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方法:采用Benchmark^TM立体定位颅脑撞击器制备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并在伤后1、2、3、5、7、14、28d借助斜板试验及BBB评分评价其运动功能,然后观察损伤部位及其邻近区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在斜板上维持的角度以及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部位可见神经纤维肿胀。灰质部运动神经元肿胀、坏死,尼氏体淡染,甚至溶解。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通过铜银染色和Luxol固蓝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溃变以及髓鞘脱失。结论:建立的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重复性好,适合神经保护药物的药效学筛选。

  • 标签: 创伤性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挫伤 铜银染色 Luxol固蓝染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海上颅脑创伤(TBI)伤者因受伤时所处特殊环境,坠海后易合并发生海水浸泡伤、海水淹溺伤等,使伤情进一步加重,救治难度极大。成功构建海上TBI动物模型并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对临床上救治此类伤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围绕海上TBI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救治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颅脑创伤 海水浸泡 海水淹溺 动物模型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开发创伤出血量分级预测模型,以辅助预测创伤动物出血量。方法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构建的战创伤动物实验时效评估数据库中猪枪弹伤实验数据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提取研究总体的出血量数据,并按照出血量将其分为0~300 mL组、301~600 mL组、>600 mL组。采用生命体征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出血量分级作为结局变量,基于4种传统机器学习和10种深度学习方法开发创伤出血量分级预测模型;采用实验室检验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出血量分级作为结局变量,基于上述14种算法开发创伤出血量分级预测模型。通过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上述两组模型进行效果评价,并将两组中的最优模型混合得到混合模型1;通过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根据最佳特征组合构建混合模型2;最后,将混合模型2部署于动物实验数据库系统中。结果纳入数据库中创伤动物96只,其中0~300 mL组27只,301~600 mL组40只,>600 mL组29只。在基于生命体征指标构建的14种模型中,全卷积网络(FCN)模型为最优模型〔准确率为60.0%,AUC及95%可信区间(95%CI)为0.699(0.671~0.727)〕;在基于实验室检验指标构建的14种模型中,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为最优模型〔准确率为68.9%,AUC(95%CI)为0.845(0.829~0.860)〕。FCN与RNN模型混合后得到混合模型1,即RNN-FCN模型模型效果得到提升〔准确率为74.2%,AUC(95%CI)为0.847(0.833~0.862)〕;通过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根据筛选后的特征组合构建混合模型2,即RNN-FCN*模型,进一步提升了模型效果〔准确率为80.5%,AUC(95%CI)为0.880(0.868~0.893)〕,该模型包含10项指标,分别为平均动脉压(MAP)、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乳酸(La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二氧化碳总量、血Na+、阴离子隙(AG)、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后,将RNN-FCN*模型部署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了对创伤动物出血量的自动、连续、高效、智能、分级预测。结论基于深度学习开发了一种创伤出血量分级预测模型,并部署在信息系统中,实现了对创伤动物出血量的智能分级预测。

