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主动血肿(aorticintramuralhematoma,AIH)是指血管壁中层发生血肿主动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没有内膜的破裂口,没有主动夹层的内膜片,无真假两腔,不与主动腔相连通[1]。AIH为AD的一种特殊变异,是AD的一种早期状态或先兆,发生率约占AD总数的10.0%~12.8%,最终多会进展为AD,同样具有破裂的倾向。近年来,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主动血肿主动夹层的一种特殊变异形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国内许多基层医生对其接触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对其特点作简单的论述以便和大家共同学习。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多层螺旋 CT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46例经临床检查证实为主动血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胸部X线平片、CT及MRI特点,对比X线、CT以及MRI诊断主动血肿的准确率。结果46例主动血肿,表现为主动环形增厚17例,新月形增厚1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14例,腔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无对比剂进入。胸部X线平片、增强CT、MRI均可见阳性征象,CT、MRI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的范围。X线、MRI以及CT诊断主动血肿的准确率分别为60.0%、71.7%、100.0%。结论CT扫描及MRI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血肿,并与主动其它常见疾病相鉴别,是主动血肿诊断的有效手段,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利于早期确诊,加强血压控制利于病变稳定。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壁内血肿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对主动血肿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21例主动血肿的CT检查影像资料,通过观察整理CT平扫、增强、MPR、CPR、VR、MIP等图像,分析主动血肿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16例表现为主动新月形增厚;5例表现为环形增厚;21例血肿平扫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4例血肿平扫表现为等密度;16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12例伴有血管壁钙化斑移;21例增强检查均未发现内膜破裂口及主动强化;7例合并溃疡,1例为穿透性溃疡;按照主动夹层DeBaKey分型法其中Ⅰ型6例,Ⅱ型1例,Ⅲ型14例。其中4例合并心包积液,7例合并双侧胸腔积液。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它并发征象,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夹层 64排螺旋CT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60例经多排增强CT确诊的主动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60例主动血肿患者,男性9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59.9±9)岁;136例(85%)有高血压病史,154例(96.3%)有急性胸背痛.全部病例均行多排增强CT发现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35例、StanfordB型124例.101例行内科药物治疗,53例行主动覆膜支架术,6例StanfordA型行外科手术治疗.共随访1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26±6.32)个月,死亡4例,3例为StanfordA型,1例为StanfordB型,均为药物治疗患者,行主动覆膜支架术及外科手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多排增强CT可确诊主动血肿,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对于StanfordA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对大多数B型主动血肿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主动血肿(IMH)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IMH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IMH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IMH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血肿MRI和CT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寻找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主动血肿主动夹层影像学诊断和分析的患者68例,在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先做磁共振平扫,再做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主要分析患者的CT和MRI特点,同时,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8例患者中主动血肿42例,主动夹层患者26例,主动血肿表现为主动环形增厚、新月形增厚,或二者同时存在,部分患者主动溃疡形成;主动夹层患者主动内膜移位、真假腔形成及内膜的破口;由此可见内膜片和真假腔形成、内膜的破口是主动夹层和主动血肿鉴别诊断的依据。增强CT和MRI对于主动血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和78.57%。两种方法的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快速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主动血肿主动夹层,有利于患者的确诊和治疗;磁共振平扫容易漏诊较小的血肿及小的内膜破口;磁共振检查较慢,也不适宜在危重的患者中使用。但磁共振检查无毒、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孕妇、碘造影剂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磁共振检查也是最最佳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诊断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64排螺旋CT对主动血肿(MIH)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15例主动血肿患者进行检查,按照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和分析。结果15例MIH中,Stanford分型的升主动A型的有5例,仅累及到降主动B型的有10例。5例还患有穿透性溃疡,患有的并发征为胸腔积液的有6例,心包积液的有3例,主动夹层的有2例,主动瘤的有3例。结论64排螺旋CT具有无创、快速的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血肿的间接、直接征象和并发征象,能决定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

  • 标签: 64排螺旋 主动脉壁内血肿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守治疗的A型主动血肿(IM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搜集2009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首次CT检查中确诊为A型IMH且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30例。搜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源性死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终点事件组(26例)和非终点事件组(104例)。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并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以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基线CT资料中,主动最大管径(MAD)为(49.2±6.9)mm,最大血肿厚度(MTH)为11.0(8.5,13.2)mm。有溃疡样凸起(ULP)和血池(IBP)征象的患者分别有56和30例,其中升主动ULP征象有36例,伴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别有51和50例。随访时间为1 050(242,1 949)d,随访期间有26例患者发生主动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组患者与非终点事件组相比平均年龄和MAD更大(t=2.363、3.640,P=0.020、<0.001),有主动粥样硬化、ULP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比例更高(χ2=5.275、6.596、9.325,P=0.022、0.010、0.00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动粥样硬化[风险比(HR)=3.48,P=0.043]、ULP(HR=2.66,P=0.019)和心包积液(HR=2.49,P=0.030)是主动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保守治疗的A型IMH患者,主动粥样硬化、ULP及心包积液是后续发生主动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的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

