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调强放疗和术后序贯调强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住院行术后放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同步调强放疗及序贯调强放疗两组,两组放疗期间均给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全组的中位总生存(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7个月,中位无瘤生存(DFS)为25个月;同步放疗组与序贯放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27.2个月和21个月(P=0.950),中位PFS分别为21.2个月与15个月(P=0.21),中位DFS分别为28个月与18个月(P=0.17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86%与85.17%(P=0.541),两组OS、PFS、DFS、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组的适形性优于序贯组(P=0.032)。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对比序贯调强放疗,在生存期、近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组适形性明显更好,可推荐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

  • 标签: 高级别脑胶质瘤/放射疗法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序贯加量调强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同步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01、P=0.013、0.005、0.002;P<0.001、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P<0.001、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53,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χ2=6.16,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χ2=12.77,P=0.005)。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颈段食管癌 胸上段食管癌 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 预后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同步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实验资料采集:起始于2021年02月,结束于2023年12月,实验人员:食管癌,资料例数:32例,实施常规调强放射治疗,16例(对照组),实施同步调强放射治疗,16例(实验组)。调强放射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平均照射剂量进行对照。结果:实验组统计的临床疗效结果高于对照组,且平均照射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对食管癌患者治疗中运用同步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更优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减少平均照射剂量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同步加量调强 常规调强 放射治疗 食管癌 临床疗效 平均照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同步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III期直肠癌患者分为化疗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卡培他滨治疗,联合组患者额外接受同步调强放射性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高于对照组的42.86%(P值<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值<0.05)。结论:同步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时,疗效优于卡培他滨单一药物治疗。

  • 标签: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卡培他滨 局部晚期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 标签: 肺肿瘤 前瞻性研究 同步加量放疗 疗效
  • 简介:摘要近年非常规分割放疗在多个系统肿瘤的治疗中日益体现出优势。同期整合调强放疗(SIB-IMRT)可以在一次照射过程中将不同的分割剂量传递至不同区域,实现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前提下给予高危区域(GTV)局部追加剂量照射,其剂量学优势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目前,在食管癌领域SIB-IMRT的局控、生存优势、适应证人群、单次分割整合的上限界点仍然不明确,特就该技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标签: 食管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同期整合加量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调强放疗(APBI-IMRT)和全乳腺同步调强放疗(WBI-SIB-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35例,每例患者进行APBI-IMRT和WBI-SIB-IMRT两个靶区计划设计。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估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学差异。结果与WBI-SIB-IMRT相比,APBI-IMRT累积放射效应(CRE)校正后术腔大体肿瘤体积(GTVtb)和计划术腔大体肿瘤外扩体积(PGTVtb)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RE校正后临床靶体积(CTV)的剂量较高[(4 720±71)cGy比(3 889±79)cGy,t=3.184,P=0.027],CRE校正后计划靶体积(PTV)的剂量也较高[(4 675±164)cGy比(3 807±199)cGy,t=2.751,P=0.032]。CRE校正后,与WBI-SIB-IMRT对比,APBI-IMRT患侧肺组织和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组织的剂量降低[(558.5±8.9)cGy比(1 304.9±34.4)cGy,t=-7.328,P=0.001;(35.5±5.3)cGy比(843.0±41.5)cGy, t=-8.137,P=0.001];两种放疗方式间全组患者患侧肺V5/3.6 Gy、V10/7.3 Gy、V15/10.9 Gy、V20/14.6 Gy、V25/18.2 Gy、V30/21.9 Gy及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V30/21.9 Gy和V40/29.2 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与WBI-SIB-IMRT相比,APBI-IMRT改善了靶区剂量的分布,减少了危及器官高剂量受照体积。

  • 标签: 乳腺肿瘤 手术后期间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放射治疗剂量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放射治疗过程中同步的逆向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步骤、方法及计划制作过程(PTV及不同剂量环的勾画、射野角度设置、等中心设置,目标函数优化设置及方法、计划的评估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希望通过对放疗同步的逆向调强计划设计的介绍和总结,能更好地指导治疗工作的开展。

  • 标签: IMRT计划设计 优化目标函数 计划评估
  • 简介:摘要调强放疗及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治疗胸上段食管癌的常用方式,在本文中,笔者针对这两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优势分别进行了分析,为调强放疗在食管癌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胸上段食管癌 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 简介: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18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6MXV-X线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实验组在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同时,节拍性口服卡培他滨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12个月或至疾病进展为止。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共有111例患者完成实验,近期疗效:实验组有效率(RR)100%,对照组有效率9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实验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92.3%和78.3%,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8.8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0.719个月;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7.8%和50.0%,中位OS为50.126个月,中位PFS为24.962个月。两组间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OS:X^2=5.587,P=0.018;PFS:X^2=3.868,P=0.049)。两组治疗结束后均出现VEGF、PDGF-BB水平下降,TSP-1水平升高,且实验组变化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皮肤反应及口腔、口咽部黏膜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增强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能力,而并未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标签: 调强放疗 节拍化疗 鼻咽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3月前来我院就诊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研究,按照标准从中抽选出5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均匀划分成两组,25例采用全脑放疗作为对照组,25例采用全脑放疗联合适形调强局部放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