  • 标签: 战创伤 出血量 深度学习 预测模型
  • 简介:本研究以初一年级598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年追踪设计,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控制变量的先前水平,旨在揭示青少年早期自尊与抑郁的相互影响,检验易感模型创伤模型。结果发现,对于青少年样本总体来说,第一、二学年抑郁各自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二、三学年自尊,支持创伤模型;同时第二学年自尊又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三学年抑郁,支持易感模型。对于女生而言,其自尊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与样本总体相同,既支持易感模型,又支持创伤模型;对于男生而言,仅发现其第二学年抑郁能显著负向预测第三学年自尊,支持创伤模型。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早期的自尊与抑郁存在双向的相互影响,易感模型创伤模型同时起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自尊 抑郁 青少年早期 易感模型 创伤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口腔颌面部创伤严重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了26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意见,并计算出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各指标的权重;依据201例病例,通过计算严重度与住院时间的线性相关关系,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中,硬组织损伤在评价口腔颌面部创伤时的重要性占到62%;而软组织则占到38%;而在硬组织的损伤中,上颌骨损伤、下颌骨损伤、颧骨/弓损伤的重要性较大,分别占18%、17%和12%;而在软组织损伤中神经损伤的重要性最大,为14%。通过计算收集到的201例临床病例的严重度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r=0.778,P〈0.01),本研究验证了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能比较客观地评价患者的颌面部创伤程度。结论从硬组织和软组织两个方面所构建的颌面部创伤严重程度的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层次分析法所计算的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该模型对于科学评价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预测医疗资源利用率,监测医疗量和司法机构判定伤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上颌面部损伤 创伤严重度指数 线性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于在创伤骨科手术的术前诊断、术前计划、预手术、术中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对116例创伤骨科骨折患者进行3D模型的打印,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20~58岁,平均38.6岁。骨折按部位分类:肱骨近端骨折23例,肘关节骨折脱位11例,骨盆及髋臼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22例,胫骨远端骨折24例。术前对每一个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于内固定前模拟手术过程,然后实施手术。结果:116例骨折患者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术中的手术方案完全采用了术前计划的内固定方法,术中采用的固定钢板、螺钉数与螺钉长度均与术前计划基本一致。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均显示骨折满意复位,内固定可靠且位置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对于粉碎的干骺端、关节内、陈旧性以及解剖复杂的创伤骨科患者,能够明确术前诊断,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和骨折块大小,便于术中骨折的满意复位及良好固定,大大的提高了创伤骨科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3D打印 快速成型技术 创伤骨科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h,出现明显的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评价 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严重创伤患者的生理指标构建急诊预后预测模型及评分工具,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为创伤患者在急诊的早期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按7∶3的比例根据预后情况分层随机分配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对建模组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转化为简易评分工具,通过验证组和为期2个月的前瞻性数据验证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将本研究构建的简易评分工具预测效能与目前临床使用的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 RT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63例患者资料,其中建模组604例,验证组259例。模型共纳入收缩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AVPU评分)3项指标,其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死亡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e, AUC)为0.938。模型简化评分工具的AUC为0.933,最佳截断值为5分,敏感度86.7%,特异度94.2%;验证组的AUC为0.885,敏感度83.3%,特异度93.7%;前瞻性验证的AUC为0.919,敏感度100%,特异度76.7%。RTS和ISS的AUC分别为0.800和0.833,RTS的AUC低于本研究构建简化评分工具(P<0.05)。结论本预测模型及简化评分工具对严重创伤患者急诊预后的预测效能优于RTS,具有较高的分辨度,适合急诊医护工作者对严重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 标签: 严重创伤 急诊 预后 预测模型 评分工具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急诊创伤后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52例,根据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情况分为低温组(发生低体温,6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体温,90例)。采用修正版Glasgow评分(GCS)评估患者创伤程度;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创伤类别、现场状态、评估项目等资料,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对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抽取2020年6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模型做进一步应用效果验证。结果建模时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41.79%,验证时为41.67%。低温组与对照组相比,创伤程度、就诊时体位、入院时衣物潮湿、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院前输液、修正GCS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创伤程度(X1)、就诊时体位(X2)、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X4)及修正GCS评分(X6)进入预测模型:Y=23.56-1.04X1+1.26X2-0.72X4-0.57X6。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134,ROC曲线的约登指数0.61作为预测的临界值,测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敏感度为81.6%,特异性为79.8%。模型实际应用时预测的总准确率为83.33%。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用于低体温风险急诊创伤后患者的临床筛选。

  • 标签: 急诊 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预测模型
  • 简介:妻子回家打开房门,就迫不及待地朝丈夫扑去:“亲爱的,没想到我还能见到你……可怕!真可怕!!”

