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神经节微压迫治疗神经痛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神经节微压迫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神经节微压迫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是否术前液体复苏对神经压迫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择期手术全麻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手术结束后5min(T2),手术结束后10 min(T3)、手术结束后20 min(T4) 、手术结束后30 min(T5)、回病房(T6)的心率、血压变化及中间羟胺和乌拉地尔用量。并记录实验期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术后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在T2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T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T4时刻的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刻的收缩压及其余时刻的血压、心率,中术后乌拉地尔使用总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液体复苏可以减少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升压药的使用剂量,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 标签: 液体复苏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压迫(PBC)治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中旬到我院就诊,并采用PBC治疗神经痛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周∽12月内的随访,采用NRS疼痛量化表及并发症的观察,了解术后疗效。排除标准:病历记录不完善、出院后随访丢失。结果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天,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总缓解人数122例,总缓解率为96.83%,术后患者感觉患侧面部麻木感121例(占96.03%),咀嚼肌下降42例(占33.33%),口腔疱疹23例(占18.25%),眼部不适11例(占8.73),面部麻木多于6∽12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咀嚼乏力多于3∽6个月好转或消失,口唇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半个月内治愈,眼部不适予滴眼药水后在1∽2个月时好转或缓解。结论经皮穿刺微压迫是治疗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开颅,安全性高,全麻无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高龄或有严重系统疾病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原发性、第Ⅰ支及多支疼痛或MVD术后复发的病人更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压迫治疗神经痛789例,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723例(91.6%),疼痛缓解48例(6.1%),无效18例(2.3%)。提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压迫半月节治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院治疗的64例神经痛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微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

  • 标签: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有效性 治疗方案
  • 简介:经皮穿刺微压迫(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观察经皮穿刺压迫治疗老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9年10月~2021年2月本院接收受的88例老年神经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经皮穿刺压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与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2.16±0.47)低于对照组(2.84±0.5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27.27%)明显低于对照组(43.18%);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压迫治疗神经痛患者围期的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9年4月到2019年8月入住我院疼痛科的35例实行经皮穿刺微压迫患者进行正规的围期护理 。结果30例患者术后NRS评分分值较术前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结论 正规的围期护理能够提高神经痛患者的手术疗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微血管减压压迫治疗神经痛的应用效果。方法:调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内接受治疗的神经痛患者78例为对象,经病例号交替排序法将其分为两组,接受微血管减压的患者设置为A组(39例),接受压迫的患者设置为B组(39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痛的治疗中,微血管减压压迫均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患者手术意愿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球囊压迫术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 目的: 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方法: 对 50 例 行 神经 压迫 患者 的生活质量 做术前术后对比 , 对神经压迫术后患者的面部疼痛、面部麻木、吞咽功能、视力视野、咬肌情况、单纯疱疹与术前对比分析,运用生活质量评分表 、 疼痛评分量表、统计分析法 分析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术前 (

  • 标签: 三叉神经疼痛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卵圆孔微压迫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 纳入2021.06-2024.04年我院行DSA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微压迫治疗原发性神经痛患者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疼痛评分。结果 8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即刻缓解,2例患者明显缓解,8例患者形态均呈理想“梨形”。术后 1 d、1 个月,8例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展神经麻痹、脑膜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0。结论 经皮穿刺卵圆孔微压迫治疗神经痛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卵圆孔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压迫(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对原发性神经痛(PTN)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PBC治疗的PTN患者59例,性别、年龄不限。按压迫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A组压迫120 s,B组压迫150 s,C组压迫180 s。记录3组患者病史信息,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 h并发症(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和咬肌无力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及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术后24 h相比,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咬肌功能大多数可恢复至正常,中重度面部麻木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均能有效治疗PTN,且6个月内疗效相当,但压迫120 s既能保证治疗有效,又能减少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压迫时间,球囊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射频热凝压迫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的原发性神经痛患者40例,年龄41~83岁,性别不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射频热凝组(n=19)与压迫组(n=21)。