  • 标签: 主动脉 血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血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结果双源CT三维图像能清楚显示主动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的显示主动血肿的病理解剖关系,为主动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直接影像信息。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双源CT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1月-2011年11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血肿患者48例,对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其进行诊断,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图像。对所得的心血管影像进行评估,对血肿的部位以及范围予以明确。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对48例患者进行检查后得出,被诊断为AIH的患者有48例,在这其中有4例被诊断为A型,有40例被诊断是B型,有16例被诊断是AIH合并有主动穿通溃疡。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血肿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壁内血肿 诊断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正>主动血肿(aorticintramuralhematoma,IMH)是指主动、中、外膜血管壁间因出血而形成血肿,在影像学上没有明确的内膜撕裂口和直接的血流交通。1920年,Krukenberg等[1]最早将IMH描述为"没有内膜破口的主动夹层

  • 标签: 自然病程 胸主动脉 主动脉壁 血肿吸收 影像学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的价值。方法12例主动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血管成像并结合后重组显示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12例主动血肿,2例为A型,10例B型(其中3例伴有穿透性溃疡)。主要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③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重组技术对主动血肿及穿透性溃疡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主动脉 壁内血肿 穿透性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比较StanfordB型主动血肿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B型血肿患者48例,14例患者行主动修复术并给予降压、镇痛镇静治疗(腔组),34例患者行单纯药物降压、镇痛镇静等保守治疗(保守组),对比两组患者卧床时间、血肿基本吸收率、死亡率、恶化率。结果腔组与保守组的卧床时间、死亡率、恶化率分别为8.42±2.34天vs12.92±3.75天、7.14%vs14.70%、7.14%vs32.35%,腔组与保守组随访1、3个月的血肿基本吸收率分别为71.42%vs47.05%、92.86%vs6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血肿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根据影像学检查主动的形态、症状体征等重要因素来明确腔修复的可行性。

  • 标签: 主动脉壁间血肿 腔内修复术 保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血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行主动血肿检查的患者43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血管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误诊率、图像质量。结果血管造影误诊率为6.98%(3/43),CT血管造影误诊率为4.65%(2/43),两种方法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管造影比较,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Ⅲ级(4例)、Ⅳ级(2例)的例数较少(χ2=3.957、4.074,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Ⅰ级、Ⅱ级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患者中,经CT血管造影诊断,单纯型主动血肿18例,溃疡型主动血肿25例,其中14例出现中等量及以上的胸腔积液,血肿平均厚度为11.42 mm,受累升主动最大直径为56 mm,降主动的最大直径为44 mm。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血肿进行诊断,成像清晰,效果优于血管造影,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病变的具体情况。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肿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图像解释,计算机辅助 诊断 对比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治疗B型急性主动夹层。此后,主动修复术成为主动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主动受累罕见。本例患者为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皮肤、肺、肾、周围神经、心脏、主动多系统受累,皮下肿物病理提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胞质型(cANCA)1∶80,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予甲泼尼龙1 g/d 静脉滴注3 d后改口服泼尼松60 mg/d,环磷酰胺 0.2 g 隔日1次静脉注射,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主动血肿吸收,其他器官受累亦好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累及主动罕见且危重,需早期识别和治疗。

  • 标签: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壁间血肿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主动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支架来成功处理.

  • 标签: 主动脉弓 CT血管造影 解剖形态学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主动血肿(IMH)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间就诊于本院的22例高血压伴IMH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4例单纯性高血压伴IMH患者内科保守治疗,4例合并主动穿透性溃疡因病情平稳亦采用药物治疗,其余14例合并主动穿透性溃疡、主动夹层或腹主动瘤患者给予覆膜支架植入治疗。患者随访6个月至3年均无死亡,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消失或明显减少,主动无明显扩张。结论高血压患者主动血肿应据入院时主动增强CT薄层横断面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单纯性高血压伴IMH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若可见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或溃疡样突起病灶的急症患者建议积极行血管腔治疗,无症状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高血压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