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心室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心室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影室颤,但在室影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的一些预警心电图表现。结论早期识别心室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室电风暴 心电图 电复律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讨论心脏超声评价心室收缩同步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时间周期,择取其期间院内就诊48例合并心衰症状或体征患者为研究组,另择取此期间48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两组心室收缩同步性相关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研究组不同类型原发疾病患者左室中相角、RVPSW,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脏超声应用于评价心室收缩同步临床价值突出,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标签: 心脏超声 心室收缩同步性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收缩与舒张非同步,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27例,健康志愿者21例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充盈时间,应用应变率分析测量左心室不同室壁的QRS起点到收缩期和舒张期组织最大位移的时间,计算各个壁的组织最大位移时间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作为评价左心室不同室壁的收缩不同步指数(SAI)和舒张不同步指数(DA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充盈时间明显减小(P<0.01),SAI和DAI明显增大(P<0.01);LBBB伴LVEF减低组DAI较LVEF正常组明显增大.结论CLBBB患者不仅有收缩非同步,而且有舒张非同步,伴有心衰的CLBBB患者的DAI与心功能正常的LBBB患者相比明显增大.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75-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及有效。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同步较前改善。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及有效,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同步,提高CRT反应率。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束支起搏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报道20例心室风暴患者,对其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20例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6~81岁(52±26)岁,均有24h内发生室心动过速或室颤≥3次的病史。其中扩张型心肌病6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陈旧心梗1例,心肌炎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长QT1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1例,高血压并Ⅲ度房室阻滞1例。其中2例ICD术后风暴。结果20例患者死亡7例(31.6%),4例院内死亡,3例出院后短期内猝死;1例扩张型心肌病CTR-D患者,以利多卡因终止发作后,转外地治疗,因仍无法终止心室风暴,短期内进行心脏移植,随访一年余,未发作心动过速。其余患者随访1~33个月,服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或二者合用,均未发生室速或室颤。结论心梗或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均为室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而电解质紊乱、心衰加重、药物影响:RonT室早为风暴的常见促发因素。治疗包括祛除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原发病,血运重建,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射频消融治疗ES的技术日渐成熟,已应用于ES的急性和择期治疗,尤其药物不能控制者,更适合消融治疗。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射频消融治疗 短期内 心力衰竭 风暴 电解质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心室肥厚的诊断及心特点。方法记录和分析5000例常规单导心电图,分别统计左心室肥厚及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检出左室肥厚47例占0.94%,右室肥厚30例占0.6%。结论小儿左室肥厚比小儿右室肥厚发生率多见,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大通常伴有相应心房的肥大,故心房肥大时常提示可能有心室肥大。

  • 标签: 小儿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同步。方法研究对象为22例MS伴左室肥厚患者(MS-LVH),69例MS不伴左室肥厚患者(MS-NLVH)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心肌收缩速度和舒张速度达峰时间(Ts、Te),应用12个节段Ts、Te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diff、Te-diff)及标准差(Ts-SD、Te-SD)来评价左室收缩与舒张同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NLVH组和MS-LVH组Ts-diff、Ts-SD、Te-diff、Te-Sd均显著增大,与MS-NLVH组相比,MS-LVH组Te-diff和Te-SD增大更加明显。结论MS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同步的异常,左室肥厚对舒张同步的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右心室形态、心肌收缩力、左心室同步的改变,以定量评估其对右心室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通过四维右心室容积定量分析测量32例CRT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右心室基底部横径、右心室中部横径、右心室长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以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结果患者术后6、12个月右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4.47%±5.69%、47.13%±5.27%,较术前38.84%±6.5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右心室中部横径为(29.52±1.74)mm,较术前(32.22±2.31)mm及术后3个月(31.32±1.63)mm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90%±6.71%,较术前28.13%±7.9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为(134.40±20.69)ms,较术前(156.80±25.27)m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右心室收缩功能 四维右心室容积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的加快,面对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们逐渐的增多。焦虑、抑郁是心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抑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了更好的对抑郁与生理的相关进行研究,我们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对抑郁和大鼠心室生理学特性相关进行进行研究。

