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上颌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上颌提升同期牙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以及口腔外科诊治的行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提升同期牙种植的患者共53例种植体,根据文献报道的纳入标准,分为三组,可进行上颌提升的伴上颌囊肿者为囊肿组共17例,可进行上颌提升的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者为炎症组共15例,上颌内无明显炎症或囊肿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例。术前记录上颌黏膜厚度,上颌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中记录有无上颌黏膜撕裂、破裂。术后7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在修复后12个月记录分析上颌内成骨高度(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BH)、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上颌囊肿变化或上颌黏膜增厚情况。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术后急性感染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中Fisher精确检验,三组间的上颌黏膜厚度、上颌内成骨、边缘骨吸收等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囊肿直径和上颌黏膜厚度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三组病例中均未出现上颌黏膜撕裂。囊肿组2例、炎症组3例、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急性上颌窦炎,三组间急性炎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49,P = 0.352)。三组病例均无术后上颌积血、积液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囊肿组SBG为(8.09 ± 1.20)mm,炎症组SBG为(7.17 ± 1.18)mm,对照组SBG为(7.36 ± 1.4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09,P = 0.100);囊肿组ABH为(1.94 ± 1.34)mm,炎症组ABH为(1.40 ± 1.12)mm,对照组ABH为(2.10 ± 1.3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82,P = 0.261);囊肿组MBL为(0.53 ± 0.70)mm,炎症组MBL为(0.47 ± 0.92)mm,对照组MBL为(0.48 ± 0.67)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18,P = 0.889)。囊肿组术后囊肿直径[(2.35 ± 3.51)mm]较术前的囊肿直径[(8.41 ± 3.04)mm]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6,P<0.001)。炎症组术后黏膜厚度[(6.27 ± 2.15)mm]较术前厚度[(5.27 ± 1.58)mm]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2,P = 0.023)。结论伴上颌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提升同期牙种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上颌窦 囊肿 上颌窦炎 牙种植 即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上颌提升的运用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90例,根据术前CT显示,牙槽嵴顶距上颌的高度超过10mm患者行常规种植手术,设为对照组;高度低于7mm的患者行上颌提升,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3年的种植体期内存留率分别为97.6%、95.9%,与对照组1年、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98.6%、95.6%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1年内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1年后留存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平均<0.2mm/年。结论常规种植手术与上颌提升种植义齿修复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主要在于手术适应症的不同及相关手术能力。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 口腔种植术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植骨的情况下,单纯上颌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上颌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实验组不植骨,共植入37个种植体,对照组则植入人工骨粉,共植入35个种植体。结果所有病例的72个种植体均已完成修复治疗,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咀嚼功能正常。不植骨组比植骨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但二期修复时间长,两组的上颌穿孔率无差别。结论发现植骨与否对种植体的近期成功率没有影响,不植骨单纯上颌提升同期种植是可行的。

  • 标签: 上颌窦提升 同期种植 牙槽嵴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上颌提升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近两年在我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分别采取上颌提升治疗和上颌提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手术中,上颌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种植体骨结合、种植效果良好,且安全性突出,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术 口腔种植手术 口腔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上颌提升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 2016年 5月 -2017年 8月拟行上颌提升的 32例牙齿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上颌磨牙区牙齿缺损。根据患者上颌底至牙槽嵴顶的高度,选用不同式行上颌提升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 32例牙齿缺损患者中,患者上颌提升高度( 2.3-7.6) mm,剩余骨高度( 4.3-8.2) mm。患者初期种植体稳定性良好,无上颌窦炎症、种植体松动发生。结论:上颌提升用于口腔种植修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上颌窦提升术 口腔种植 牙槽嵴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提升患者共42例,患者均于围手术期行综合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植入种植体共81颗,经护理后所有牙种植体与周围移植骨质骨结合良好、稳固无松动,周围牙龈组织健康,术后未现并发症,义齿修复完成,咀嚼功能恢复;结论上颌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手术期间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方式可促使手术顺利开展,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术 种植体植入 护理效果
  •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提升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提升虽可发生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 简介:摘要种植义齿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的常规修复手段之一,但是在上颌后牙区常常会遇到骨量不足而影响种植修复的情况,需要行上颌提升增加骨量,本文主要介绍上颌提升的手术配合体会。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种植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提升底黏膜穿孔原因,观察黏膜穿孔修补预后特点,减少手术与种植失败。方法收集行上颌提升粘膜破损患者14例,其中,植骨同期牙种植12例,植骨后延期行牙种植2例;植骨材料为Bio-Oss骨粉,观察植骨前、后以及修复前、修复后植骨材料与上颌腔之间的变化情况。结果12例上颌提升粘膜破损患者完成种植并修复,未发生感染,1例发现骨粉部分泄漏;X线资料显示植骨材料密度逐渐增加,且不断收缩,植骨材料与上颌壁逐渐融合。结论上颌黏膜穿孔的原因主要在于黏膜状况及手术操作,如粘膜修复得当,同期或延期种植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 种植 并发症 粘膜
  • 作者: 桂俊申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3-13
  • 出处:《系统医学》 2023年第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 总结1例伴上颌囊肿的上颌提升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中熟练的手术配合;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例患者同期种植体植入,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病程,完成了种植义齿修复。

