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间隔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间隔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间隔(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为比较右心室流出(RVOT)与右心室心尖(RVA)分别起搏对即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健康犬11只,先后分别将电极送至RVA和RVOT,以高于自身心率20/min起搏20min,分别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嵌压(PCWP)及心排血量(CO),反复3次取其均值。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心功能明显优于RVA起搏,CO升高0.25L/min(P〈0.05),PCWP降低2.03mmHg(P〈0.01),mPAP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

  • 标签: 心脏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64岁女性患者,2天前在当地医院发现心脏异常肿块。有轻微发绀史7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规则的等回声肿块,致肺动脉狭窄,胸部CT检查显示为低信号肿块。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1周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性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起源右心室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RVOT)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RVOT及其延伸(肺动脉窦、主动脉肺干)进行消融的1 510例VA患者,年龄(48.10±16.31)岁,年龄范围6~85岁。根据纳入时间及消融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81例,男342例)和倒U法组(529例,男179例),比较2组腔内电图特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倒U法组与常规组分别有经RVOT及其延伸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0%(456/529)对87.56%(859/981),χ2=0.539,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倒U法组采用三维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R0 Swartz鞘支撑、有效靶点单极标测呈QS型伴降支挫折、双极标测呈初始高幅尖峰电位或初始多峰碎裂电位,可记录到远场A波的比例更高,且腔内双极电图有效靶点的V波至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间(V-QRS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更长(均P<0.001),而放电时间更短(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排除了有效靶点V-QRS时间存在的差异(P>0.05),其他因素2组间差异依然存在(均P<0.001)。③倒U法组消融时剧烈胸痛发病率[22.31%(118/529)对8.56%(84/981),P<0.001]及心率明显下降的发生率[21.17%(112/529)对12.13%(119/981),P<0.001]明显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放电时有爆裂音出现率明显高于倒U法组[7.75%(76/981)对2.08%(11/529),P<0.001];倒U法组未见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结论倒U法消融RVOT-VA安全有效。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肺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RHIVS)起搏对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右室电极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和高位间隔(RHIVS组),同时选取同期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年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Tei指数,左心房容积及指数(LAV、LAVI)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共入选48例患者,其中RVA起搏组16例,RHIVS起搏组16例,对照组16例。三组患者术前年龄、纽约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伴随用药、LVEF、LAD、E/E'、Tei指数等无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时,RVA起搏组的NT-proBNP、E/E'、LAV和LAVI高于对照组(P〈0.05),RHIVS起搏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LVEF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但对LVEF的影响不显著;与RVA起搏相比,RHIVS起搏对左心室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右心室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 标签: 射频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宽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右心室间隔最佳起搏部位。方法112例DDD型永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高位间隔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组,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术后LVEF值。结果右心室高位间隔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组在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改善LVEF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主动电极均能安全可靠地固定于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获得满意起搏参数及显著改善心功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右心室 高位室间隔 中位室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中,右心室流出(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前间隔和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以及RVOT中后间隔和左侧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的室性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1例胸前导联呈V3移行且于RVOT前间隔及中后间隔、LCC和RCC部位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比较RVOT前间隔组与LCC组,以及RVOT中后间隔组与RCC组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包括Ⅰ、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aVL、aVR导联Q波振幅、aVL导联与aVR导联Q波振幅的比值,V1~V3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2S/V3R指数,移行区指数和V2移行指数。结果起源于RVOT前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6例,LCC的11例。RVOT前间隔组I导联R波振幅高于LCC组[(0.22±0.25) mV与-(0.17±0.33) mV,P=0.003];Ⅱ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9±0.35) mV与(1.76±0.27) mV,P=0.035];aVF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3±0.35) mV与(1.78±0.39) mV,P=0.050]; V2S/V3R指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0.66与0.76±0.38,P<0.001);V2移行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43与1.05±0.35,P=0.005)。起源于RVOT中后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2例,RCC的12例。RVOT中后间隔组的Ⅰ导联R波振幅低于RCC组[(0.25±0.31) mV与(0.57±0.12) mV,P<0.001];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89±0.14与0.72±0.18,P=0.002);aVL导联Q波振幅高于RCC组[(0.72±0.24) mV与(0.51±0.16) mV,P=0.002],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76±0.23与0.50±0.21,P=0.002]。结论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中,RVOT前间隔与L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Ⅱ、aVF导联R波及V2S/V3R指数、V2移行指数所有不同;RVOT后间隔及R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导联R波、Ⅲ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及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不同,结合其不同特点可协助鉴别左右心室起源部位。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导管消融 流出道 V3移行
