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新注射法对苄星青霉素注射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需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患者168例,采用自身对照,苄星青霉素分两侧注射,每侧注射120万U。采用常规注射法(0.9%氯化钠作为溶媒),创新注射A法(利多卡因+0.9%氯化钠作为溶媒)及创新注射B法(0.9%氯化钠作为溶媒,注射注射部位进行冰敷)。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创新A组和B组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及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 标签: 苄星青霉素G 注射,肌肉内 疼痛 利多卡因
  • 简介:目的:探究注射改良技术对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护理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本院门诊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梅毒患者分组(各组3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技术,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技术,观察两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疼痛评分。结果:两组疼痛评分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对比,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的护理,注射改良技术可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提升注射成功率,减轻机体疼痛,可推广。

  • 标签: 肌内注射改良技术;苄星青霉素;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效贴治疗不同程度腹直分离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我院及合作医院不同程度腹直分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效贴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腹直分离距离、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直分离距离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肌内效贴 不同程度腹直肌分离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效贴联合踝足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40足)和对照组(22例,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效贴贴扎联合踝足力训练,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频率为每周1次,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和步宽分别为(-0.29±0.23)°、(63.83±4.82)°、(1.14±0.09)N/kg·G和(9.80±1.47)cm,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效贴贴扎结合踝足力训练能够改善柔韧性平足患儿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调整足触地时的姿势准备,增加踝关节稳定性控制,提高垂直方向地反力及踝关节做功能力,达到改善足部形态及步行功能的作用。

  • 标签: 柔韧性扁平足 儿童 肌内效贴 三维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治疗中运用生物电反馈联合效贴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瘫膝过伸患儿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抽签形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指导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为研究组实施生物电反馈联合效贴治疗,均以3个月为治疗周期。对比患儿膝过伸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通过治疗研究组膝过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膝过伸患儿接受生物电反馈联合效贴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运动疗法,患儿膝过伸角度得到有效缩小,粗大运动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生物肌电反馈 肌内效贴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 要】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通常发生在行走、跑步或进行其他体育活动时。这种伤害是由于脚踝不正常旋转或扭曲造成的,导致脚踝周围韧带受到拉伤或撕裂。严重的扭伤可能会导致脚踝关节稳定性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骨折的情况。效贴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受伤部位贴上特殊的贴片,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从而加速康复过程。本文将对效贴在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阐述,为治疗踝关节扭伤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扭伤 肌内效贴 踝关节不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踝跖屈群强化训练联合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足翻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2021.10—2022.10期间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足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进行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和观察组(踝跖屈群强化训练联合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群张力(MAS)、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以及下肢运动功能10 m 最快步行速度 (10 m MWS)。结果:观察组的MAS、AROM和 PROM评分以及10M MW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踝跖屈肌群强化训练 注射A型肉毒毒素 脑卒中后足下垂 足内翻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注射舒芬太尼对产妇的镇痛影响效果。方法:研究随机挑选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接收的80例产妇患者为对象,并在抽签法下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选择8μg剂量舒芬太尼鞘注射,研究组选择5μg剂量淑芬鞘注射,观察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VA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镇痛起效时间上,研究组短于对照组,且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妇镇痛麻醉方式的选择,以5μg剂量舒芬太尼鞘注射镇痛所取得的效果较高,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鞘内注射 舒芬太尼 分娩镇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肥大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肥大的患者临床资料。注射方法:用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将100 U A型肉毒毒素配置成浓度为50 U/ml的溶液,标记咬"安全注射区",前、后边界分别为咬的前、后边缘,上界为嘴角至耳垂连线,下界为下颌骨的下边缘,在此区域内标记3个或4个注射点,注射点距离4个边界至少1 cm,每侧注射25~40 U。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发症种类,总结治疗措施。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男8例,女152例,年龄(30.6±6.2)岁。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咬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下面部线条更加柔和,面部轮廓得到了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1.3%(130/160),主要有以下有4类:(1)非肌肉源性的并发症,包括淤斑5例(3.1%),一般于5~7 d可自行消退;头痛2例(1.3%),适当休息,2~3 d症状可消失。(2)与毒素效应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咀嚼力下降,共86例(53.8%),随着药物的代谢3~12周逐渐恢复。(3)与注射剂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面部下垂4例(2.5%),单次注射剂量双侧各30~40 U,2例未予特殊处理,约8~12周逐渐恢复,1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提升下颌缘后约2周逐渐恢复,1例于外院使用热玛吉治疗后逐渐恢复;反常性硬性咬膨出9例(5.6%),5例给予补充注射4 U A型肉毒毒素后1周消退,其余4例未予特殊处理,1~2周后自行消退。(4)与注射部位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微笑异常3例(1.9%),嘱患者正确练习微笑动作,4~12周逐渐恢复;面颊凹陷21例(13.1%),1例患者通过注射透明质酸改善症状,其余患者未予特殊处理,8~12周逐渐恢复。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肥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在推荐的咬安全区域进行注射,合理把握注射剂量和注射深度,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肉毒毒素类 咬肌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效贴扎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运动学及康复医学领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关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口腔颌面外科,是一种较新的技术手段,现将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肌内效贴 第三磨牙 下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损药物注射治疗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护理体会。方法: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90例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77%(P

  • 标签: 皮损内药物 皮炎湿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损药物注射治疗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护理体会。方法: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90例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77%(P

  • 标签: 皮损内药物 皮炎湿疹 护理
  • 简介:摘要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左手背虎口区肿物17个月,示指背伸、收障碍15个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就诊,诊断为左手第1骨间背侧血管瘤。术后病理诊断为黏液瘤(IM);左手示指背伸和并指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肌内黏液瘤 第1骨间背侧肌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项目,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HI值及VAS评分、FMA评分及M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AHI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HI值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及M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上肢部位,缓解疼痛指数的同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电针 肌内效贴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FMA评分 MBI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项目,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HI值及VAS评分、FMA评分及M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AHI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HI值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及M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上肢部位,缓解疼痛指数的同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电针 肌内效贴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FMA评分 MBI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旁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入路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椎旁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JOA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治疗中,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腰椎鞘注射化疗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价。方法: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进行腰椎鞘注射化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的意愿,抽取其中的40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另外的42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增加PDCA循环护理干预,分别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比较两组患儿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使用面部表情评估法(FRS)评估疼痛,并分析比较两组患儿FRS评分大小。结果:观察组患儿经过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相比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更为配合,配合度高达95.24%;观察组患儿的F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在腰椎鞘注射化疗的患儿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疼痛感,提高患儿治疗的配合度,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腰椎鞘内注射化疗 患儿 PDCA循环护理 应用效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早期使用聚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共计109例,时间分布界限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处理,将54例归入参照组,执行早期未使用聚注射液治疗方案,把另外55例纳入实验组,执行早期使用聚注射液治疗方案,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与参照组72.22%(39/54)相互对比,实验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有效性94.55%(52/55)更高,差异对比P<0.05;(2)治疗后,与参照组相互对比,实验组疼痛评分结果相对更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尽早接受聚注射液治疗,能够减轻病患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聚肌胞注射液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浮针结合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共60例,病例选取时间2022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0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效贴扎治疗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应用浮针结合效贴扎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肩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结合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浮针 肌内效贴扎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脑卒中伴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估早期微生态肠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入院的100例脑卒中伴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早期微生态肠营养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发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并评估早期微生态肠营养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差异在年龄、性别、病史、发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微生态肠营养干预后,观察组的少症症状明显减轻,力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伴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一般脑卒中患者相似。早期微生态肠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少症症状,加速力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种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脑卒中 肌少症 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