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2017-2019年度4152株大肠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7-2019年度从医院患者的非痰标本中分离鉴定的4152株大肠菌的药敏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度分离到4152株大肠菌,其中30.5%来自尿标本,72.2%来自外科,43.8%来自60岁及以上人群,60.6%来自女性。在4152株大肠菌中,敏感性最高的是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曲松。 结论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院感防控,科学应对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大肠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临床分布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健康儿童的肠道大肠菌的耐药水平。方法 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大肠菌,进行药敏检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51株大肠菌分离株耐药率分别为红霉素94.11%、氨苄西林72.55%、四环素62.75%、头孢曲松52.94%、环丙沙星27.45%、氯霉素11.76%。分离株的多重耐药表型以四重耐药菌最高(16/31.37%),且以头孢曲松、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的四重耐药型别为主(12/23.53%,p<0.005);一株肠出血性大肠菌(EHEC)菌株,为五重耐药菌,仅对环丙沙星敏感。结论 本研究发现本地区健康儿童肠道大肠菌存在较高多重耐药性,建议关注耐药基因在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大肠菌之间的转移。

  • 标签: 健康儿童 大肠埃希菌 多重耐药性 毒素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保定地区儿童大肠菌( Escherichia coli, E. coli)感染0-18岁住院患儿的临床分布特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选择保定市儿童医院0-18岁住院儿童,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例 E. coli感染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和细菌培养药敏资料。结果:E.coli感染住院患儿一共2073例,其中男1395例,女678例,男女比2.1:1,年龄从出生6小时~18岁不等,~1岁组E.coli检出率最高。细菌分布最终共检出例大肠菌标本,根据检出方式分布,前六位是:痰、脓、尿、咽拭子、全血、脑脊液。ESBLs菌株一共检出例(926/2073,44.7%),均为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DR)。检出率有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大肠埃希菌,ESBLs菌株,临床分布特征,耐药性,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大肠菌的耐药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152例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UT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32自动化细菌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分别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152例UTI患者的大肠菌检出情况和耐药性。结果152例患者共检出致病菌152株,检出率100%,且主要为大肠菌,占比56.58%;大肠菌在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和膀胱癌中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药敏结果显示,86株大肠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6%、1.16%、6.98%和8.14%;且86株大肠菌中产ESBLs菌株54株(62.79%),非产ESBLs菌株为32株(37.21%);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与≤60岁患者相比,61~70岁、71~80岁和>80岁患者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80岁患者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肠菌是泌尿外科术后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多为产ESBLs菌株,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耐药性较低;且大肠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临床上应重点监测老年泌尿外科术患者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以提高抗菌药物疗效。

  • 标签: 泌尿外科术 泌尿系感染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stx2e亚型大肠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8年间监测中发现的3株人源、13株动物源及8株食品来源的携带stx2e基因亚型的大肠菌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对菌株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系统进化关系及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24株菌分为19种O∶H血清型和19种序列(ST)型,均携带至少1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19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3株人源菌株分别属于不同血清型及ST型,但存在与之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动物、食品来源菌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人源菌株分别与动物或食品源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不同菌株间stx2e序列高度相似(>99.7%),但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大小等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我国对罕见的人源性stx2e亚型大肠菌菌株特征进行报道,结合动物及食品源性菌株,表明我国stx2e亚型菌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 标签: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2e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 要 目的:评估并优化我院大肠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法:收集2020年度我院患者大肠菌耐药监测报告,选取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临床使用给药方案进行评估,计算出6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积反应分(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评价疗效和优化出初始及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8种给药方案CFR大于90%,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0g q8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0g q6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q12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0g q6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q6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g q6h;头孢吡肟2g q8h;阿米卡星15mg/kg q24h。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给药方案CFR均低于90%。结论:上述方案的CFR大于90%,可作为我院大肠杆菌感染患者的初步经验治疗方案。经验性治疗不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谨慎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调整目标治疗方案。

  • 标签: 药动/药效学 蒙特卡洛模拟 抗菌药物 大肠埃希菌 给药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三七粉中控制菌(大肠菌)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制成1:10的供试液,取上供试液10ml,加入不大于100cfu的大肠菌菌悬液1ml,接入100ml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小时,同时做阳性对照试验、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试验。结果:控制菌(大肠菌)检查用培养基及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符合要求,加菌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有效检出大肠菌,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均未检出。结论:该检测方法可行,能有效控制产品的大肠菌。

  • 标签: 三七粉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重组质粒pGEX-LasR,并在大肠菌中研究其表达效率。方法提取铜绿假单胞菌PA01株DNA,PCR扩增lasR基因,并将其与pGEX-1λT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GEX-LasR。将pGEX-LasR转入大肠菌BL21(DE3)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然后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印迹试验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结果PCR扩增出717 bp的lasR基因;双酶切和PCR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发现重组BL21(DE3)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000的LasR重组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量的21%。Western印迹试验显示,LasR重组蛋白可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las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LasR,该质粒可在大肠菌BL21(DE3)中高效率表达具有免疫反应性的LasR重组蛋白。

