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本文对北朝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据此将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分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北魏迁洛至东魏建立之初为初创期,东魏建立之初至北齐早期为发展期,北齐中晚期至隋代初年瓷器生产趋向成熟。在北魏迁洛之前的北魏早中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少数瓷器,这主要为南方地区的产品。

  • 标签: 北朝 瓷器 纪年墓 类型学 分期
  • 简介:北朝时期,因战争、北方政局动荡等原因,不少北方宗室、武将和士人进入南朝。南方政权对之一般给予优待,或就地安置,或任为边地州郡长官,或使其任职于朝廷。入南后,他们作为特殊群体在各领域活动。这一群体深度影响了南北关系,引发了不少冲突,但主要起了促进缓和交流的作用。他们也广泛参与南朝政治军事事务,尤其在平侯景之乱中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他们还助成北方文化的南传,在儒学、文学、宗教、音乐等领域均有所建树。

  • 标签: 北朝士人 入南 历史作用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注音方式有所新变,发轫于汉魏之际的反切法开始普遍应用。此外,由于汉字音义相关,故后儒解经,多依据前辈经师的释义或增反语,或改直音作反语,故而造成东汉末期之前的经师解经亦作反语之假象,马融就是明证。今据相关文献辑佚与考辨可知,郑玄、王肃反语留存甚少,这符合反切发生初期的特点。而马融《书注》里面残存的反语非其原作,应为后儒依其对字词释义所增改而致,并非一时一人之力,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尚书》 音切 考辨
  • 简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在南北朝时受到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人们对他的赞美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品质,而不是对其作品的评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审美趣味的原因,有文学发展的原因,还有当时的语言风尚的原因。

  • 标签: 陶渊明 审美趣味 文学发展 语言风尚
  • 简介: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 标签: 儒学 道学 玄学
  • 简介:《汉书》中的"宣汉"意识实质是迎合当时东汉政权的史学阐释。随着"汉书学"的形成与发展,《汉书》宣扬本朝历史的著史旨趣为南北朝史家所沿袭,修史宣扬功业在南北朝时期成为统治者与史官的普遍认识,北朝侧重于宣扬当代,南朝侧重于饰讳王朝更迭。

  • 标签: 《汉书》 “宣汉”意识 南北朝 国史书写
  • 简介:安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因素对于安庆地区的发展起着结构性的基础作用。由于安庆处于南北过渡带长江之滨,倚靠大别山,境内平原、丘陵、高山依次分布,为安庆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自东汉末到南北朝的战乱时期,随着人口南迁,技术涌入南方。安庆地区因其南北过渡带的位置以及山深林密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垦殖,而南北政权也纷纷在沿江平原丘陵地区治水屯田,安庆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 标签: 安庆 时段理论 历史进程
  • 简介: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墓志偏正式双音词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将其与先秦两汉和现代汉语两个方向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其构词方式比先秦两汉时期更为完备,其形态结构和意义均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墓志 词语 魏晋南北朝 偏正式 双音词
  • 简介:汉晋南北朝是琼学生根发芽的时期,是唐宋明清琼学得以大放异彩的根基所在。琼学萌芽阶段中原与海南的文化交流多是间接和隐性的,它以封建王军及征讨戍边和遣官赴任履职为主要载体,以生活接触中春风化雨式的礼仪规矩熏陶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 标签: 琼学 珠崖 海南 汉晋南北朝
  • 简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时期,佛教雕塑由外来印度样式逐步演变成本民族样式。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线条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由秦汉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线条形态十分丰富,装饰性很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佛像 雕塑 线条 装饰
  • 简介:摘要本文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重点对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城市特色与成因进行剖析,对该时期中国城市的功能组织、空间格局、道路等级、建筑形态、绿化景观等要素进行探析。进而归纳出该时期中国城市的特征择中立宫、南北轴线的都城格局从此确立;废弃前朝后市制,采用宫北市南布局;独立文教区的出现,佛教建筑生成的昂扬向上的天际线。这些既体现出儒家礼制的遵循,又兼具突破创新精神。

  • 标签: 礼制,功能分区,中轴线,里坊
  • 简介: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也有书写要求外在的推动因素。汉字字体是在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不断演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字字体的演变与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材料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 标签: 字体 书写方式 书写材料 风尚 文化
  • 简介:《诗经》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汉魏南北朝墓志中多处使用《诗经》典故。本文以《诗经》“黄鸟”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使用作为用典类型,从语言、审美、文化方面对其用典的效应进行评价,认为其典故的运用提升了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审美因素、传承和发展了历史文化。

  • 标签: 汉魏南北朝 墓志 诗经 用典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处于天下动荡时期,玄学思想、清谈等的兴起、佛教文化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对佛像雕凿的大力支持,使得该时期的雕塑审美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本文就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审美观的影响展开相关论述。

  • 标签: 佛教 魏晋南北朝 雕塑审美观
  • 简介:《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一书是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主编的一部关于妇女社会群体研究的著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及新颖的观点,将南北朝、唐代妇女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古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现实关怀又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 标签: 《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 妇女生活 社会地位
  • 简介:摘要古罗马与魏晋南北朝处于同一发展时期。本文以服饰风格为切入点,归纳二者服饰风格的基本特征,比较服饰风格上的异同,旨在从服饰风格角度进一步了解背后不同的文化思想。古罗马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魏晋南北朝则出现在公元220年至公589年,二者发展时间大致相同,在服饰风格上也有诸多异同。

  • 标签: 古罗马 魏晋南北朝 服饰风格 异同
  • 简介:今荆门地区与佛教结缘始于汉末,高僧安世高自北方南下曾取道纵贯今荆门地区的荆襄古道。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从荆门经过的僧人的增多,该地区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道安僧团的南下,不仅提升了荆襄古道传法的交通枢纽地位,还增强了荆襄两佛教中心对荆门的辐射效应,并直接促进了佛教在荆门地区的传播。荆门道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道教主体思想的道家学说在此地流传至少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汉晋时期,太平道、五斗米道在荆门均有传播,南北朝时期,道士在荆门炼丹的事迹于史有征。随着佛教、道教在荆门的传播,该地的岁时节俗深受影响,不仅有的传统节俗发生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宗教节日。

  • 标签: 汉晋南北朝 荆门 佛教 道教 节俗
  • 简介: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陇东地区 《山公寺碑》 《北周立佛像》 人名
  • 简介:文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书写"是记录文字传播语言的最主要方式。文字产生之后,"书写"活动便逐渐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日常书写"这一文字使用的书写活动,并使文字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功能得以发挥。古代的"日常书写"活动遗留下来的大量墨迹资料。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书写 墨迹 文字使用 写本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