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拇指背侧筋膜逆行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将目标选择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这一时间段中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拇指背侧筋膜逆行修复的治疗方式,随后对患者的修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同时间节点对吻合神经患者以及不吻合神经患者的两点辨别觉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这几个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的9个月、12个月这两个时间点的对比上,吻合神经患者以及不吻合神经患者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拇指指端缺损患者时,采用拇指背侧筋膜逆行修复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保证的成活率,同时促进患者的指端感觉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拇指背侧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拇指指端缺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及胫后动脉-隐神经双套血供在内踝及小腿中下段创面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门诊随访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治疗的内踝及小腿中下段创面60例,其中采用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2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15例,胫后动脉-隐神经双套血供20例。对3组的手术方法、成活情况、的外形质地及肿胀度、患者的满意度及美国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进行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4个月,3组中采用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蒂共25例,其中1例术后肿胀度欠佳,出现供血不足情况,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外形、质地良好;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修复15例,2例术后远端坏死,二期植皮修复,蒂部略臃肿;采用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双套血供20例,术后血运良好,2例术后出现瘀紫,拆除蒂部缝线后好转,3例外观臃肿,蒂部膨隆,二期整形。3组在AOFAS平均评分分别为93.8、93.3和92.8分,患者满意度调查优良比例均较高。结论3种均能较好修复内踝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术中应根据穿支是否存在及穿支的粗细决定是否携带隐神经。如果穿支可靠,使用胫后动脉穿支进行创面修复,在血运及外观上更满意;对于较大面积的创面,携带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双套血供更安全。

  • 标签: 小腿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修复臀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臀部褥疮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35~79岁。所有病例均进行一次清创负压治疗,控制局部感后,根据拟修复创面与臀上、下穿支动脉穿出部位及局部软组织情况,选择相应穿支动脉为蒂,形成,以旋转及推进联合的方式转移修复创面。结果37例伤口经一次清创负压引流后局部感染均控制,二期修复术后33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4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局部伤口裂开,经2期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后局部外观良好,无明显隆起畸形。所有病例均随访,最长随访时间2年,电话随访患者,局部均无褥疮复发。结论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是修复臀部褥疮一种良好方法。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褥疮 旋转联合推进 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8年9月,我们采用保留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逆行修复2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切取面积为6.2 cm×3.7 cm~2.8 cm×2.2 cm。结果22例术后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4例。结论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转移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掌侧及指端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腓侧顺行在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共收治12例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趾腓侧顺行进行修复治疗。术前行同侧下肢CTA检查明确趾腓侧趾底动脉走行及灌注情况,并使用HHD查血管蒂的血供,根据前足中内侧负重区缺损的形状及面积设计和切取趾腓侧顺行修复创面。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观察的成活和愈合情况,电话及微信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对的质地、感觉及耐磨耐压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2例全部成活,10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随访至2019年11月(末次随访为术后6个月),修复创面皮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感觉好,耐磨耐压。结论趾腓侧顺行具有位置隐蔽、创伤小、不影响趾外观及功能、不损伤重要血管、血管蒂位置恒定、血供好、可携带感觉神经、质地耐磨耐压等优点,可作为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足负重区 感觉 修复 耐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56例(67指)第2~5指指端或者指腹缺损急诊入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吻合静脉组29例(35指),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7~6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1.6 cm×1.3 cm~3.1 cm×2.4 cm;不吻合静脉组27例(32指),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0~59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1.2 cm~3.0 cm×2.4 cm。根据2组患者指端或指腹缺损位置及大小,于受伤手指中节或近节背侧设计,术中将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或指背神经近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将携带的1条或2条浅表静脉与创面近端背侧或掌侧浅表静脉行端端间断吻合,不吻合静脉组不进行静脉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切取面积为1.8 cm×1.5 cm~3.4 cm×2.6 cm,不吻合静脉组患者切取面积为1.9 cm×1.4 cm~3.3 cm×2.6 cm。