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尽管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共同理论基础都是唯心史观。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衡量中国发展道路,是其显著特点。一、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大义前仆后继的英雄。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文明 中国革命史 民族大义 历史终结论
  • 简介:近代以前,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科技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梦"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全面、科学地解读"中国梦",需要将此致力于多维视角下进行多维审视。静态视角下的"中国梦",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个人梦"息息相关的"梦";动态视角下的"中国梦",是不同时期,即使同一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不同;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梦",是在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美国梦"和"欧洲梦"不同;过程视角下的"中国梦",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依靠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结果视角下的"中国梦",是经济上更加富强、政治上更加民主、文化上更加文明、社会上更加和谐、生态上更加美丽。

  • 标签: 中国梦 美国梦 欧洲梦 个人梦 民生梦
  • 简介: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80年代前后围绕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理论名称问题进行探讨,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才正式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应当以事实为原则,不轻易搞定性处理。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关乎中国未来的旗帜、方向问题;是对邓小平、也是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造的充分肯定;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连续性所作的思想理论上的保障。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概念 形成过程
  •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它诬称唯物史观是“机械决定论”,实际是通过鼓吹“抽象的人性”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它所谓的“客观立场”“中立态度”,实际上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来臆造历史;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相对立,坚持形而上学。它违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颠倒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片面摘取现象否定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抛弃了阶级分析方法,滥用史料分析法,把“文献中的历史”等同“现实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扩大心理分析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陷于主观唯心主义泥潭。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不可能把握历史的真实。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历史辩证法 研究方法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库恩的范式理论和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均在1960年代问世,内涵也具有亲缘性。它们都强调理论和诠释对科学和艺术事实的决定作用,分别引起了当代科学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并进一步导向了具体的社会历史研究,从而在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析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了桥梁。库恩和丹托位于转向的关口,仍然企图在分析哲学原有的传统和历史主义之间、科学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求平衡,这对于当代理论的建构具有比较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分析哲学 历史主义 库恩 丹托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理论创新
  • 简介: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思想基石、动力源泉和核心成果。以问题为中心,坚持实践第一和返本开新,是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建构自身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立场和动因。研习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一、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就是在与各种各样社会思潮战斗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思潮的涌动成为驱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源。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传统,牢牢把握这一传统是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其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王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标签: 当代马克思主义 社会思潮 历史阶段 理论特质 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文章解读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的物化理论。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物化"的概念。"物化"的概念延伸,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政治领域的物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因此,要正确对待"物化"现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

  • 标签: 卢卡奇 物化 阶级意识
  • 简介:联盟是国际关系中经久不衰的合作方式。本文结合历史经验与国际关系理论提出并论证有关联盟构建与维持的若干命题,认为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威胁的大小,意识形态与经济等因素;联盟的维持受到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与联盟内外关系等要素的影响。

  • 标签: 联盟 国家间的联盟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普及。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习好贯彻好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梳理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推进理论宣传普及的基本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理论宣传普及 历史经验
  • 简介:众所周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相互分离的问题。本文以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为基础,从历史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历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并对理论运用进行了反思。

  • 标签: 知识理论 历史教学 学科教学 高中 知识传授 历史学科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取向: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命题,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体探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整体思考;二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反思。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逻辑问题 论略 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发展
  • 简介:列宁帝国主义论既是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综合,又是在综合基础的真正创新;既非列宁本人的完全独创,也非完全没有创造性价值;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原创性不仅是认识列宁帝国主义论真实面目之必要,也为我们认识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全球化形势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非现成可用,也非完全过时。今天全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列宁帝国主义论预言的实现,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时代价值。

  • 标签: 列宁 帝国主义 原创性
  • 简介:历史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演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史学理论研究已经颇具成果,可将其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分析了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标签: 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