨酸(7.96%, 9/113)、丙硫异烟胺(11.50%,13/113)、氧氟沙星(38.05%, 43/113)、乙胺丁醇(39.82%, 45/113)、链霉素(76.99%, 87/113)。精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比例法进行药物调整104人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3人次)、丙硫异烟胺(13人次)、左氧氟沙星(43人次)、乙胺丁醇(45人次)。精准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78.8%(89/113),高于经验治疗组的52.2%(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5,P=0.000 2)。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2.3%(31/96)比34.0%(18/53)]、血肌酐升高[4.2%(4/96)比5.7%(3/53)]、白细胞计数减少[24.0%(23/96)比22.6%(12/53)]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传统MDR-PTB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仍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耐多药肺结核 药敏试验比例法 精准治疗 疗效分析
  • 作者: 尹承芬 徐磊 高心晶 王志勇 冯全胜 支永乐 李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研究所,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研究所,天津 3001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潮气量法设置成比例压力支持(PPS)参数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根据PPS参数设置方法将患者分为气道阻断法组和目标潮气量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流量辅助(FA)和容量辅助(VA)的初始设置值、呼吸系统机械参数、临床结局,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其中气道阻断法组29例,目标潮气量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顺应性、气道阻力、FA、VA的初始设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S参数初始设置后1 h记录的气道阻断法组患者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低于目标潮气量组〔RR(次/min):21.0(18.5,22.5)比23.0(21.0,25.0),MAP(mmHg,1 mmHg=0.133 kPa):84.0(79.0,90.5)比90.0(87.0,96.2),潮气量(mL):305.24±41.07比330.87±46.84,PaO2(mmHg):68.0(66.0,73.5)比74.0(69.8,82.5),均P<0.05〕;气道阻断法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口腔闭合压(P0.1)均明显高于目标潮气量组〔PaCO2(mmHg):41.0(39.0,46.0)比37.5(35.0,42.2),P0.1(cmH2O,1 cmH2O=0.098 kPa):1.42±0.78比0.90±0.67,均P<0.05〕。与气道阻断法组比较,目标潮气量组患者脱机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脱机持续时间(h):42.0(24.0,70.5)比64.0(30.5,97.5),ICU住院时间:10.00±3.38比13.28±5.41,总住院时间(d):12.07±3.40比15.41±5.60,均P<0.05〕。两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脱机失败率、ICU病死率及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目标潮气量法设置PPS参数具有实用、安全、方便、快捷的优点,并缩短了脱机持续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成比例压力支持 困难脱机 目标潮气量法 气道阻断法
  • 简介:摘要对1例癫痫患者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出现咳嗽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考虑本例患者的咳嗽为拉莫三嗪肯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拉莫三嗪作为癫痫药和情感稳定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拉莫三嗪导致咳嗽的不良反应,对避免咳嗽的误诊误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抗惊厥药 拉莫三嗪 药物不良反应 咳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昆明市>15岁男性发生男男性行为的比例及其相关因素,为MSM规模估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多阶段抽样方法和街头拦截调查方法,2019年10-12月对昆明市>15岁男性进行调查,估计样本量为9 908人。结果在昆明市5个县区的30个招募点,共招募了>15岁男性10 707人,调查10 283人,应答率96.0%。调查对象16~40岁占75.3%(7 74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1.1%(7 312人),未婚占49.8%(5 121人)。调查对象与年龄标准化后的最近半年发生男男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1.06%(95%CI:0.86%~1.26%)与0.97%(95%CI:0.78%~1.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相关因素包括调查区域在主城区是远郊县(区)的2.217倍(95%CI:1.004~4.895)、其他城市户籍地是昆明市户籍的0.421倍(95%CI:0.260~0.682)、在昆明市居住时间≤6个月是>6个月的2.282倍(95%CI:1.262~4.1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0.336倍(95%CI:0.228~0.495)、已婚者是未婚者的0.462倍(95%CI:0.303~0.705)。结论昆明市>15岁男性最近半年发生男男性行为比例接近1.00%,主要相关因素包括来自昆明市主城区、昆明市户籍、昆明市居住时间较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和未婚者。本研究结果为云南省开展MSM规模估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性行为 相关因素 街头拦截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舒张动脉导管的作用。研究假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可能与需手术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较高有关。方法分析62个德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收治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 000 g或胎龄<29周)。患儿按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组。结果NICUs中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n=9 965)和其他抗生素(n=1 948)患儿的基线数据无差异。手术关闭PDA在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的患儿中占5.9%,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分别占6.2%、5.0%及4.1%(Fisher精确检验,分别为P<0.001,P<0.001,P=0.140)。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治疗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患儿中比例更高(Fisher精确检验,41% vs 33%,P<0.001)。需手术闭合PDA患儿的庆大霉素浓度高于平均值(Mann-Whitney U检验,中位数2.0 μg/ml,四分位数间距0.8 μg/ml vs 1.2 μg/ml,IQR 0.8~1.7,P<0.001)。结论将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线抗生素治疗的早产儿需手术关闭PDA的比例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分组。43例患者采用低比例(1.0∶2.5)输注为低比例组,46例患者采用等比例(1.0∶1.0)输注为等比例组,47例患者采用高比例(1.5∶1.0)输注为高比例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失血量)、血制品使用量(血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凝血4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治愈率、生存率。