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主动血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除高凝状态为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外,其他相关因素也在文献中被提及。主动峡部是血栓的好发部位,其原因可能与该处的解剖特点与血流动力学有关。该疾病发病隐匿,并发症凶险,最佳治疗策略目前仍未明确,单纯抗凝治疗、主动开放手术与腔治疗均有成功报道。本文针对原发性主动血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

  • 标签:
  • 作者: 郭伟 王嘉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瘤的外科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其治疗方式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到杂交手术再到全腔修复的发展。开放手术虽然是胸腹主动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术后病死率高,限制了开放手术的普及,杂交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胸腹主动瘤的腔治疗一直是热点研究内容,并发展出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随着腔治疗经验的积累以及器械的发展,腔治疗器械逐渐从定制走向成品化,腔治疗方式的选择也逐渐从平行支架技术转向开窗技术、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相结合,再转向分支支架技术。本文就腔治疗胸腹主动瘤的现状做系统回顾,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评估。

  • 标签: 胸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支架型血管 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综合征(AAS)是致命性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通常将AAS分为主动夹层(AD)、主动血肿(IMH)和穿透性溃疡(PAU)等。Stanford A型AAS,因其累及升主动而首选外科开放手术。Stanford B型AAS,因不累及升主动,如近端锚定区足够,可首选单纯胸主动修复术(TEVAR);如近端锚定区不够,可选择先外科弓上分流而后TEVAR的“杂交”手术,或纯腔的方式施行烟囱、开窗技术或分支支架置入术。复杂型AAS指患者出现反复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器官灌注不良、濒临破裂等临床表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非复杂型AAS可考虑延期至亚急性期进行手术。早期脑脊液引流可改善脊髓缺血患者的预后。术后发热的患者需考虑置入后综合征,抗炎治疗或许有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胸痛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主动疾病病情危急,若不及时干预死亡率极高。腔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确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主动疾病的救治。不同区域病变的治疗难度不同,涉及主动弓和腹部内脏区分支血管的病变对术者和器具都是巨大的考验。术后管理也是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识别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有助于早期处理和改善预后。虽然腔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治疗技术和器具的进步,有望实现更加完善的全主动微创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心肌血肿是指心肌出血或冠状动脉破裂引起的血液在心肌(心外膜下)积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该疾病本身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国内外文献偶有报道,但严重的心肌血肿可导致心脏破裂或压塞而危及生命,需要临床医师对其发病原因、分类、诊断及治疗加强认识。

  • 标签: 心肌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夹层再次近端主动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瘤和主动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 标签: 再次主动脉手术 吻合口漏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夹层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夹层患者60例进行分析,按照其住院的奇偶数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见的护理方法,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其临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直径大小,对比分析术前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同时评估此部分患者术前升主动的直径值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组于"急性主动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项目的64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升主动直径预防干预值将患者分成两组(组Ⅰ<55 mm,组Ⅱ≥55 mm),进行术前升主动直径大小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及升主直径对患者短期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CT扫描评估升主动直径。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直径(46.9±9.7)mm,组Ⅰ占84.1%;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发生主动夹层,且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0岁之前;组Ⅱ术前血液炎症指标计数较高;术前组Ⅰ短期生存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在发生急性A型主动夹层时升主动直径多在55 mm以下;而且术前升主动直径≥55 mm患者血液炎症指标计数高;同时升主动直径较小患者的生存率和短期预后较好。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直径 血液生物标记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对比外科主动瓣置换术(SAVR)治疗主动瓣狭窄的预后。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的文献,筛选对比评估TAVR和SAVR治疗主动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个月及1、2、5年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起搏器置入、心房颤动)发生率。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1 712例患者,其中接受TAVR治疗者6 007例,接受SAVR者5 705例。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3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个月,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28,95%CI 0.21~0.38,P<0.001),全因死亡、卒中、起搏器置入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年,TAVR组的全因死亡率(RR=0.85,95%CI 0.74~0.97,P=0.01)及新发心房颤动率(RR=0.28,95%CI 0.20~0.39,P<0.001)低于SAVR组;但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1.79,95%CI 1.11~2.89,P=0.02),而两组的卒中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2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2.23,95%CI 1.28~3.86,P=0.004),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6,95%CI 0.38~0.56,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卒中及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5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RR=1.89,95%CI 1.13~3.17,P=0.02)及再手术率(RR=3.64,95%CI 1.75~7.58,P=0.000 5)均高于SAVR组,而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5,95%CI 0.37~0.55,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及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和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SAVR,对于主动瓣狭窄患者其为一种优选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原位开窗术应用于累及主动弓的降主动病变腔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143例累及部分主动弓的降主动疾病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腔修复术(TEVAR)治疗,由于其瘤腔或者破口距离左侧锁骨下动脉<15mm,采用原位开窗术来增加锚定区,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顺利,结果理想,没有转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监护未出现传统开放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6个月,支架型人工血管无移位,分支动脉开窗支架畅通,无漏、狭窄等现象发生。结论:原位开窗术缩短了全身麻醉的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减少了术后疼痛,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特别适合于累及主动弓降主动病变腔修复术这样的高风险手术。