  • 简介:右室心尖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流出间隔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间隔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方法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左右心室流出来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Iraction,PVC)的临床和消融手术的特点。方法:选择于我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且为心室流出来源的特发性PVC患者35例.分析比较左心室流出(LVOT)、右心室流出(RVOT)来源的PVC在性别、年龄、体表心电图、消融手术等相关指标上的差异。结果:LVOT来源的PVC患者在VI导联的R波显著高于且宽于RVOT来源者[(0.65±0.45)mV比[0.16±0.13)mV,P〈0.001;(96.80±46.65)ms比(47.93±27.82)ms,P〈0.0011,S波显著低于并短于RVOT来源者[(0.66±0.66)mV比(1.06±0.42)mV,P=0.03;(45.20±34.56)ms比(89.60±19.31)ms,P〈0.0011,V3导联的R波显著高于RVOT来源者[(1.71±0.63)mV比(0.62±0.26)mV,P〈0,001]、I导联的S波显著高于且宽于RVOT来源者[(0.33±0.21)mv比(0.07±0.08)mV,P〈0.001;(65.24±41.40)ms比(27.52±30.42)ms,P=0.004]。RVOT来源的PVC患者消融手术时间显著短于LVOT来源者[(1.65±0.90)h比(2.30±0.84)h,P=0.04]。结论:LVOT来源与RVOT来源的特发性PVC患者在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手术等相关指标上存在差异.对于消融术前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室性早搏 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
  • 作者: 李金晶 赵博文 潘美 彭晓慧 陈冉 陈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湖州 313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定量(fetal HQ)分析技术在右室流出梗阻性疾病(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RVOTO的胎儿55例,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分为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组和动脉圆锥干畸形(CTD)组。在标准四腔心切面,利用fetal HQ分析技术获得舒张末期基底-心尖长度(4CV-Length)、横向宽度(4CV-Width),计算心脏整体球形指数(4CV-GSI)。将左、右心室由基底至心尖分为24节段,利用fetal HQ追踪获得心室内膜曲线,计算得出24节段横向宽度(ED)、球形指数(SI)、短轴缩短率(FS)及其Z-评分。从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方面对RVOTO胎儿左、右心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VOTO胎儿心脏4CV-Length在正常范围,4CV-Width不同程度增大,GSI下降,心脏整体呈球形改变。PS组左室ED较右室增大,在S5~24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较右室更趋球形;CTD组左、右心室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较左室更趋球形;RVOTO胎儿24节段FS均不同程度下降,PS组左、右心室在S5~19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组左、右心室在S1~11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室较左室下降更明显。结论fetal HQ分析技术能够对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右室流出道梗阻 胎儿心脏定量分析技术 Z-评分
  • 简介:摘要右心室流出功能障碍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的血流动力学后遗症,因右心室流出功能不全而再次手术较为常见。虽然外科手术的风险较低,但其创伤大、恢复慢、患者心理负担重,且未来再次手术的风险会随着手术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类患者,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新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使得应用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治疗这类患者成为可能。目前,右心室-肺动脉管道及生物肺动脉瓣的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远期随访也得到了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然而,目前的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具有复杂形态的自体右心室流出功能障碍。该文描述了自体右心室流出的复杂解剖形态、目前可用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 肺动脉瓣反流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 自体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清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各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脏超声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NT-proBNP明显升高,B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A组NT—proBNP高于B组(P〈0.05);A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B组[(83.6±3.7)%VS(21.8±6.5)%,P〈0.05];NT-proBNP与心室起搏比例呈正相关(r=0.736,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12,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心室起搏比例增高而升高,心室起搏比例增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室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取右心室间隔起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起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起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期 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室流出狭窄外科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VR技术辅助外科诊治11例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狭窄患者,其中法洛四联症9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右心室流出及肺动脉瓣狭窄1例,术后对VR模型的匹配程度和价值进行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流出术后3个月最大血流速度和峰值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以评估VR技术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未出现心室流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室流出最大血流速度均降至2 m/s以下,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VR模型评分病例匹配程度均在8/10分及以上,8例价值评分3/3分。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VR技术可以帮助医师更直观地了解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狭窄病变的心腔内、外各结构的空间位置信息,评估关键手术操作的可行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手术和保证手术效果。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心室流出道狭窄 虚拟现实技术 手术规划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ASD患者封堵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右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对30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比上述参数分析右心室收缩功能。结果封堵后不同时期患者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逐渐降低,射血分数逐渐升高。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后右心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右室功能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