  • 标签: []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外提升 种植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提升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上颌后牙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上颌提升进行治疗。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上颌后牙缺损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口腔种植上颌提升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状况,提升治疗效果,且治疗后牙齿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上颌窦提升术 常规治疗 上颌后牙缺损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以及分析上颌提升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划分为2组,采取不同方式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临床种植修复治疗,研究组采取上颌提升种植修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在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上更少,术后并发症更低。而且,在各项对比中,2组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上颌提升种植修复治疗模式,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也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种植修复 上颌后牙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GF联合骨移植材料在上颌提升同期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1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采用CGF联合骨移植材料小颗粒骨粉(Geistlich(Bio-Oss)12枚种植体在上颌提升同期种植在上颌内,使用胶原膜覆盖骨窗。并对患者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上颌提升高度、骨结合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观察所有患者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骨结合情况良好,上颌提升高度5.6~8.9mm,平均7.6mm,12枚种植体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松动脱落现象。结论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采取上颌提升,同期使用CGF联合骨移植材料植骨,可以有效提升上颌底高度,使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骨结合情况达到理想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CGF联合骨移植材料 上颌窦底提升术 同期种植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微创进路方法一在上颌下区内窥镜监视下于侧方基底入路行上颌提升(SALSA)种植。材料方法SALSA技术由以下步骤组成:(1)在与视频支持系统连接的内窥镜控制下剥离上颌粘膜(SM),微创入口进入下区(SAS);(2)经侧方基底人路形成隧道扩大SAS;(3)上颌下区内窥镜检查SAS区;(4)视情况行SM修补和强化;(5)种植区预备在上颌下区内窥镜监视、确认下进行;(6)在内窥镜下逐步精确填充移植材料。结果自1996年应用颗粒人工移植材料(磷酸三钙)与不同比例的自体骨和血液相混合在83例患者中行上颌提升共118次。平均增加骨高度为8.6mm(范围1~15mm)。28例上颌粘膜穿孔,但没有进一步发生并发症。共植入211颗螺纹种植体,11颗失败。结论SALSA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保存骨量和血供,手术视野暴露更加理想,病人更加易于接受,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技术。应用这种微创外科方法,可以获得足够的骨高度。

  • 标签: 内窥镜 侧方基底入路 上颌窦底提升术 SALSA 微创外科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内、提升应用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种植义齿修复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27例,植入种植体216颗.其中,上颌提升、内提升及常规种植的种植体数分别为40、61、115颗.于种植术后随访6~60个月,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间种植体累计存留率、骨结合状况和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状况.结果在随访期内,各组间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及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种植术后1年的骨吸收量平均每年小于0.2mm.结论上颌内、提升与常规种植种植义齿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相关手术技巧的掌握.

  • 标签: 种植义齿 上颌窦内提升 上颌窦外提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提升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 标签: 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存留率 新骨形成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种植修复中的上颌提升应用价值。方法:对牙齿种植修复的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种植治疗,观察组通过上颌提升治疗,对比患者种植修复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骨吸收量及术后出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上颌窦提升术 牙种植修复 愈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上颌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盘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