  • 标签: 假单胞菌,铜绿 pGEX-LasR 大肠埃希菌 重组质粒 诱导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菌(CREC)同源性分析的能力。方法26株CREC为2018年从来自全国9个省、市(湖南、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重庆、云南、河南)的样本中分离,FTIR检测菌株在900~1 200 cm-1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使用欧式距离和平均连接聚类方法进行多变量分析;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FTIR将26株CREC分为14个红外光谱(IR)型,且相同IR型的菌株均属于同一序列(ST)型。相比WGS对CREC的聚类分析,FTIR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性为92.3%(24/26)。结论FTIR对CREC同源性的区分能力具有较高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 标签: 大肠杆菌 卡巴配能类 谱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 序列同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菌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点及发生与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资料,根据腹膜透出液培养出的致病菌种类,将患者分为大肠菌组和非大肠菌组。观察大肠菌PDAP发生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当次治疗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大肠菌PDAP发生和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93例次PDAP,大肠菌组100例次,非大肠菌组593例次。2013至2019年,4家医院大肠菌PD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与非大肠菌组相比,大肠菌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和血白蛋白水平较低(χ2=5.006,Z=-2.992,P<0.05),而难治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当次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χ2=6.350,Z=-2.7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DAP病史(OR=1.577,95%CI:1.015~2.448)、基线血白蛋白低(OR=0.958,95%CI:0.923~0.995)是发生大肠菌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大肠菌PDAP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38,95%CI:0.330~0.876);长透析龄是大肠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8~1.076)。结论吉林省近7年大肠菌PDAP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较为难治;PDAP病史、血白蛋白低是大肠菌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大肠菌PDA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长透析龄是大肠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大肠杆菌 腹膜透析 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菌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点及发生与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资料,根据腹膜透出液培养出的致病菌种类,将患者分为大肠菌组和非大肠菌组。观察大肠菌PDAP发生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当次治疗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大肠菌PDAP发生和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93例次PDAP,大肠菌组100例次,非大肠菌组593例次。2013至2019年,4家医院大肠菌PD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与非大肠菌组相比,大肠菌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和血白蛋白水平较低(χ2=5.006,Z=-2.992,P<0.05),而难治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当次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χ2=6.350,Z=-2.7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DAP病史(OR=1.577,95%CI:1.015~2.448)、基线血白蛋白低(OR=0.958,95%CI:0.923~0.995)是发生大肠菌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大肠菌PDAP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38,95%CI:0.330~0.876);长透析龄是大肠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8~1.076)。结论吉林省近7年大肠菌PDAP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较为难治;PDAP病史、血白蛋白低是大肠菌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大肠菌PDA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长透析龄是大肠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大肠杆菌 腹膜透析 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espO基因敲除对肠出血性大肠菌(EH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自杀质粒pCVD442-ΔespO介导的两步法构建espO基因敲除菌株(ΔespO),pTrc99a质粒构建espO基因回补突变株(CΔespO),不同EHEC菌株感染HeLa细胞以了解espO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与致死作用。结果PCR和电泳以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ΔespO和CΔespO突变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相比,ΔespO和CΔespO突变株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表明espO基因不影响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此外,EspO可激活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而效应蛋白NleB能够抑制该激活过程。在细菌感染细胞试验中,EspO不能抑制TNF和TRAIL(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EHEC espO基因敲除和回补突变株菌株,初步探究了espO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该基因在感染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后续深入研究细菌EspO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以及体内感染过程中的致病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spO 基因敲除 细胞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获取具有生物活性的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在大肠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方法实验使用密码子优化技术重新编码狂犬病病毒CTN-1株核蛋白基因,人工合成全长基因并克隆至pET-43.1a表达载体,在大肠菌BL21(DE3)株中诱导表达,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结果诱导后SDS-PAGE分析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50×103处出现明显的表达条带,与预期蛋白质条带大小一致。其中在大肠菌A600为0.5左右,37℃诱导5 h时表达产量最高(约为32.3%)。大量表达时核蛋白的表达形式主要为包涵体,后经Ni2+螯合层析纯化,获得纯度为95%以上的目的蛋白。纯化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与疫苗免疫小鼠血清呈阳性反应,表明大肠菌表达CTN-1株核蛋白具有生物活性。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CTN-1株核蛋白在大肠菌表达系统的高效表达方法,并获得了高纯度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新型疫苗制备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狂犬病病毒 CTN-1株 核蛋白 原核表达 密码子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合用索美拉唑、莫沙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莫沙必治疗,同期观察组则改为索美拉唑、莫沙必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对照组85.37%,P<0.05;观察组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4.88%,对照组为7.32%,P>0.05。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合用索美拉唑及莫沙必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可加快其病情康复,同时用用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埃索美拉唑 莫沙必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病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²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²=29.26,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菌(χ²=9.37,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²=15.43,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²=32.72,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²=16.44,P=0.001)和白细胞(χ²=26.82,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大肠杆菌 食源性腹泻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人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菌(STEC)抗生素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携带状况。方法33株非O157 STEC菌株来自2011—2019年7个省份,包括青海、黑龙江(各1例),广西、山东(各2例),广东(4例),河南(11例),上海(12例),均分离自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微量肉汤法对非O157 STEC进行19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O∶H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耐药相关基因预测。结果33株非O157 STEC分为19种O∶H血清型、17种MLST序列型;10株菌对1种或以上抗生素耐药,5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30.3%,10株),并检出阿奇霉素耐药菌株(12.1%,4株),但所有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共检出22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blaEC基因,并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型blaCTX-M-15(3.0%,1株),首次检出fosA7基因。结论中国7省份33株人源非O157 STEC中存在多重耐药和阿奇霉素耐药菌株,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型,但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 耐药表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索美拉唑与莫沙必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独的索美拉唑治疗,而研究组用索美拉唑与莫沙必结合治疗,对比两种方案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腹泻腹痛、便秘和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结合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治疗中,莫沙必索美拉唑的联合效果。方法:以74例患者为对象,摸球法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各37例,前者莫沙必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索美拉唑,比较两组治疗结局。结果:WHO QOL-BREF评分两组治疗前相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评分相比,观察组较高(P<0.05)。对照组:腹泻、失眠、便秘各2例、3例、4例,共9例(24.32%);观察组:腹泻1例(2.70%);两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较低( =7.400,P=0.007)。结论:RE患者中用莫沙必索美拉唑联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品质,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不良反应 莫沙必利 埃索美拉唑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