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侧面部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本院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4月收治的 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0例,对照组采用取患侧面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采用同时选取患侧面部穴位辅以侧面部穴位并用进行针灸治疗,从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的看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患侧面部穴位辅以健侧面部穴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颈7与受区神经的匹配性,以便合理利用颈7,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方法12具24甲醛(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年尸体标本,解剖出臂丛神经后,分别测量颈7神经根及其前后股、颈8、胸1神经根、下干、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前支、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直径。再分别切取上述神经长约1 cm的标本,通过组织学研究,测量他们的神经束横截面积总和(S)和神经纤维总数(N)。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尺神经直径比颈7前股和正中神经细,尺神经与颈7后股粗细相当;胸1神经较颈7后股直径粗,颈8神经较颈7前股直径粗,下干较颈7直径粗。尺神经较正中神经和颈7神经纤维总数少,但与颈7前股或后股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颈7较下干神经纤维总数少,颈7前股比颈8神经纤维总数少,但颈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腋神经较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多。尺神经较正中神经面积小,但与颈7前股或后股神经束面积基本相等;颈7神经总面积比尺神经大,比下干神经束面积小,颈7前股较颈8神经束面积小,但颈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面积基本相等;腋神经横截面积大于前臂内侧皮神经。结论不论是从神经粗细,神经纤维数量多少,还是从神经束总面积来评定,颈7移位下干,颈7前后股移位颈8、胸1神经根,颈7后股移位尺神经,都不会引起动力神经纤维的浪费;但颈7全干或颈7前股移位尺神经,将因神经粗细或神经纤维数量不匹配而浪费颈7的动力神经。

  • 标签: 臂丛 解剖学 颈7神经根 下干 神经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肢体出现镜像运动(mirrormovement,MM)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肢体出现MM脑卒中患者按肌痉挛程度分为A组(轻中度痉挛组32例)和B组(重度痉挛组15例),全部患者给予抑制肢体MM的同时,对其偏瘫肢体采用分离运动形式进行肌力、耐力、控制能力的训练;对2组患者于人选时采用Brunstrom评定法评测运动机能、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评测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AmbulationClassification,FAC)、Bathel指数(BathelIndex,BI),治疗8周后再次评定,并根据治疗后MM是否被抑制进一步分组。结果A组治疗后14例患者肢体MM被抑制(AⅠ组),18例不被抑制(AⅡ组),2组患者BBS、BI评分增加(P<0.01),但AⅠ的BBS、BI评分增加更明显,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B组治疗后4例患者肢体MM被抑制(BⅠ组),11例不被抑制(BⅡ组),2组患者BBS、BI评分增加(P<0.01)。结论脑卒中肢体出现MM影响平衡功能,抑制MM治疗结合分离运动形式的康复训练能抑制脑卒中肢体MM的出现并对平衡功能及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镜像运动 平衡功能
  • 简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治疗方式由最初单一的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及颈丛神经移位等到后来的组合式神经移位,但施行这些神经移位术的病人中有25%~60.7%的病例[1]其患肢功能仍无任何改善.

  • 标签: 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 研究进展 显微解剖 肢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液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影响。方法  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液)与对照组(患输液)。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输液后观察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健患侧输液 脑梗死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直径增长在小儿未触及隐睾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单未触及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术前超声测量睾丸长径,大于1.7cm的40例为观察组,小于1.7cm的42例为对照组;使用腹腔镜探查患睾丸发育情况、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结果观察组发现对睾丸萎缩37例,睾丸缺如1例,睾丸未萎缩2例;对照组睾丸萎缩10例,未萎缩32例。观察组中睾丸萎缩率为92.5%(37/40),对照组中睾丸萎缩率为23.8%(1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FSH水平又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隐睾的婴幼儿睾丸增大,以长径大于1.7cm能简单的判断患未触及睾丸已萎缩或缺如。睾丸长径是否大于1.7cm可以作为1~2岁婴幼儿判断睾丸是否增大的简单量化值。

  • 标签: 隐睾症 腹腔镜检查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等分成两组。将其中进行常规患肢功能训练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脑卒中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肢体功能训练,并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两组NISS评分、神经电生理测定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之前,NISS评分、神经电生理测定以及BI指数评分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性,经过治疗后,两组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各项明显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患肢功能训练的同时,给予其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