  • 标签: 原位开窗术 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病变 腔内修复术 DSA TEVA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夹层腔治疗时真假腔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腔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腔,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夹层患者行腔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外侧,而22例假腔位于降主动内侧或与真腔重叠;腹主动段夹层真假腔位置复杂,假腔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腔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存有2个及以上假腔;90例胸主动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造影—胸降主动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腔,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腔,且顺利完成腔治疗,夹层远端真腔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腔,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腔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脊髓缺血(SCI)是胸主动修复术(TEVAR)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为2%~9%。尽管TEVAR手术已大大降低了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SCI仍是TEVAR术后管理的难点。本文学习了关于SCI病理机制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旨在探讨目前应对SCI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分期TEVAR、微创脊髓动脉节段性栓塞术、暂时性动脉瘤腔灌注术等,以及临床实践中对SCI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脊髓缺血 截瘫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主动气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的1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采用的护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护理方法的选择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辅助作用。结论:主动气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病人时应用可靠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积极选用适合的护理方法。

  • 标签: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技术 心源性休克 护理
  • 简介:摘要胸主动修复术(TEVAR)因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TEVAR的广泛应用,支架近端新发破口发生率逐渐上升,其引发的逆向撕裂A型主动夹层(RTAD)相关病死率高达37.1%,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本综述重点讨论RTAD的发生诱因及治疗方式,通过多角度了解RTAD,为RTAD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逆向撕裂A型主动脉夹层
  • 作者: 崔晓丽,田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医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 第3期
  • 机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130021
  • 简介:主动夹层是一种较容易被误诊的疾病,在临床中,主动夹层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其容易被误诊属性,主动夹层疾病需要在临床中予以甄别,通过精准的科学甄别分析,降低误诊率,提高主动夹层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治疗效率。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医对主动夹层的治疗优势在于控制基础疾病、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治疗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调理。基于此,本文筛选了中医诊治主动夹层的相关文献,从中医诊断、防治、术后调理上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医;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根部修复术在累及主动窦的急性A型主动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夹层累及主动窦且主动根部直径小于45 mm而行主动根部修复术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分为夹层累及≤1个主动窦(A)和累及>1个主动窦(B)两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影像学特征和术后结果的比较,分析主动根部修复方法在窦部累及的ATAAD中的有效性。结果经过筛选,155例患ATAA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组100例,B组55例。两组患者的术前基线情况、住院30天死亡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49.1±14.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2.0%对89.5%,P=0.61)。两组患者主动根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进行性扩张,A组(38.1±3.6)mm对(37.9±3.5)mm,P=0.92;B组(38.4±4.1)mm对(38.3±3.6)mm,P=0.7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动瓣反流均无明显加重,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主动根部修复技术可尝试用于夹层累及1个以上主动窦的ATAAD患者,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修复 主动脉窦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行腔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的17例腹主动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合并总髂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了髂动脉分支支架技术(iliac branch device,IBD,n=3)、喇叭形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n=10)和髂外、髂动脉搭桥技术(n=4)。三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近期效果。本研究显示根据腹主、髂总和髂动脉具体情况,选择IBD、BBT和自体血管移植等技术,均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臀肌跛行、漏、内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全主动造影进行诊断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64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均开展128层螺旋CT全主动造影检查,分析影像学结果。结果:从数据可见,Debakey1型主动瘤的夹层有动脉瘤的患者共有13例,Debakey2型则有4例,Debakey3型的则有47例。在所有患者中,真假腔有64例,膜分离错位64例,但内膜破口则有5例,主动分支受累则有38例。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全主动造影检查对于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无创伤,可以代替DSA有创检查,应用价值高。

  • 标签: 128层螺旋CT 全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效果 Debakey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