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并经股动脉超选择性颅内动脉机械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及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近一年来,在某院接受治疗的发病时间,6小时到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名作为此次研究工作对象,选择使用机械,并对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有53名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达到88.3%。结论: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来讲,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机械介入手术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同时在此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机械取栓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急性脑梗塞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一般采用溶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神经介入动脉与静脉溶护理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此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溶治疗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中机械和选择性动脉溶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选择性动脉溶(35例),实验组实施机械(35例),相对比再通率、再通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再通率较高,并且再通时间短(P<0.05);治疗前NIHSS评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24h、7d、30d评分均降低,而组间对比,实验组更低,差异显赫(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机械要显著优于选择性动脉溶,更利于患者恢复和血管再通,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选择性动脉溶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时术中脱落栓子处理方法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一次后有术中栓子部分脱落的病人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局部溶治疗,观察组采用再次支架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再通效果(血流回复的TIMI级别)。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再通效果(血流回复的TIMI级别)进行比较后,观察组患者的再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动脉取栓 脱落栓子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与静脉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参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期间对机械、静脉溶治疗效果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比较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入院时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时,观察组mRS、NIHSS评分,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均低于参照组,NGF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血运重建率为94.44%、不良预后发生率为8.33%,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与静脉溶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而机械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延缓效果及临床安全性优势较为显著。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临床因素、影像因素、临床联合影像因素的预后预测模型,以期寻找卒中患者机械治疗后最优的预后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并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MRI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患者预后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联合影像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7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为35例,预后不良者为36例。多元逻辑回归临床因素结果显示年龄(OR=1.071;95% CI:1.010~1.135;P=0.022)、入院NIHSS评分(OR=1.225;95% CI:1.099~1.366;P<0.001)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10 (95% CI:0.709~0.9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71.4%。回归影像因素结果显示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 (OR=4.037;95% CI:1.241~13.136;P=0.005)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62 (95% CI:0.772~0.9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94.3%。回归临床联合影像因素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57;95% CI:0.998~1.341;P=0.043)、HIR (OR=6.669;95% CI:4.817~15.051;P=0.009)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最高,达0.905 (95% CI:0.830~0.979),其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2.9%。结论临床联合影像的预测模型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可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机械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支架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支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未按规定完成全程随访1例,最终纳入28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4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患者于支架术后行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于支架术后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结果(1)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MoCA评分均呈升高趋势(NIHSS评分:F=32.090、39.540,均P<0.001;MoCA评分:F=33.650、47.270,均P<0.05),且术后第1天观察组NIHSS、MoCA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28天,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21±2.87)分、(7.92±3.2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8±2.66)分、(9.78±2.88)分(t=2.102、2.255,均P<0.05);MoCA评分分别为(22.36±4.05)分、(24.92±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18±3.59)分、(23.15±2.76)分(t=2.110、2.177,均P<0.05)。(2)术后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F=179.200、70.670,均P<0.0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分别为(2.54±0.59)分、(1.01±0.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83)分、(1.50±0.87)分(t=2.169、2.637,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支架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支架 循证护理 神经 功能恢复 认知障碍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支架手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6月~2020.6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中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选取的例数为60例,都采用支架手术进行治疗。将病患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案下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所取得的数据要优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例数较低(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在进行支架手术的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取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静脉溶联合机械的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特殊护理问题,比如:术后穿刺部位较易出现并发症,出现血肿、淤血、渗血、静脉血栓、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导管、导丝等异物的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长期的制动、加压包扎,导致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颅内压过高,引起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皮肤黏膜及脏器出血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加机械后出现脑出血,积极予以高压氧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男性,74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能2.5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病史。入院查体:神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7分,改良Rankin量表(mRS)5分。主要表现为言语不能和右侧肢体偏瘫,静脉溶和动脉后,症状没有改善,并出现意识障碍。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采取高压氧辅助治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逐步恢复。经过24次高压氧治疗后,患者交流顺畅,日常生活能自理,疗效确切。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抽吸组15例与联合治疗组5例。单纯抽吸组男9例,女6例,年龄(67.3±12.8)岁;联合治疗组男3例,女2例,年龄(68.5±14.2)岁。单纯抽吸组在穿刺后仅给予单纯抽吸血栓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反复抽吸不通的情况下联合支架术。评估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血管开通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从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3(15,37)min和33(29,51)min,单纯抽吸组要比联合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13)。术后24 h两组NIHSS评分为10(5,13)分比8(3,9)分(Z=-0.893,P=0.138),术后7 d两组NIHSS评分为7(2,12)分比5(3,7)分(Z=-1.738,P=0.127),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颅内出血和血栓逃逸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0%(0/5),单纯抽吸组为20.00%(3/15)、13.33%(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纯支架或抽吸联合支架来说,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中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且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耗时少等特点。