  • 标签: 健侧肢体功能训练 脑卒中偏瘫 偏瘫患者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偏瘫患者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患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实施早期患+肢体功能训练,对比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运动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价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收治疗前,其FMA和BI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效果(P>0.05),观察组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后,其FMA和B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起来,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健侧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完善。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前进的必需品。经济实力的稳固上涨促进了电力市场体质的改革,电力企业需要在现有营销管理模式上逐步完善,得到与改革体系相匹配的管理模式。近年来供电企业市场化节奏逐渐加快,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力、吸收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成为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制定完善的营销计划。

  • 标签: 售电侧改革 发电企业 营销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外伤后对眼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分析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的3例眼外伤后出现对眼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临床特征。本研究对视力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使用Scl-90量表、抑郁自评问卷(PHQ-9)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的抑郁量表评分均显示阳性结果,则运用此思路可以评估外伤导致的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严重程度和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结论创伤后心理因素可能是眼外伤后对眼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下降,视力,非器质性,眼外伤 血管造影,眼底,荧光素 视野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颈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颈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颈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中枢患双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对下肢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康复医学科的中风痉挛期患者共90例,分为对照A组、对照组B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A组采用妙纳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枢取穴法,三组患者共治疗4周,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照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三组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和B组(P<0.05),对照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月后,三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0.05),三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分数较对照A和B组明显(P<0.05),对照A组在三组中分数最高(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中枢患双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较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中枢取穴 健患侧 中风 痉挛期 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低频rTMS刺激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肢创伤骨折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特点,同时评估其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抽取3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回顾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如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创伤时间、出院时间、补液量、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相关症状、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等,分析肢体深静脉血栓出现的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30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DVT人数有3例,主要出现于创伤后的3天与术后3天,其中有2例为远端血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疼痛伴有发热、肿胀发硬等。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属于引发下肢创伤骨折患者肢体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年 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是引发肢体出现DVT的危险因素,故临床需要及时做好针对性干预,以此来提高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沈淑莉(中国台湾):在初夏的午后,阳光流泻在落地窗里,恰似一条银河化为千百银片洒落凡间,倏忽间空气中轻轻扬起法国作曲家撒逖的“裸身男童的舞蹈”,于是一种洁净凝缓的美丽蕴蒸于空气里。此时蓦然回首——你看见不邢的空灵女子,仍一式淡然甜美地望着你,无欲无求。邢画中的女子似乎都是来自山

  • 标签: 油画大师 美术作品 画笔 法国 画布 中国当代
  • 简介:目的探讨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9例小腿中远端创面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cm×6cm~33cm×11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15cm×7cm~35cm×13cm.术中采取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小腿受区血管蒂,其伴行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并桥接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及厚度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挛缩,供区大腿活动及肌肉力量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25mm,平均17.3mm.所有患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按照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定修复效果:得分为7~10分,平均8.9分;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小腿中远端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下肢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颈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颈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颈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上干前股;将颈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肩胛上神经;颈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3及以上8例,M2 6例,M0~M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3及以上11例,M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3及以上9例,M2~M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3 6例,S2~S1 10例。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颈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颈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膈神经 副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中风痉挛期患者采用中枢患双针刺法对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我院中风痉挛期患者随机三组各30例,中枢组采用患双取穴针刺法,常规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药物组采用妙纳口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量表(Clinicalspasticityindex,CSI)和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scale,FMA)评价治疗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CS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三组CS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检验结果表明治疗后中枢组CSI评分较药物组和常规组低,药物组CSI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组FMA评分较常规组和中枢组低,中枢组FMA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患双针刺法能有效的改善中风痉挛期患者的肌张力及痉挛程度,对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中枢取穴 健患侧 中风 痉挛期 肌张力
  • 简介:  随着创伤的增多及日趋复杂性,术后长期制动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且缺乏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为此我院自1996年始,通过对股深静脉的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大隐静脉与股深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侧隐 健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入路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对患者进行入路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没有神经、血管、肠道的损伤现象发生。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通常在30-55min,住院时间最好是9-14d,手术之后随访患者半年,用Nakai分级,手术效果为优的患者有32例,良好20例,一般8例,差2例,其中优良率为83.87%。结论入路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是比较好一种治疗方法,且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小,恢复得比较快,创伤也较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 腰椎间盘髓核 摘除术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