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改良切口传统L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跟骨骨折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组为A组(n=47例)和B组(n=46例),其中对B组实施传统L切口治疗措施,而A组则使用改良切口治疗措施,完成治疗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骨折问题的改善效果。结果A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0.43%(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切口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问题的良好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改良切口 传统L形切口 跟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跟骨骨折用传统L切口与改良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36例,依据手术切口分成两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L切口,观察组采用改良切口,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4.4%,高于对照组77.8%(P<0.05)。结论改良切口传统L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更优,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切口 传统L形切口 跟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内侧倒“L切口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01月~2018年06月我院骨科收住入院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Ⅵ型)患者。分2组,各18例。对照组前内+前外侧入路;观察组后内侧倒“L切口+前外侧入路。进行指标评价①术中指标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②术后指标采用Rasmussen评分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影像学评估;术后第12月进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每个月复查摄片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Rasmussen评分、HS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内侧倒“L切口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较好入路,骨折复位满意,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 SanderⅡ型和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L切口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L”型切口,实验组患者采取跗骨窦切口,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措施。对比 SanderⅡ型和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L切口患者通过不同手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率。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跟骨距下关节面显露方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SandersⅡ Ⅲ型 跗骨窦切口 L型切口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睫状体平坦部"L"切口摘出后段眼内大异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后段眼内大异物29例(29眼)。根据术前CT和(或)B超检查确定后段眼内异物的长及宽,根据异物最大宽度(W)分组,以W≤3 mm、3 mm<W≤5 mm及W>5 mm分成A、B、C 3组。A组及C组分别通过常规与角膜缘平行的睫状体平坦部"一"扩大切口和角膜缘切口摘出异物。B组通过睫状体平坦部"L"切口摘出异物。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A组13例,B组8例,C组8例;其中B组摘出异物长度为(5.4±2.9)mm,最大宽度为(2.2±0.8)mm,厚度为(1.6±0.9)mm。所有异物均一次手术摘出成功,末次随访视网膜均在位。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C组(4例,50%)>B组(2例,25.0%)>A组(2例,15.4%);C组合并术后角膜溃疡穿孔1例(12.5%)。术后B组1例(12.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位。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摘出后段较大异物中,经睫状体平坦部"L"切口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切口,"L"形 摘出术,大异物,眼内,后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侧扩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2±10.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OR=3.51,95%CI 1.29~9.50,P<0.05)、吸烟史(OR=3.53,95%CI 1.34~9.30,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OR=2.52,95%CI 1.04~6.10,P<0.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OR=2.97,95%CI 1.79~12.45,P<0.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跟骨 骨折,闭合性 手术后并发症 外科伤口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L"切口在颈胸交界处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切除术中,倒"L"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颈根部的肿瘤。

  • 标签: 肿瘤 颈胸交界处 手术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切口并发症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外侧延长L切口的5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引起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因素。结果切口并发症人数为12人,比例为24%,对其导致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非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吸烟史、糖尿病、脊柱骨折三大类情况,其中独立危险因素为脊柱骨折。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延长L切口治疗,其独立危险因素为为脊柱骨折,另外对于其他两类危险因素应在术前进行积极的控制。

  • 标签: 跟骨骨折 外侧延长L形 切口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L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共4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L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根骨骨折患者在外侧延长 L切口条件下实施根骨骨折病理组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术后并发症的各类非手术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择取 2012年 1月 -2016年 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外侧延长 L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根骨骨折患者 60例 65足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系统全面统计分析,重点揭示导致患者发生术后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因素。结果:本组 60例患者中,有 42例患者 47足的手术切口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愈合,有 18例患者 18足出现手术切口并发症,其中有 15例患者 15足发生皮肤组织坏死、红肿或者是裂开症状,有 4例患者 4足发生浅表组织感染,在接受进一步治疗处置条件下均实现顺利愈合。脊柱骨折、罹患糖尿病和具备吸烟史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主要非手术相关因素。结论:针对外科收治的根骨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延长 L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患者通常在术后表现一定程度的切口并发症,脊柱骨折、罹患糖尿病和具备吸烟史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主要非手术相关因素,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关注。

  • 标签: 外侧延长 L形切口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切口并发症 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患有跟骨关节内骨折时,分别开展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L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40例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对照组(20例,L切口钢板内固定),研究组(20例,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分析临床指标和预后。结果:实施前,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且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无显著差异。实施后,研究组手术情况皆优于对照组(t=16.646,P<0.001;t=9.986,P<0.001;t=10.950,P<0.001;t=18.781,P<0.001);研究组预后好于对照组(t=3.098,P=0.004)。结论:相比L切口钢板内固定方案,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能使手术情况和预后良好,从而可实现早期康复作用,能节省治疗成本,所以其可操性高。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临床指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患有跟骨关节内骨折时,分别开展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L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40例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对照组(20例,L切口钢板内固定),研究组(20例,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分析临床指标和预后。结果:实施前,患者基本资料有可比性且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无显著差异。实施后,研究组手术情况皆优于对照组(t=16.646,P<0.001;t=9.986,P<0.001;t=10.950,P<0.001;t=18.781,P<0.001);研究组预后好于对照组(t=3.098,P=0.004)。结论:相比L切口钢板内固定方案,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能使手术情况和预后良好,从而可实现早期康复作用,能节省治疗成本,所以其可操性高。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临床指标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15例。参照组应用前外侧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后内侧倒L形切口 前外侧入路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康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宏观经济将持续呈L走势”,最近一段时间,这一对经济大势的判断在国内产生深刻影响。L,究竟是中国的L,还是世界的L;它究竟是一个L,还是连续的L?由L衍生的种种问题引起各界探讨。

  • 标签: 世界经济 宏观经济 经济学 经济发展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L框架结构的扭转控制设计,分析表明,结构的扭转控制主要取决于抗扭刚度的相对值,结构设计时应加强抗扭刚度,弱化平动刚度,合理布置结构构件,从而实现结构抗震设防的目标。

  • 标签: 平面不规则 扭转效应,抗扭刚度
  • 简介:摘要: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方面,L建筑结构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设计方面需要重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加强各参数的合理设计。基于此,本文就L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简要探讨。

  • 标签: L形建筑 剪力墙 结构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切口治疗中青年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足慢性肿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改善跟骨骨折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时间段就诊于河源市中医院下肢创伤骨科并行传统L”型入路手术治疗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男42例、女18例,15~44岁25例、45~59岁35例。其中术后6周患足仍肿胀患者作为肿胀组,术后6周患足消肿患者为无肿胀组,以此两组患者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依据患者随访资料,选取可能影响跟骨骨折术后足部慢性肿胀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等一般情况,以及骨折分型、手术情况、术后早期伤口愈合情况等,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χ2检验,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筛选出影响跟骨骨折术后患足慢性肿胀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肿胀组45例、无肿胀组15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L”型入路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患足肿胀的相关因素为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80 min、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差、伴伤口并发症(均OR>1,P<0.05)。结论临床通过传统L”型入路术式治疗中青年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易发生患足肿胀,且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发现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久、损伤程度重如Ⅳ型骨折、骨折复位欠佳、伤口并发症是主要因素,围术期通过规避上述因素可大大降低术后康复期患足肿胀的发生率。

  • 标签: “L”形切口 中青年闭合性跟骨骨折 术后康复期 患足肿胀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