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
  • 简介: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中,有大量关于个体家庭的记载。根据亲属之间代际关系和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可以将当时的家庭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各种残缺的家庭形态。各种类型的家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传统观念、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对家庭的构成起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 标签: 造像记 北朝 家庭 类型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步摇:一种为步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一种为步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这里是当时鲜卑民族聚居地。两种步摇都受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金冠文化影响,但在中原和北方不同地域文化作用下,它们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形制、佩戴方法、审美倾向、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

  • 标签: 步摇 步摇花 步摇冠 中原 燕代
  • 简介: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婚姻缔结注重门第,范阳卢氏家族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通婚较为频繁,与北魏拓跋氏有政治联姻,北朝后期通婚门槛有所降低。除门第婚外,范阳卢氏在婚姻上还存在财婚、近亲婚、异辈婚、改嫁等现象。

  • 标签: 北朝 范阳卢氏 婚姻 门第
  • 简介:法瑶以佛性理为涅柴之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谛范畴,论证了生死与涅柴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法瑶主张渐悟成佛证涅架论,使渐悟说与道生顿悟说分庭抗礼,各有所宗;又主张应无缘论,认为一切应身佛乃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理(法身)的应感无穷、示现自在的结果,进而主张圣人应效法佛性理(法身),做到无心而应。法瑶的涅柴学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 标签: 佛性理 法身 涅槃 渐悟成佛 应无缘
  • 简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不曾间断的五千年历史中,我们勤劳睿智的祖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她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本文拟从南北朝美术的角度来探讨艺术的中国化。

  • 标签: 佛像 样式 兼容 中国化
  • 简介:本文讨论南北朝的位阶制度,计划对南朝与北朝位阶体制的演化步伐之异,提供一个宏观的比较,以期说明,魏晋以来位阶变迁的阶段性可以概括为“魏晋一南朝一北朝一隋唐”,即,北朝领先於南朝,北朝的位阶体制更接近唐制。

  • 标签: 体制变迁 南北朝 南朝 隋唐 魏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宋燕鹏博士的专著《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切入北朝文学领域,在详尽罗列出北朝文士的同时,采用图表展现了文士阶层从地域到全局的动态流动。该书把勾稽的文士籍贯、族望等史实与传统的北朝文学史结合,体现了研究的多元性和学科的交互性,并依据地域将士人的史料数据作出宏观分类和微观统计,揭示出文士流动的构成及其集中地的影响。但书中亦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分体研究,忽视对比研究等。

  • 标签: 北朝 文士 历史地理学 籍贯 流动
  • 简介:从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局,使得教育思想得以多元化。学风推索简洁明理,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方面,这一时期是思想大发展的时期。琴学的广泛实践,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使这个领域的思想争鸣趋于高潮。此后,严之推强调“德艺周厚”的音乐教育思想,其目的已不是纯粹以体现“圣人”趣味,而是已“经世致用”为目的。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琴学 音乐教育思想
  • 简介: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魏晋南北朝 六十年 发现与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历史往往矛盾且辩证,当向人类施加苦难动荡的时候,不知是为了历练还是心怀悲悯,总也会赋予人类格外的艺术灵气,正应和了那句话:“当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窗,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惶惶动荡,民心不安的时期,然而在音乐文化上的特点却非常鲜活,极具生命力,是音乐历史中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频繁的战争,为了躲避战争疲于奔命的人们,在流亡的过程中,恐怕自己也不会想到,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会对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贡献,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中诞生了朵朵音乐艺术的仙葩。

  • 标签: 音乐文化 魏晋南北朝 马中 中国历史 音乐艺术
  • 简介:摘要自从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庙,孔庙地位提升,而汉武帝开启独尊儒学的政治传统,使鲁城孔庙变得崇重。经西汉元帝为孔子立祀负责孔庙祭祀、东汉为孔庙设立百石卒史,鲁城孔庙受到国家保护,成为显赫的孔子纪念地。至西晋,孔庙祭祀成为国家祀典,此后至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年间的三百年里,孔庙成为正统政权的象征之一,因此,虽然由国家领有的孔庙祭祀屡经停废,但东晋、刘宋王朝重视孔庙的领有权,使得孔庙祭祀能够屡毁屡立。北魏占据孔庙所在地区后,恢复国家主持的孔庙祭祀,改革民间的孔庙祭祀习俗,并在京师平城为孔子立庙。所有这一切为日后曲阜孔庙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鲁城孔庙 四时祭祀 继祀
  • 简介:摘要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代,民族矛盾的突显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通过考察两晋南北朝史料,认为此一时段中国社会的民族观总体来说是多样的,时人的民族区分标准主要为文化、血缘、地缘三类,并不存在哪一类观念占压倒优势的情况。在演进层面,西晋三类民族观的影响均较平和。永嘉之乱后的十六国时期,血缘民族观曾出现过短暂高涨。南北朝以降,对峙的双方政权从各自依托的优势出发,对民族观的内涵往往各取所需,表现出不同倾向。在两晋南北朝的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人在民族观上取舍的不同,往往也引起其政治取向的分异。

  • 标签: 两晋南北朝 民族观 文化 血缘 地缘
  • 简介: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这一时期许多地区的归属权变更频繁。处于军事要地的湖北省安陆一代在此期间经历数次战争的洗礼,归属权几经变更,直至隋统一中国.置安陆郡。

  • 标签: 安陆 三国 魏晋南北朝 行政变更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编修蔚为风气。当时所修谱牒的主要内容包括谱主姓名、郡望、官爵、世系、婚姻关系等。这些内容折射出较强的等级差别性和血缘传承性等法社会学特征。魏晋南北朝谱牒本质上是当时社会分层——门阀制度的客观体现。王僧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名家,亦是中国谱牒学史上著名的王氏谱学的代表人物。以王僧孺谱学为中心展开研究,在历史性考述王僧孺修谱行为的基础上,探析其行为背后的法社会学动因并作出评价,具有法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法社会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 谱牒 王僧孺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