  • 标签: Sofia远端通路导管 大脑中动脉 血栓抽吸术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n=108)。采用A.K.软件提取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图像提取113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1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模型预测训练集卒中患者机械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5、0.948,准确度达0.954;基于DWI模型预测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后预后的AUC为0.8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16,准确度达0.828。结论基于治疗前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后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16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合并肠坏死患者行肠切除联合Fogarty导管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行坏死小肠切除,一期吻合,术中同时经肠系膜断端的静脉开口插入Fogarty导管。1例术后MVT复发,再次行剖腹探查、坏死肠管切除、Fogarty导管,1例术后发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溶治疗。住院时间12~42 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治疗有效率100%。术后随访1~32个月,随访过程中,无MVT复发及死亡病例。本中心认为急性MVT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CT检查是目前最准确的方法。对于出现肠坏死的急性MVT,肠切除联合Fogarty导管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应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样本选取范围,使用区组随机化法从此范围内选取60例患者,并以奇偶数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动脉溶术,研究组应用急诊支架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TICI血管再通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早于对照组且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且研究组溶率和介入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TICI血管再通率更高(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从而减轻患者治疗压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基层医院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诊取栓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8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3例)和非高龄组(<80岁,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包括高龄在内的临床因素对所有患者功能结局不良(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6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结果高龄组患者中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房颤动的比例以及就诊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高于非高龄组(均P<0.05),而吸烟和术中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比例低于非高龄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影像学上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mTICI)分级为2b或3级]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比例高于非高龄组[63.6%(21/33)对比35.8%(19/53),P=0.01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诊时的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应用抽吸取、成功再通、完全再通以及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均可能为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时的NIHSS评分高(OR=0.846,95%CI:0.764~0.937,P=0.001)和未能获得成功再通(OR=0.130,95%CI:0.022~0.764,P=0.024)为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并非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组获得成功再通患者功能结局良好的比率为44.4%(12/27),而未获得成功再通患者功能结局良好的比例则为0/6。结论就诊时NIHSS评分高和未能获得成功再通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较差。高龄本身可能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治疗后的功能结局不良无关;但高龄患者如能获得成功再通,仍可能获得较好的功能结局。

  • 标签: 卒中 栓子清除术 治疗结果 老年人,80岁以上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251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R=1.303,95% CI:1.184~1.433)、梗死至血管再通时间(OR=4.306,95% CI:2.497~7.425)、术前NIHSS评分(OR=7.584,95% CI:2.221~25.900)、术前CT低密度病灶(OR=7.954,95% CI:1.176~53.792)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法证明模型预测精准度良好,ROC曲线分析计算ACU值=0.966。结论机械术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及区分度,预测能力良好,可以提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诊断效能。

  • 标签: 脑梗死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251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R=1.303,95% CI:1.184~1.433)、梗死至血管再通时间(OR=4.306,95% CI:2.497~7.425)、术前NIHSS评分(OR=7.584,95% CI:2.221~25.900)、术前CT低密度病灶(OR=7.954,95% CI:1.176~53.792)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机械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法证明模型预测精准度良好,ROC曲线分析计算ACU值=0.966。结论机械术后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及区分度,预测能力良好,可以提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后颅内出血诊断效能。

  • 标签: 脑梗死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