结果低比例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9.89±6.75)岁,体质量指数(22.56±1.63)kg/m2,失血量(1 589.68±137.58)ml;等比例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1.73±7.12)岁,体质量指数(22.42±1.58)kg/m2,失血量(1 624.25±142.94)ml;高比例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50.91±7.08)岁,体质量指数(22.38±1.65)kg/m2,失血量(1 615.74±139.58)ml。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比例组血浆使用量为(0.51±0.20)L,等比例组为(1.42±0.56)L,高比例组为(2.13±0.63)L,随着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升高,血浆使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3组PT、TT、APTT长于输血前,FIB低于输血前,但等比例组PT、TT、APTT短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FIB高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均P<0.05);低比例组治愈率为81.40%(35/43)、生存率为90.70%(39/43),等比例组治愈率为84.78%(39/46)、生存率为93.48%(43/46),高比例组治愈率为78.72%(37/47)、生存率为93.62%(44/4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等比例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能调整血浆输注量,维持凝血4项指标变化,预后效果好。

  • 标签: 血浆 悬浮红细胞 等比例输注 失血性休克 血制品使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早期变化与PD-1抗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间晚期恶性实体肿瘤行PD-1抗体药物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第1次应用PD-1抗体前与完成前3次PD-1抗体治疗后外周血EOS比例,分析治疗前后EOS比例变化与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以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EOS比例升高2倍为阈值将患者分为EOS比例升高组与非升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经PD-1抗体药物治疗后获得客观缓解者治疗后外周血EOS比例较治疗前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其峰值出现在第2次给药后。EOS比例升高组患者客观疗效显著提高(P=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中位总生存(mOS)均较非升高组患者显著延长(mPFS: 12个月∶2个月,HR=0.20, 95% CI为0.037~0.104, P<0.05; mOS: 15个月∶7个月,HR=0.25, 95% CI为0.067~0.413, P<0.05)。EOS比例升高组与非升高组之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EOS比例在治疗2个周期后较基线水平增加2倍以上与PD-1抗体客观疗效和预后可能存在正相关性。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嗜酸性粒细胞 PD-1抗体 免疫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并比较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资料2 59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匹配两组患者的某些临床特征,进一步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差异临床特征。以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为参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2 590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占比仅为18.10%,而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有82.20%的患者符合治疗指征。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年龄更大(P < 0.05),肝硬化比例更高(P < 0.001),而血小板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低、肿瘤最大径更小(P < 0.001)。代谢性疾病方面,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糖尿病(14.50%与7.70%,P < 0.001)、高血压(16.60%与11.20%,P < 0.05)、肥胖(28.50%与22.30%,P < 0.05)、超重(53.80%与43.50%,P < 0.001)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8.30%与8.00%,P < 0.001)患病率。在匹配其他差异临床特征后,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仍高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4.50%与9.80%,P < 0.05;16.60%与10.20%,P < 0.05;18.30%与7.00%,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有更高的机会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 = 2.054,95% CI:1.404~3.004)。结论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严重偏低(不足20%),提示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相比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比例更高,需要高度重视代谢因素在乙型肝炎相关HC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代谢性疾病 抗病毒治疗 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单克隆浆细胞 肿瘤负荷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单克隆浆细胞 肿瘤负荷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道闭锁葛西手术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肝内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行肝移植术患者28例,其中胆道闭锁组20例(分为未行葛西术亚组10例,葛西术后亚组10例,后者胆汁淤积消退),对照组8例,比较其临床及病理学形态特点。肝组织切片行CD3、CD4、CD8、CD20、Foxp3、白细胞介素-17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分析。上述指标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胆道闭锁葛西术后组临床及病理胆汁淤积程度均显著低于未行葛西术组,肝纤维化程度亦显著减轻(P值均< 0.05),但两组汇管区炎症程度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内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未行葛西术组相比,葛西术后组汇管区CD3、CD8、白细胞介素-17A和Foxp3阳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值均< 0.05),但两组间Foxp3/CD4阳性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低于对照组(P < 0.05)。与未行葛西术组相比,葛西术后组汇管区Foxp3/白细胞介素-17A、Foxp3/CD8阳性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升高(P值均> 0.05),仍持续低于对照组;小叶内Foxp3/白细胞介素-17A、Foxp3/CD8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值均< 0.05)。结论肝内炎性细胞浸润及调节性/效应性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在胆道闭锁葛西术后胆汁淤积消退患者中持续存在,可能是促进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胆道闭锁 T淋巴细胞 肝移植 葛西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