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34例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心肌保护、血液保护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76岁;体重52~86kg。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采用浅低温不停搏CPB;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置换术、左房粘液瘤摘除术共25例,此类手术均采用中度低温CPB,41冷含血停搏液顺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脱离CPB,2例术中植入IABP。全组病人术后未发生脑部并发症,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衰歇。结论选择优质膜式氧合器,充沛的组织灌注,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加强血液和心肌保护,能提高老年人心脏手术中CPB质量,确保手术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 老年人 心肌保护 血液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讨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诊断和用呼吸机进行保护性通气的治疗。方法将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36例患者分为两组,为传统机械呼吸组12例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分析传统机械呼吸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的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经过。结果在传统组12位患者中平均带机时间为7天,死亡7例,病死率58.33%;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中平均上呼吸机的时间为6天,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3%,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传统机械治疗有效,可以提高术后ARDS患者的成活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术后 ARDS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在常温体外循环、氧合血心停搏液持续心肌灌注下行心脏手术,较易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心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必须及时处理。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曾遇到6例高钾血症,现就其原因及处理浅析如下。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钾血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的护理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自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患者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循环护理等。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舒适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结论ICU内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对于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对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 标签: 冠脉搭桥 护理 非体外循环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该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的731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31例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7例、103例次,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1.90%、14.09%。不同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率:先天性心脏病为9.74%,风湿性心脏病为10.69%,其他心血管疾病为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2.82%;其次为血液系统14.56%,泌尿系统7.77%,胸膜腔和胃肠道各1.94%,手术部位0.97%。病原学送检率为35.57%(260/731),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79.46%),革兰阳性菌18株(16.07%),真菌5株(4.46%);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为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株。结论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高,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强,应加强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心血管手术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研究其护理效果,为医学提供临床借鉴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45例,对其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施行该手术前、后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了解病人病情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宣教,让病人熟悉手术过程及步骤,术中配合技术娴熟,做好感染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体会Nursing experience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哮喘发作后的抢救和护理,减少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哮喘病人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做好预防,分析术中发生哮喘的原因及对症的抢救和护理。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痊愈出院。讨论总结术中哮喘病人的抢救及护理、预防,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中 哮喘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是用人工心及人工肺维持人体血流及氧供应,体外循环过程是非生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体外循环对中枢神经的危害要大于心脏。体外循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我院在近期体外循环手术后,有三例发生脑栓塞,经过对三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的活动情况的观察,及时通知医师进行诊断,做出相应的处理,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制定护理措施,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体温循环 脑栓塞 观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5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术中配合体会。方法对26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心脏表面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器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26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意外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要求护士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扎实的理论基础,备齐特殊用物,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脉搭桥 手术配合
  • 简介: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体外循环术后多见,其发病率为0.4%~8.0%,死亡率2.8%~25.0%。非体外循环下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不多见,我院近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3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膜在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两组术后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拔管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使用可吸收止血膜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的引流量,止血效果明确安全,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 标签: 体外循环 婴幼儿 可吸收止血膜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使用减压贴及自制水囊垫来预防压疮。结果本组203例患者无一人发生压疮。结论通过围手术期使用减压贴及水囊垫能显著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 标签: 复杂先心病 体外循环术 压疮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急诊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36个月,体重3.1~12kg,室间隔缺损(VSD)21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1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余为单种VSD,病例中合并肺高压40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PDA直接结扎后再建立体外循环,5例采用正中切口,47例采用左侧卧位小切口,浅低温,高流量,进口膜肺及改良超滤技术。结果:术中心肌阻断平均40分钟,辅助时间平均40分钟,随时监测血气,电解质,并及时调整,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全组病例顺利脱机,回外科监护室后死亡两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CPB转流中,应注意心肌及肺的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进口膜肺及超滤的应用。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 体外循环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clotting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s为抗凝满意;ACT〈480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

  • 标签: 体外循环 血小板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肝素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在侵犯心脏及大血管的肺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左肺下叶周围型肺癌并左房内癌栓1例,左第5肋间前外切口进胸,处理左下肺动脉,左股动静脉转流建立CPB,心脏停搏下摘除左房内癌栓,撤除CPB,行左下肺叶切除。【结果】CPB转流平稳,自动复跳,停机顺利;术后机械辅助通气12h后拔除气管插管,72h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恢复顺利,10个月后仍存活。【结论】对于侵犯心脏及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肿瘤,CPB的应用扩大了手术指征,保证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有助于实行肺癌根治性切除。

  • 标签: 肺肿瘤 体外循环 手术 癌栓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国产血液回收机(CellSaver)对库存浓缩红细胞进行清洗,以观察库存浓缩红细胞清洗后预充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影响。方法将全组依CPB预充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两组常规组(Ⅰ组),11例,先用生理盐水将CPB和超滤系统同时预充循环排气,再用库存浓缩红细胞等预充成份(包括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甘露醇、甲基强地松龙和碳酸氢钠)排出CPB系统内的生理盐水。清洗组(Ⅱ组),12例,使用国产血液回收机(CellSaver)对库存浓缩红细胞进行清洗,再用清洗后浓缩红细胞等预充成份排出CPB系统内的生理盐水。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预充的浓缩红细胞HCT低,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糖(GLU)、LAC、血钾(K﹢)均比较高,Ⅰ组患儿在体外循环管理过程中,5%碳酸氢钠用量较多且血中乳酸高。两组患者无死亡,均顺利出院。Ⅰ组患儿术后用药﹑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用血尽量使用比较新鲜血液,以避免因大量输库血给婴幼儿带来不可预知损害。

  • 标签: 婴幼儿 体外循环 库血 两种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3月,选择76例OPCAB,于手术当天清晨及术毕进入恢复室时取静脉血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术后血样处理选用含肝素酶的测定杯消除残余肝素对结果的干扰,观察TEG中的R时间,K时间,α角,MA,A30,CL30,LY3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前后K时间和α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R时间、MA、A30和CL30均减小,而LY30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均未出现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出院顺利。结论OPCAB患者术后呈高凝状态,且纤溶过程相对亢进。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