射频热凝组局麻下行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压迫组全麻下行压迫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压迫组较射频热凝组患者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手术时间更短(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3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时BNI疼痛评分分级及BNI面部麻木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24 h时BNI面部麻木、咬肌无力、角膜反射发生率均较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咬肌无力症状均恢复;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角膜反射迟钝发生率较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日时恢复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射频热凝压迫均为有效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手术方式,压迫患者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射频热凝术 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血管减压(MVD)、微压迫(PMC)实行于原发性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治疗的70例原发性神经痛住院患者开展临床分析,选择于2017年6月-2018年12月,按照抽签法分组,一组入组35例,PMC组实行微压迫治疗,MVD组实行微血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计算率、复发计算率、术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PMC组临床有效计算率、复发计算率对比MVD组,未证实数据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暂时性感觉减退例数、咀嚼肌无力例数多于MVD组,PMC组单纯疱疹例数少于MVD组,证实数据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神经痛患者实行微血管减压(MVD)或微压迫(PMC)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微压迫(PMC)的术后并发症更多。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微球囊压迫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神经痛经皮微压迫投影形状及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异常形状并探讨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威海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神经痛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39~88岁,病史≥6个月。全身麻醉下行经皮穿刺神经半月神经节微压迫治疗,观察充盈后标准侧位的投影形状, "梨形"或"类梨形"为满意的形状;对形状异常者中分别进行原因分析及调整,评估全麻苏醒后即刻及术后两周内疼痛完全消失患者与形状关系。结果96例患者中1例因穿刺失败放弃手术;89例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充盈后为满意的"梨形";6例患者充盈后显示异常形状,其中4例患者通过调整球置入深度或调整穿刺方向后获得满意的"梨形"形状,2例患者更改手术方式治疗。所有"梨形"形状患者术后两周内疼痛完全消失,有效率100%。结论对神经压迫投影形状异常者,应适度调整球置入深度或穿刺方向进行处理,直至出现满意的"梨形" ,反复调整仍不能达到满意形态者,可考虑更改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形状 球囊
  • 作者: 任玉娥 刘小会 程志祥 樊肖冲 樊碧发 黄东 胡永生 蒋宗滨 罗芳 马柯 钱涛 孙涛 孙洪涛 杨立强 俞文华 仲骏 赵宗茂 周华成 刘广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00,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南京市 210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0,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市 100029,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疼痛科,长沙市 41001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北京市 100053,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南宁市 53000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北京市 10007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00092,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市 0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济南市 25002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简介:摘要经皮球压迫(PBC)治疗神经痛,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目前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存在差异。本共识系国内疼痛科与神经外科专家共同编写,对PBC的相关解剖、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应用此种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疼痛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节微短时间、重复压迫(PMC)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住院的原发性神经痛患者20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穿刺微单次压迫治疗组(OPMC组)与经皮穿刺微压迫短时间压迫治疗组(TPMC组),各组10例。OPMC组在PMC治疗过程中,采用单次压迫神经压迫时间3 min;而TPMC组在PMC治疗过程中压迫神经,每次压迫时间60 s。采用简化麦吉尔评分(SF-MPQ)、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在术前及治疗后3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对比;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面部感觉障碍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VAS及PSQI评分均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后3 d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NI评分逐渐降低(P均<0.05),而TPMC组患者在治疗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BNI评分均明显低于OPMC组(P均<0.05)。所有患者面部感觉障碍均在术后1年内逐步恢复或耐受。结论DSA引导下PMC两种压迫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神经痛。其中短时间、重复压迫法面部麻木较轻。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维重建技术在经皮神经半月节压迫中的应用。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采用经皮神经半月节压迫治疗神经痛患者31例,所有患者中均使用移动CT扫描并采用维重建软件分析测量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穿刺针与岩骨脊及斜坡的夹角,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效果及随访10~12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中应用CT维重建技术测得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为(2.14±0.17)cm,范围为1.83~2.42 cm。穿刺针与岩骨脊的夹角为(102.03±7.60)°,范围为91.00~116.00°。穿刺针与斜坡的夹角为(68.03±7.06)°,范围为52.00~80.00°。在CT维重建技术辅助下,31例患者卵圆孔均穿刺成功。充盈体积为(0.42±0.05) cm3,范围为0.30~0.47 cm3;压迫时间为(4.72±0.53) min,范围为3.00~5.00 min。术后复视发生率为3.23%,眼睛干涩及角膜感觉减退症状发生率为12.90%。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余患者均痊愈,并发症消失。结论应用CT维重建技术可降低手术过程中卵圆孔穿刺难度,辅助形状的判断及调整,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CT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