  • 标签: 抑郁 生理学 心室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室风暴的急救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17例心室风暴患者的急救与监护,针对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抢救成功15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88.9%。结论密切观察病情,正确识别心室风暴的预警信号,及时实施有效的电复律/除颤,以及针对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制定并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救与护理 心室电风暴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左室重构对收缩同步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SPE患者109例,分为收缩同步(SS)组35例和收缩不同步(SD)组74例,选取同期健康孕妇34例为正常妊娠(NP)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使用全容积成像技术获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球形指数(SpI)、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SDI)等参数。分别应用双变量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SPE患者左室重构对收缩同步的影响。结果①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VEDV、LVESV、SpI、LVMI与SDI呈正相关(r=0.335、0.361、0.635、0.680,均P<0.01);②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高血压病程、降压解痉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LVEF)进行校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pI、LVMI是SDI的独立预测因子(β=0.228、0.319,均P<0.01);③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SpI、LVMI与左室收缩同步独立相关[OR(95%CI)=1.288(1.039~1.598)、1.102(1.019~1.192),均P<0.05]。结论SPE患者左室重构导致左室收缩同步下降,可早期反映亚临床心肌功能损害;全容积成像技术可准确评价SPE患者的左室收缩同步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子痫前期 全容积成像技术 左室质量指数 球形指数 同步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和安全。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和安全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 大鼠
  • 简介: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比较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方法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无器质心脏病变患者共60例,按1:1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分组结果分别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septum,RVOTs)及右心室心尖(rightventricularapex,RVA)。术后起搏器程控并保证心室完全起搏后,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LS—TD)。结果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最大差大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6±43.9msvs(74.3±13.7)ms,P〈O.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的左心室收缩同步优于RVA起搏。

  • 标签: 生理性起搏 斑点追踪成像超声 纵向应变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新型半导体心脏专用碲锌镉(CZT)SPECT门控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评价左室机械收缩同步与收缩功能的相关。方法回顾收集2019年1月至8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门控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343例[男232例,女111例,年龄(60.08±12.88)岁],所有患者行CZT SPECT门控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通过相位分析软件分获得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机械收缩同步参数[相峰(PP)、相位标准差(PSD)、直方图带宽(PHB)、偏度(HS)、峰态(HK)]。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心功能正常组(147例)、缺血性心肌病组(114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无左束支阻滞组(50例)、非缺血性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组(32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收缩功能参数与同步参数间的相关。结果所有患者PP、PSD、PHB与LVEF均呈负相关(r值:-0.194、-0.790、-0.799,均P<0.01),其中PP与LVEF相关不佳,HS、HK与LVEF呈正相关(r值:0.767、0.676,均P<0.01);PSD、PHB与ESV呈正相关(r值:0.778、0.795,均P<0.01),而PP与ESV相关不佳(r=0.145,P<0.01); PSD、PHB与EDV呈正相关(r值:0.722、0.732,均P<0.01),而PP与EDV无相关(r=0.095,P>0.01);HS、HK与EDV、ESV均呈负相关(r值:-0.700~-0.580,均P<0.01)。心功能正常组、缺血性心肌病组、非缺血性心肌病无左束支阻滞组和非缺血性心肌病左束支阻滞组PSD、PHB与LVEF均呈负相关(r值:-0.834~-0.492,均P<0.01),HS、HK与LVEF均呈正相关(r值:0.243~0.792,均P<0.01)。结论CZT SPECT相位分析技术所得左室机械收缩同步定量参数与LVEF相关较好,随着LVEF降低,左室机械收缩同步变差。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心肌病均能影响左室机械收缩同步,从而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并且非缺血性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患者左室机械收缩同步受影响较大。

  • 标签: 心肌收缩 心室功能,左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组织多普勒检测心室同步化运动情况。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获得患者左室各节段心肌的收缩期达峰时间。结果起搏可引起心室同步改变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以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组织多普勒在评价左室同步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临床重要价值。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多普勒 心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急性同步和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且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术中随机交叉接受LBBP和BVP,对比两种起搏模式下同步与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同步指标为QRS时限与QRS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心室压强升高速率峰值(dP/dtmax)的增幅。结果最终1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7.00±9.82)岁,年龄范围47~81岁。LBBP和BVP与基线相比同步和血流动力学均有显著改善。与BVP相比,LBBP时的QRS时限显著缩短(-12.83 ms,95%CI -20.24~-5.43 ms,P=0.002),QRS面积显著减小(-89.86 μVs,95%CI -120.54~-59.17 μVs,P<0.001),LBBP的左心室dP/dtmax的增幅显著高于BVP(6.86%,95%CI 3.11%~10.6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LBBB的心衰患者,LBBP产生的同步和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显著优于BVP。

  • 标签: 心力衰竭 电同步性 双心室起搏 左束支起搏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