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论依法治国○董茂云季诺杨颖浩从身份到契约,从人治到法治,乃是人类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必然发展。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法律文化,但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却还刚刚开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发出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强音。一、...

  • 标签: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行政 法治观念 法治国家 宪法和法律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的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的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慎子法治思想概述刘斌法家,按照历史常识解释,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法家曾经作为一个重要...

  • 标签: 思想概述 慎到 《汉书·艺文志》 法治思想 郭沫若 子法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假设,提出"以暴制恶"的治国路线,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的诉求,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的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的价值与依据,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的有效性,虽能收一时之效,却难得一世之功.

  • 标签: 法家 “法治秩序”思想 一元独裁思想 重刑主义 专制主义
  • 简介: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与民主法治关系的法理分析,得出二者在本质上的契合,进而提出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

  • 标签: 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法律保障机制 中国
  • 简介:加强宗教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王培英●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了目标、任务、方向和道路。“依法治国,就是广...

  • 标签: 依法治国 宗教立法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规划 人大常委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司法体制得到改革,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然而,中国的司法体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职业法学家的匮乏、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似乎是根本性的难题。中国的“法治”(Meoflaw)和“法制”(Mebylaw)依然根据各方各自的政治、官僚和经济权力而不是根据法律或平等的原则来解释。法律制度的现代将会继续下去,但实现社会和国际社会法律要求的政治转化仍有待时日。同时,风险、挫折和困境将继续阻挠中国建立真正独立的司法体制和法治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 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压力 司法体制
  • 简介:近十年来,理论界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对党的治国方略的历史演变、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等问题的研究中达成了很多共识,但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大大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是,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相比,这些研究还仅仅是个开端,因此,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还要进一步拓宽、深化和创新.

  • 标签: 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执政方式
  • 简介:<正>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 标签: 道教学 谭峭 书名 代时 道士
  • 简介:在宏观上用佛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微观上用科学来工作、学习,是我们处于当今复杂的世界上,将佛学和科学辨证统一的方便之说,以此可达到扬长补短,增进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笔者幼年时代生活在全家信佛的家庭氛围中,因此早岁即受佛教熏陶。青年时代在大学学习理工,建国初进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也算是术有专攻,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回顾平生,可谓典型的科学和佛学的结合者。80年代改革开放,宗教政策明确落实,自己学佛愈深,

  • 标签: 学佛 辨证统一 宗教政策 思维能力 家庭氛围 第一线工作
  • 简介:在我军,凡是党和国家在军队中颁布执行的有关政策、法律、法令;军队内部颁布执行的条令、条例和所有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的规定,制度等都属于军事法的范畴。不过,在我军初创,乃至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的环境,

  • 标签: 人民军队 治军原则 毛泽东 民主革命时期 强制性 军事法
  • 简介: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与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玄学,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佛学 禅宗 《老》《庄》 玄学化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与“民间”,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儒教是儒学与华夏传统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儒学作为轴心时代哲学理性突破传统宗教禁锢的新思潮中的温和一支,内部存在着哲学和宗教两极间的张力。儒教形成以后,其教义便成为儒学的一部分,但儒学并不完全等于儒教教义。儒学中有各种派别。对“神道设教”这一儒学宗教观的基本概念,各派理解各不相同。趋向哲学一极的,强调“设教”,其中走得最远的成为无神论。趋向宗教一极的,强调神道,其远端则已陷入粗俗的鬼神迷信。

  • 标签: 谶纬 儒教 教义 宗教观念 宗教运动
  • 简介:一、何谓"本色"?本色(Inculturation):又称本地、本上或本位。广义而言,指某一种文化将另一文的某些元素吸收为己有,而又不失却该文化本身之形式特点。钟鸣旦先生(NicolasStandaert)谓:本色在神学上的意思则是:福音生活和它的信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具体呈现,而该文化的成员,不仅只以该文化表达基督经验(如此做只是单纯的适应),且能使之变成灵感、方向和统一的源头,以转变、再造该文化;带来一新的创造,不仅是以充实此特定的文化,同时也充实普世教会。福音文化本色,指福音的信息必需进入各地文化。因基督的福音是普世性的,是为所有文化而讲的;因此,它应该也能够进入各地文化,与各地文化交流、溶汇。它在各地文化中以丰富的形式具体呈现,是可能

  • 标签: 本色化 文化本色 马文化 非基督教 信息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