2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片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血运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2组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由笔者单位手外科主任医师肉眼观察颜色,并计算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后吻合静脉组患者全部成活,无一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不吻合静脉组患者中有6例(6指)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换药处理后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吻合静脉组患者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6±0.5)分,明显高于不吻合静脉组的(4.3±0.6)分,t=2.482,P<0.05。吻合静脉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为9%(3/35),明显低于不吻合静脉组的31%(10/32),χ2=5.498,P<0.05。结论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静脉回流通畅,色素沉着发生率低、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缺损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支降支蒂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支降支蒂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支的降支与踝关节及跗骨窦周围血管网的吻合,旋转点可低至跗骨窦附近,设计逆行旋转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切取面积15 cm×12 cm~8 cm×6 cm。术后采用门诊及微信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记录外观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均完全成活,无需二次手术。术后随访6~15个月,质地优良,外形无臃肿,患肢踝关节活动度平均背屈15°,跖屈25°。结论以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蒂的逆行可用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血运可靠,是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腓动脉 终末穿支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重建腓肠感觉功能的新方法的疗效,并分享经验。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应用腓肠修复手、足创面12例。12例24侧小腿,术前均行血管CDFI检查,穿支部位距外踝尖6.8~20.5 cm,均值为12.5 cm;根部内径1.0~1.8 mm,均值为1.35 mm;术前血管根部血流速度为28.7~51.6 m/s,平均38.8 m/s。为重建感觉,8例逆行设计的游离腓肠,将穿支远侧的腓肠神经或腓肠内、外侧神经与受区神经进行缝接;2例螺旋桨腓肠,将小桨侧的腓肠神经断端与供区近侧缘神经进行直接缝接或桥接;2例远端筋膜蒂腓肠,行外踝以远纵行切口,分离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远端切断旋转后与受区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神经进行缝接。将这种通过缝接原远侧神经重建感觉功能的方法定义为逆行缝接神经法。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门诊随访,时间6个月~1.5年,检测感觉功能恢复时,均排除了通过创基神经长入恢复感觉的部分。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感觉恢复S4 1例,S3+ 8例,S3 2例,S2 1例。结论逆行缝接神经法重建腓肠感觉功能疗效确切,并可显著增加该类感觉功能重建机会。

  • 标签: 腓肠皮瓣 感觉功能重建 逆行缝接神经法 疗效
  • 简介:[摘要 ]摘要 目的:探索运用桡骨远端带血管蒂逆行骨膜治疗转舟骨骨折。方法: 2012年 1月至 2018年 10月,选择我院收治的 40例舟骨骨折患者,经过桡骨远端带血管蒂逆行骨膜翻转术治疗,均获得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3~5个月,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腕关节活动力:屈伸 160~170度(达健侧 95%以上),尺桡偏 55 ~ 60度(达健侧 96%以上)。结果: Krimmtr腕关节评分:优 30例,良 8例,可 2例,优良率 95%。结论 :桡骨远端带血管蒂逆行骨膜翻转术是治疗舟骨骨折的较好术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改良下位斜方肌制作修复放疗后侧颅底复发性肿瘤术后缺损1例。患者34岁男性,因"右眼外斜及复视3个月"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侧筛窦、额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细胞癌,术后肿瘤复发3次,分别利用颞肌、游离股前外侧修复缺损,第3次手术游离股前外侧出现坏死,行切除后创面缺损大,且患者有根治性放疗史,修复难度高,最终选择应用改良下位斜方肌修复创面。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一期愈合,外观较好,肩功能保留完好,术后1年因颅底鳞细胞癌复发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制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点线顺行解剖法"设计锁骨上动脉,修复的头颈部缺损患者43例,共计45个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2岁。其中下咽癌26例,复发性喉癌4例,颈段食管癌2例,扁桃体癌1例,腮腺癌1例,下咽癌术后咽瘘3例,外伤后食管瘘2例,下咽癌术后食管狭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喉狭窄1例,上颌窦癌术后面颊部缺损1例。"点"为锁骨上动脉在颈横动脉的起点;"线"为沿锁骨上血管起点顺行解剖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作延长线,并以此延长线为中轴,设计。记录动静脉供应特点、制取时间、存活率、供区创面修复以及临床随访情况。结果皮动脉供血较为恒定,静脉回流存在变异;制取面积(4~8)cm ×(10~18)cm,制备时间为30~60 min,中位数为42 min;存活率100%,1例患者发生表皮部分坏死,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瘘,换药治愈;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l例患者失访,余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55个月,涉及吞咽功能的患者40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或软流食;涉及恶性肿瘤患者40例,肿瘤局部复发3例,淋巴结复发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点线顺行解剖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高效的锁骨上动脉的制备方法。

  • 标签: 锁骨上动脉 外科皮瓣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及带甲侧襞的靴形组织在改善Wassel Ⅳ-D型复拇术后保留指体细小及甲侧襞不对称外观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8年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共手术治疗46例Wassel Ⅳ-D型复拇畸形患儿,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5~24.0个月。根据尺侧主指内侧甲侧襞与外侧甲侧襞宽度的比值设计:小于1/2时选择带甲侧襞的靴形神经血管,大于1/2时选择携带一侧指固有动脉的顺行筋膜。术后随访时,于甲根部测量畸形指矫正后指腹周径,计算相对于健侧指腹周径的比例,并采用美学评分系统(ASS,总分18分),以及家长满意度(总分5分)对所有重建拇指进行评价。结果46例中以带甲侧襞的靴形神经血管修复30例,以携带一侧指固有动脉的顺行筋膜修复16例,所有无感染、坏死情况发生。术后随访10~37个月,平均19.3个月,所有患者重建拇指甲侧襞基本对称,指体周径占健侧比例为93%~103%;ASS评分38例为优(17~18分),8例为良(15~16分);家长满意度评分4~5分,平均4.83分。