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6年我院确诊为的7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总结诊疗经验。结果75例KD患儿中典型KD占84%(63例),不典型KD占16%(12例)。典型KD男女之比为1.741,不典型KD为1.41。有冠状动脉合并症的18例(24%),其中冠脉扩张17例(22.7%),冠脉瘤1例(1.3%),血液系统受累73例(97.3%),消化系统受累39例(52.0%),呼吸系统受累27例(36.0%),泌尿系统受累26例(34.7%),关节肿痛1例(1.3%),在病程5~9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预后良好,相关合并症定期随访均转为正常。结论(1)KD好发年龄为<5岁,男孩多见于女孩。(2)KD可有全身多个系统受累。(3)早期确诊、尽早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能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的预后。

  • 标签: 川崎病 临床分析 早期治疗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的临床特征,为复发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结论儿童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的临床特征,为复发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结论儿童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病患儿,回顾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对比,P>0.05;体温对比,P<0.05;典型KD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不完全性KD高,P<0.0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对比,P>0.05。结论掌握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借鉴国内外治疗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结论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临床表现 治疗 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47例病患儿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护理、降低体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皮肤黏膜护理、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措施。结果47例患儿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病情转归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优质的护理,可有效地促进患儿的身心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选取2021年4月- 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患儿1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对儿童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病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关爱病人,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同时辅以并发症护理,避免感染,提高病人舒适度。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均得到康复,予以出院。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时机,研究并评估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我科收治70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诊断明确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70例病患儿中,完全性55例,不完全性15例,其中合并冠脉损害12例,其中完全性为16.36%(9/55),不完全性为20%(3/1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性的5大临床症状显著高于不完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在诊断明确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在治疗效果和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性病因临床症状典型,容易诊断,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完全性病患者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可大大减少,治疗效果和完全性相当。

  • 标签: 川崎病 完全性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性热性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KD)由Kawasaki于1967年首先报道,1974年首次将该病命名为Kawasakidisease。KD发病率在日本和北美地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中居于首位,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日本为(80~90)/10万,美国为10/10万。本病好发于婴、幼儿,80%~85%在5岁前发病,但3个月前和9岁后发病少见,男性多于女性,无明显季节性,

  • 标签: 川崎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儿童发病率 治疗 心血管疾病 北美地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KD)是一种病因病机不明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典型及不典型或不完全性。由于其病因病机不明,治疗特别棘手。西医治疗基本以激素加IVIG加阿司匹林作为基本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主要以辨证论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后期以滋阴养血扶正为主,中西医协同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由于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大多数可发展为慢性冠脉炎,造成冠脉畸形,逐步发展为冠心病。所以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 标签: 川崎病 治疗 卫气营血辨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发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10例再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10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10例患儿初发与再发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国内外儿童再发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QFELL-KY-2019-64)。结果①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再发率为1.16%(10/865),再发病患儿中,男性患儿为7例、女性为3例。②10例患儿再发时年龄为(42.0±15.8)个月,初发至再发间隔时间为(12.1±6.2)个月,出院后随访至2020年4月预后良好。③本组病患儿初发与再发时热程,皮疹、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及手足硬肿发生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初发与再发时,其CAL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文献复习结果:再发率为1.3%~3.4%,男性患儿多见,初发患儿年龄为0.4~2.2岁,初发距再发的间隔时间为1.0~3.3年,再发时患儿热程多短于初发时;病患儿初发与再发时CAL发生率分别为6.3%~45.5%、6.3%~60.0%。结论再发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并且多发生于初次发病后1.5年内,再发患儿的CAL发生率较初发患儿无明显升高。尚未发现与再发明确相关的危险因素,婴幼儿期初发病患儿其再发可能性更高。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临床特征 冠状动脉病变 流行病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甲型流感合并(KD)的临床特征,增强对甲型流感合并的早期识别。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2例实验室确诊的甲型流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儿童共14例(KD+甲流组)。选择同期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8例KD患儿为KD组,28例单纯甲型流感患儿为甲流组。比较KD+甲流组和KD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持续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KD+甲流组、KD组和甲流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SA)、白蛋白、转氨酶和心肌酶水平。结果KD+甲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1.21 ± 3.36)d]较KD组[(6.29 ± 2.2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1、P < 0.001)。KD+甲流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IVIG)比例(42.9%)较KD组(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41)。KD+甲流组患儿WBC[(13.18 ± 4.39)× 109/L]、ESR[(60.5 ± 15.82)mm/h]、CPR[55.5(17.56,61.0)g/L]、SSA[76.5(23.0,311.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5(23.1,78.0)U/L]均较KD组和甲流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7.92、P < 0.001,F = 47.97、P < 0.001,Z = 3.15、P = 0.007,Z = 4.36、P < 0.001,Z = 2.68、P = 0.027)。KD+甲流组较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概率更高(57.0%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P = 0.041)。KD+甲流组患儿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较单纯KD组高(42.9%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041)结论甲型流感合并KD患儿发热时间、明确诊断所需时间较长,其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更高,且血清SSA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儿童 川崎病 甲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