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症产生的原因,探讨积极的防治方法。方法结合临床实际从就诊环境,儿童心理,医护人员几个方面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方法。结论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根据病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患儿克服儿童畏惧症。

  • 标签: 儿童 牙科畏惧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儿童牙科治疗相关的恐惧因素及相关护理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我院儿童牙科诊室进行口腔治疗的儿童患者64例以实验组与观察组的形式分组展开恐惧因素的分析实现护理治疗讨论。结果:通过合理分析儿童牙科治疗的恐惧因素,得出影响因素,以护理干预为主导展开儿童牙科治疗。结论:对儿童牙科治疗恐惧因素分析,采用相应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恐惧症的发展,提升儿童治疗的效率。

  • 标签: 儿童牙科 恐惧因素 护理治疗 缓解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谈谈应用心理干预治疗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体会。方法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50名并用行为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将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里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和简单劝说。结果干预组儿童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里干预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牙科畏惧症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无论是由于牙科治疗引起的正常害怕反应还是病理性的恐惧都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口腔治疗的直接经验作用,通过他人学到的间接经验及性格、环境因素等。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使得我们对于牙科畏惧症的研究和理解更为复杂。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认识到了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儿童 牙科畏惧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戏诱导对牙科畏惧症(DF)儿童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6 月 30 日首次就诊的 100 例 DF 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游戏诱导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依从性、主观焦虑情况、完成口腔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完成率、治疗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游戏诱导 牙科畏惧症儿童 影响
  • 简介:儿童应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牙齿记者:在大多数父母看来,如果孩子没有严重的牙病,是不会到医院检查牙齿的。在提倡口腔健康的今天,这种意识是否需要改变呢?葛教授:儿童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牙齿,特别是在6岁

  • 标签: 专家谈 从小做起 做起牙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治疗前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对患儿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六级分类法。结果309例患者有牙科畏惧症者250例,发生率为80.91%,其中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72.38%。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家长的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采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牙科畏惧症具有良好效果。

  • 标签: 牙科畏惧症 儿童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理疏导对不合作儿童牙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牙科就诊治疗的181例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90例,给予常规牙科治疗,观察组91例,对儿童给予心里疏导后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心理疏导后,观察组患儿的合作度明显较对照组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科治疗中不合作儿童给予心理疏导,可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故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 牙科治疗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儿童牙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与患儿的配合,我科在儿童传统牙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术前加强其认知行为的干预,大大增加了儿童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牙科治疗效果。

  • 标签: 行为干预 儿童 牙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碧兰麻在儿童牙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来我院牙科就诊的儿童患者采用碧兰麻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对临床麻醉和疼痛效果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00例患儿临床麻醉效果好,麻醉程度集中在1级和2级之间,剧烈疼痛和麻醉无效情况为0。结论应用碧兰麻在儿童牙科治疗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碧兰麻 儿童 牙科 治疗 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相关的人格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畏惧调查表之牙科分量表、数字疼痛强度表等对305例9-12岁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内外向维度高分与低分组牙科畏惧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值分别为t=-2.90及t=2.46;就诊过牙科组与未就诊组牙科畏惧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5;男女两组牙科畏惧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2、性别、疼痛得分、内外倾向分入选与牙科畏惧水平相关的自变量,回归方程为Y=18.28-4.78x1+1.55x2+0.266x3,F=7.95,P<0.0001。结论9-12岁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程度与性别、疼痛感及内外向得分相关,男性牙科畏惧水平低于女性,既往有就诊经历者牙科畏惧水平低于未曾就诊者,性格外倾者,牙科畏惧与疼痛感水平均低。

  • 标签: 牙科畏惧 学龄儿童 人格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科畏惧症在儿童口腔预防中防治措施。方法针对儿童牙科畏惧产生旳原因制定儿童口腔预防中牙科畏惧防治措施。对1512例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预防前牙科畏惧症(DF)儿童防治。结果1512例儿童中有1489例儿童进行了口腔预防,配合率达到98.4%。结论适宜的牙科畏惧症防治措施,是获得口腔预防时取得积极配合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牙科畏惧症 儿童口腔预防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儿童易出现牙齿疾病,由于儿童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方法,再加上平常爱吃零食,易引发龋齿,如出现龋齿,易导致乳牙过早脱落,容易引起恒牙出现牙列不齐现象,既会影响面部美观,又会影响咀嚼功能,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提高牙齿发育情况具有重要重用。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易导致儿童产生牙科畏惧症,从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本次研究针对诱发儿童牙科畏惧症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 牙科畏惧症 原因 诱发因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影响。方法 我院从2022年11月-2023年11月中,抽取42例牙科恐惧症儿童,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比较分析护理前后的恐惧程度、面部表情与疼痛情况。结果 护理后,儿童ong-Baker、VAS评分以及CDAS评分都显著改善,与护理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牙科恐惧症患儿,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在面部表情以及疼痛程度的同时,减轻恐惧程度,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

  • 标签: 护理干预 儿童 牙科恐惧症
  • 简介:刘小姐是一位职业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小的年龄仍然单身。为了解脱生活中锁事的烦恼和增加乐趣,养了一只波斯猫。这只小猫活泼、听话,非常可爱,深得主人的喜欢。一次,在与猫玩耍时,不小心被小猫抓破下巴处的皮肤,刘小姐立即在伤口处涂了消炎药,为了预防狂犬病,还打了预防针。没过几天,伤口自行长好。数月后,下巴下出现肿块,去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颏下有2—3个1cm左右的小肿块,边界清楚,作了B超检查,诊断为淋巴结炎。使用消炎药一个星期,没有任何变化。

  • 标签: 新闻 牙科 B超检查 波斯猫 职业女性 淋巴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100名牙科畏惧症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所有患儿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儿在接受牙科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牙科畏惧症程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CFSS-DS值为(10.46±2.13)分,明显较护理前降低,且降幅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2.17±1.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可观,值得在今后临床中广泛使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儿童 牙科畏惧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引导与无痛技术在儿童牙科畏惧症(D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60例6-12岁需进行乳磨牙根管治疗且患有严重牙科畏惧症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均等各80例,实验组采用心理引导与无痛技术,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进行两组病例疗效对比。结果实验组DF程度显著降低为2.5%,对照组为57.5%,实验组脉搏变化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6个月后仍存DF患儿实验组1.2%,对照组52%。结论心理引导与无痛技术对DF有显著防治作用且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心理引导 无痛技术 儿童 牙科畏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