  • 标签: 乳腺癌 脑转移 全脑放疗 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螺旋断层放疗(HT)与容积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特点及优势。方法选取云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对同一患者分别设计HT计划和VMAT计划,并对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及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T和VMAT两种放疗计划计划肿瘤体积(PGTV)的D2%[(59.68±0.46)Gy vs. (60.06±0.20)Gy,t=-4.229,P<0.001]、D98%[(57.46±0.44)Gy vs. (57.20±0.07)Gy,t=2.912,P<0.001]、适形度指数(CI)(0.80±0.05 vs. 0.76±0.04,t=4.079,P<0.001)、均匀性指数(HI)(0.04±0.01 vs. 0.05±0.00,t=-5.50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D50%[(58.77±0.46)Gy vs. (58.75±0.11)Gy,t=0.179,P=0.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放疗计划计划靶体积(PTV)的D50%[(51.99±0.39)Gy vs. (52.39±0.36)Gy,t=-5.278,P<0.001]、D98%[(49.46±0.29)Gy vs. (48.35±0.46)Gy,t=9.538,P<0.001]、HI(0.19±0.01 vs. 0.21±0.01,t=-7.5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2%[(59.13±0.64)Gy vs. (59.09±0.46)Gy,t=0.511,P=0.614]、CI(0.83±0.04 vs. 0.82±0.04,t=1.637,P=0.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危及器官方面,HT和VMAT的左肺V5[(57.90±1.42)% vs. (52.40±5.74)%,t=4.812,P<0.001]、V20[(22.40±2.17)% vs. (18.40±3.16)%,t=5.573,P<0.001]、Dmean[(12.71±0.55)Gy vs. (11.46±1.26)Gy,t=4.963,P<0.001],右肺Dmean[(3.42±0.27)Gy vs. (2.49±0.24)Gy,t=13.310,P<0.001],右侧乳腺的Dmean[(4.41±0.50)Gy vs. (3.12±0.65)Gy,t=10.326,P<0.001],心脏V30[(0.55±0.37)% vs. (1.24±1.11)%,t=-4.020,P=0.001]、Dmean[(4.68±0.62)Gy vs. (3.83±0.88)Gy,t=7.335,P<0.001],左心房Dmean[(2.53±0.31)Gy vs. (2.16±0.28)Gy,t=5.488,P<0.001],右心房Dmean[(2.77±0.43)Gy vs. (2.20±0.30)Gy,t=7.103,P<0.001],右心室Dmean[(5.10±0.72)Gy vs. (3.72±0.94)Gy,t=9.802,P<0.001],脊髓D2%[(14.79±2.73)Gy vs. (5.42±2.23)Gy,t=14.7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放疗计划左心室Dmean[(5.10±1.19)Gy vs. (4.80±1.54)Gy,t=1.250,P=0.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T计划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治疗要求,HT计划能提供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剂量均匀性,而危及器官方面VMAT计划更具优势,HT计划仅在高剂量区受照方面表现出优势。

  • 标签: 单侧乳腺肿瘤 保乳术后 螺旋断层放疗 容积调强放疗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探讨应用全脑放疗与脑转移同步调强放疗两种不同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全脑放疗同步调强放疗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53.33%)相比,观察组(90.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系统改善情况明显更好,生存时间明显更长,P<0.05。结论 对于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与全脑放疗治疗方法相比,应用同步调强放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好,神经系统有显著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该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 标签: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同步调强放疗 全脑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氟化疗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1例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全程适形调强放疗(IMRT),6MV-X线照射,照射野为5野或7野。以95%靶区体积所受的最小剂量为处方剂量GTV66Gy、2.2Gy/次,30次;CTV63Gy、2.1Gy/次,30次,PTV60Gy,2Gy/次,30次。双肺V20≤25%;心脏平均剂量Dmean≤30Gy;脊髓最大剂量Dmax<45Gy。放疗第1天开始亚叶酸钙0.2,第1,2,8,9天;替氟1g第1,2,8,9天,每3周1次,共2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15例71.4%,部分缓解(PR)3例14.3%,病情稳定(SD)2例9.5%,病变进展(PD)1例4.8%;有效率(RR)18例85.7%。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基本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替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其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作为一种中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局部中晚期食管癌 替加氟 调强放疗 同步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同步调强放疗(SMART)技术治疗效果。方法:样本取自我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双盲法”分常规组(常规调强放疗-IMRT,n=34)、试验组(SMART技术,n=34),2组疗效比较。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SMART技术治疗此病能提高疗效、保证化疗安全,值得推崇。

  • 标签: 同步推量调强放疗 中晚期宫颈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肺癌脑转移病人实施同步调强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改善平均住院时间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肺癌脑转移病人 78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6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同步调强放疗组。参照组( 39例)病人采纳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疗法进行治疗,同步调强放疗组( 39例)病人接受同步调强放疗治疗。探寻 2组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 、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同步调强放疗组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74.3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51.28%( p< 0.05);同步调强放疗组平均住院时间( 28.18±4.25) d,明显短于参照组( 39.54±5.24) d( p< 0.05)。结论:肺癌脑转移病人实施同步调强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提高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同步推量调强放疗治疗 临床病情控制有效率 平均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