结论采用筋膜与带甲侧襞的靴形对Wassel Ⅳ-D型复拇畸形进行指体重建,可获得较好的指体周径及对称的甲侧襞外观,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多指畸形 带蒂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性优质护理在指端皮肤缺损围术期行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指端皮肤缺损围术期行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修复的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降低,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情况;在后续的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各项指标也恢复得较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指端皮肤缺损 围术期 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 指动脉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支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前足,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供区采用全厚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8例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足背动脉主干,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支 前足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桡动脉掌浅支(SPBRA)游离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1岁,平均38.6岁;机器挤压伤23例,机器切割伤8例,电锯伤5例;受伤指别:拇指5例,示指13例,中指11例,环指5例,小指2例。均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沿穿支血管的前、后、左、右四面逆向解剖血管至源动脉并切取)切取SPBRA游离修复。切取面积1.0 cm×1.0 cm~ 2.5 cm×3.0 cm,平均2.0 cm×2.5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的色泽、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患指和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本组36例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 6个月(平均4.6个月),色泽、质地、外观良好,无明显萎缩,患指屈、伸功能正常,腕关节功能正常,静态TPD为8~ 12 mm。结论逆行四面解剖法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更好指导初学者顺利切取,SPBRA游离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手指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转移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22块,游离肌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1块自由设计穿支。螺旋桨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在外科发展过程中,腹股沟是首先应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供区游离,但由于其轴心血管解剖走行变异多且口径小、吻合难度大等,临床应用曾经一度受到限制。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患者对供区美观性需求的日益增强,腹股沟因具有供区隐蔽、可切取面积大等优点,近十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四肢、颌面部及会阴部组织缺损修复。本文回顾腹股沟游离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腹股沟穿支及其衍生皮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以期促进腹股沟的进一步应用及发展。

  • 标签: 腹股沟皮瓣 穿支皮瓣 修复 软组织缺损 历史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结合足底内侧和游离股前外侧结合腓骨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结合足底内侧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结合腓骨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结合足底内侧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结合腓骨进行修复。观察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结论带血管的髂骨及腓骨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皮瓣 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髂骨瓣 腓骨瓣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肌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肌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腹壁下动脉穿支、腹直肌肌、股前外侧、阴部内动脉穿支、股薄肌肌和股深动脉穿支等修复。根据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18个轴型/肌、7个V-Y推进,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肌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肌个数、创面闭合情况、/肌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肌,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肌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肌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肌血运不良。17个/肌术后存活良好;5个/肌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肌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肌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好转,另外1个/肌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肌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肌肌修复;7个/肌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肌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肌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外阴肿瘤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 cm×14 cm;面积为14 cm×12 cm~27 cm×24 cm,阔筋膜面积为8 cm×7 cm~17 cm×15 cm。将颞浅动脉及颞中静脉与供血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1肌穿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端端吻合。供区取自体躯干中厚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片存活情况;定期随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肿瘤是否复发和硬脑膜完整性,另观察的外形、供区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片均存活良好。10例患者缝合边缘愈合;2例患者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6个月,3例患者术后颅内肿瘤复发,均为肿瘤累及硬脑膜矢窦区患者,再次切除肿瘤;所有患者硬脑膜完整,外形较佳,供区切取后未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能较好修复因鳞细胞癌侵犯切除头皮及硬脑膜形成的缺损,并为颅骨重建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阔筋膜 股前外侧皮瓣 硬脑膜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