  • 标签: 《创伤》 故事 文学 钱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为早期预测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提供临床工具。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2021年2—5月于河北省唐山、沧州、承德21所三级、二级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创伤患者(训练集556人),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并收集通过文献研究获取的33个影响因素(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依据认知障碍与否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运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方程构建认知障碍预测模型,列线图可视化呈现模型。第三部分,收集2021年8—10月前述21所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创伤患者(验证集260人)作为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前瞻性验证人群,病例组对照组分类同前,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绘制代表模型区分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校准曲线图和模型临床适用度评价模型效能等进行模型内外部验证。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为基底节损伤、损伤程度为重度、受伤后失忆经历、受伤后经常头痛、受伤后上肢功能障碍、年龄≥60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显示症状因素中受伤后失忆经历、受伤后经常头痛、上肢功能障碍、损伤程度是本模型中影响创伤性脑损伤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贡献较大的因素。预测模型区分度使用ROC曲线下面积的值(area under curve,AUC)显示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分别为R语言分析的0.868和0.885,SPSS分析的0.868和0.901;模型校准度校准后曲线几乎与参考线相重合,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模型临床适用度绘制的两条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高于两条极端曲线,预测TBI认知障碍患者能从预测模型中获益,在Pt为0.1~0.8范围内,在Pt达到约0.1时直至近似1.0复合评价模型均存在净受益率。结论受伤后失忆经历、受伤后经常头痛、上肢功能障碍、损伤程度等危险因素是创伤性脑损伤认知障碍发生风险贡献较大的预测因子,其预测模型的预测作用良好、预测准确性较高、临床适用度较好,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 标签: 脑创伤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湖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行膀胱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21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5次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及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识别出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4个潜类别:高创伤后成长组(29例)、低创伤后成长组(33例)、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69例)、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84例)。相对于低创伤后成长组,年长者、非肌层浸润性癌患者更易进入高创伤后成长组;非肌层浸润性癌、男性、在职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居住在农村的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发展轨迹类型制订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 标签: 膀胱肿瘤 创伤后成长 发展轨迹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 简介:模型是将设计方案物化为与实物相似的形象直观的一种物体。模型制作既能增强技术设计的视觉感染力,又可帮助设计者通过反复观摩、推敲分析、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进而求得最佳设计效果。模型是对设计理念的具体表达,是设计委托者与设计人员和使用者之间交流的“技术语言”,而这种“技术语言”是三维实体造型,展现了设计“物”的具体形态。

  • 标签: 模型制作 技术语言 设计者 形象直观 修改完善 最佳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四肢创伤外科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实习的安徽中医药大学骨伤班本科生,共42名同学,随机将他们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1人,对照组21人。试验组采用3D打印模型结合PPT教学法,对照组采用PPT教学法。课程结束前对所有参与研究的实习同学进行理论和操作测试,测试内容为对解剖结构的识别和定位,测试总成绩为100分,理论和操作测试各50分。课时结束后对参与该研究的42名实习同学进行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两项调查内容评分满分均为10分。结果:两组同学均独立完成课后考核,其中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 <0.01);试验组同学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同学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3D打印模型应用到临床教学中提高了实习同学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 标签: 3D打印技术 教学 临床医学 临床实习
  • 简介:随着近代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严重创伤病人日益增多,严重复合创伤,病情紧急危重,且不知道伤员的既往病史、受伤过程和当前状况,对麻醉医生是极大的挑战,麻醉科医生不仅要正确及时处理麻醉问题,且要在心肺复苏、休克治疗、AROS或急性肾衰等处理上做出重大贡献。本文综述创伤麻醉的基本处理原则,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和准备,呼吸道处理,麻醉药物和方法,液体治疗和并发症等。

  • 标签: 创伤 麻醉 术前评估 休克治疗 心肺复苏
  • 简介:杜拉斯充满创伤的童年经验是激发她创作的内驱力,她的写作既是对个人创伤、家庭创伤的书写,又是对集体创伤、历史创伤的承载与见证。她对创伤的反复书写既呈现了创伤侵入和重复的典型症候,又表现了创伤和再现之间的矛盾。这种治疗性写作,凭借书写和回忆将创伤文字化,既宣泄情感、治疗创伤,又见证创伤、反思创伤。杜拉斯在对创伤的反复言说中愈合了伤口,实现了自我救赎,她的文字表现出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道德关怀。

  • 标签: 童年经验 创伤叙事 自我救赎 见证创伤
  • 简介:比较分析本课题组原创的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分别将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各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RatGenome4302.0芯片,动态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和比较2种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中共有28个(急性模型中23个,亚急性模型中24个;其中2种模型中均出现差异性的基因19个;仅出现于一种模型中的8个)炎症相关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但两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Z=-2.513,P=0.012〈0.05)。说明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参与血栓形成。

  • 标签: 创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炎症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