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这是一部从美术史角度系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专著。本书入选了敦煌研究院学术史库、北京市“三个一面”原创出版工程,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顺目,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北京市文创专项资金的资助。

  • 标签: 敦煌石窟 美术史 十六国北朝 简介 出版规划 艺术发展史
  • 简介:魏晋南北朝的“古今字”训条多以佚文的形式存在。该时期的多位学者继承并发展了汉儒开创的“古今字”训诂,使其广泛运用于经、史、子等各种文献的注释和训诂专书的编纂中,成为沟通历时汉字同用关系的通行训诂样式,为隋唐之后“古今字”训诂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史意义。

  • 标签: 魏晋 南北朝 古今字 训诂
  • 简介:2015年5月29日,在重庆大渡口区钓鱼嘴片区一块菜地中意外发现南北朝早期、距今约1600年的砖石墓葬,这座合葬墓中有6具身份不明的骨骸。令考古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历经千年的骨骸不仅保存较好,而且还在随葬物品中发现了西晋至唐初流行的青瓷器一一盘口双系“鸡首壶”……

  • 标签: 南北朝 合葬 早期 钓鱼 重庆 大渡口区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言道:“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虽西晋混一区字,洛阳太学稍复旧观,然为时未久,影响不深。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

  • 标签: 学术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风尚 士族 洛阳太学 东汉末年
  • 简介: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标签: 造像冲动 信仰 观念 社会
  • 简介: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为沉浸在儒、道思想中的魏晋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路。人是历史的人,中国哲学如今的现状,很大的原因应归结为佛教的传入。即色派理论作为佛教初入中国时最为接近佛教原始理念,其发展可以说承接了玄学和之后禅宗,因此从即色派的理念可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作一个大致的叙述。

  • 标签: 佛家 即色派 玄学
  • 简介: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住;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频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

  • 标签: 敦煌石窟 法华 涅槃 判教 法云
  • 简介: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等诸多方面。无论是主题表达。还是形象塑造,或者具体到词语的选择与应用,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都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差异,使南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地域文化 南北朝乐府民歌 内容主题 艺术风格 形象塑造 语言运用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封建庄园经济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公社衰落时,山林川泽被豪族分割霸占。二是江南士庶流行分居,"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殊产,亦十家而五矣"(《宋书·周朗传》),扬州"其俗…父子或异居"(《隋书·地理志》),庶族分居形成小农经济,易被兼并。三是一些农民弃农从商,出现"商旅转繁,游食转众,耕夫日少,杼轴日空"(《南史·郭祖深传》)的现象,农民商人大多投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经济发展 庶族 地理志 周朗 给客制度
  • 简介:由于战争及政治斗争的原因,南朝许多人向北迁移,且受到北魏的礼待,同时他们也把南方的文化元素带进了北方。南朝士人的到来,对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经史之义、举止风仪的传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南方的气韵风度,还影响到了帝王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同时,北方的“丝绸之路”中断,使得南方海路开始兴盛。佛教的造像风格由海路传入南方再传入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佛教造像风格的南式化。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交流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在历史的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完善的。

  • 标签: 南北交流 佛像造像 褒衣博带 秀骨清像
  • 简介:《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从范晔删众家后汉史写作开始,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未能完成全部写作计划。一方面,《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其创造性的撰写成为儒林和史学的典范,以致许多儒者精读该书;另一方面,范晔的为人和被杀的命运,又显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伴随范晔被杀,撰史由私家的权利被收归国有,皇族继续打压世族。至颜之推对范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评。扬弃范晔,象征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转变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巨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颜之推就是一个成功转变的典型。

  • 标签: 颜之推 范晔 士族 转型
  • 简介:服饰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离不开服饰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其衣着装扮和着装方式等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妇女服饰文化,认为此时妇女服饰的汉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直接干预、中原文化几近颠覆式的植入的影响,既而产生了全方位的换装现象,从而最终汇成一股服饰汉化的强势主流。

  • 标签: 南北朝至唐前期 妇女服饰 汉化
  • 简介:在魏晋南北朝小说辑佚中,天台陶宗仪的《说郛》是重要来源之一。今通行的涵芬楼本《说郛》是张宗祥先生据六个明抄本整理而成,未能参校浙江临海所藏汲古阁本《说郛》,难免有遗漏。汲古阁本《说郛》可对几种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辑校补充工作有所推进。

  • 标签: 魏晋南北朝小说 《说郛》 陶宗仪 汲古阁本 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