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5月9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收治了1例双联体女婴,因患儿病情重,用药种类多,补液时间长,与外周多处建立静脉通道补液,随着患儿病情加重,外周静脉反复穿刺,静脉营养、人血白蛋白、血浆等各种血液制品等高渗透、刺激大的药物输入,使得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短,穿刺难度大,患儿补液不足。于6月17日行左侧大隐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同时建立通道以便及时有效的补液用药。

  • 标签: 双头联体女婴 静脉护理
  • 简介:笔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人体标本时,发现1例标本存在颈外静脉静脉行程变异。现作报道。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男性尸体标本1具(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约60岁,身长165cm,发育正常,外观无畸形。解剖显露左侧的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静脉等结构,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其径线。

  • 标签: 遗传变异 解剖学 局部 颈外静脉 头静脉
  • 简介: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目前常用的肿瘤化疗通路,虽然有效地减少了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肿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但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风险,而且对血管条件要求较高,需要频繁更换敷贴及冲管,给患者造成不便。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静脉途径 置入术 导管相关性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 肿瘤患者
  • 简介: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在我科开展的无痛人流室的工作中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手术中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麻醉药物的外渗,不易脱出血管,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穿刺技巧 手腕桡侧头静脉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收治的32例动静脉内瘘(AVF)静脉弓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8例患者行开放手术静脉转位贵要静脉,7例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PTA术修复成功率88.23%,开放手术修复成功率100%,覆膜支架置入术修复成功率100%。随访1至6个月,动静脉内瘘静脉弓狭窄修复后内瘘通畅中位生存时间:PTA术为5个月,开放手术为6个月,覆膜支架置入术为6个月。结果表明PTA和覆膜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开放手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用开放手术处理头静脉弓狭窄的病例。患者女,76岁,右上肢高位内瘘(肱动脉-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治疗,4年后出现透析中静脉压升高,静脉走行迂曲、打折伴瘤样扩张。血管造影发现静脉弓迂曲伴狭窄(70%),行"吻合口头静脉缩窄+静脉弓重建术",术后上臂静脉血管张力降低,透析中静脉压明显下降。

  • 标签: 肾透析 静脉 血管通路 头静脉弓狭窄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自体桡动脉静脉瘘(RCAVF)成熟的因素,尤其是术前血管直径和动静脉瘘成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RCAVF手术的患者资料。共有280例患者(女性105例,37.5%)纳入该项研究,年龄为(56.6±14.8)岁。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分别为(2.3±0.5)mm (范围:1.5~4.0 mm)和(2.4±0.6)mm (范围:1.5~4.3 mm)。术前常规行动脉和静脉彩超标记并测量血管直径。根据患者动静脉瘘功能性成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静脉和动脉直径、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38例(238/280, 85.0%)RCAVF达到功能性成熟。成熟组和未成熟组在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吸烟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成熟组,未成熟组的桡动脉[(2.1±0.4)mm比(2.4±0.5)mm, t=3.858,P<0.001)]和头静脉直径[(2.0±0.5)mm比(2.4±0.5)mm, t=5.019,P<0.001)]较小。女性患者(34.4%比54.7%,χ2=6.282,P=0.015)、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8.8%比21.4%, χ2=5.929,P=0.026)也是动静脉瘘未能成熟的影响因素。当桡动脉直径大于2.05 mm(92%比74%, P<0.01),静脉直径大于1.85 mm (93%比53%, P<0.01)时,动静脉瘘成熟率显著增加。结论术前血管直径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主要因素,适合动静脉造瘘的最小桡动脉和头静脉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85 mm。女性、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也是影响动静脉瘘成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血管直径 成熟
  • 简介:前面5期说的,不论实指或喻指,都有所指,都表示某种‘’。有时候.这个头字已经虚化成一个没有什么意思的音韵后缀(prosodicsuffix),就像桌子、房子的子只在音韵上起区别同音词干(homonymicstems.即桌、房)的作用。

  • 标签: 音韵 实指 后缀 虚化 同音
  • 简介:癌及肝外胆管癌由于易侵犯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导致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不高。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率仅为20%;联合侵犯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率达46%。由于肝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尤其对严重淤胆的患者,常温下阻断肝门时间更为受限。为提高胰癌及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我们创用了低温灌注门静脉延长阻断门静脉主干时间,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并进行人造血管架桥重建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侵犯门静脉 肝外胆管癌 门静脉主干 低温灌注 胰头癌 肠系膜上静脉
  • 简介:<正>很多胰癌病人在发现癌肿时已错失根治手术的机会,肿瘤多已侵犯了胰腺周围的大血管。自从1973年区域性胰癌根治切除术的提出,日本的外科医生们便致力于更积极的根治胰癌手术。我们以前曾报道过不同口径静脉间所进行的“血管插入吻合术”,并将其应用至肝门部门静脉重建术中。然而,将门静脉吻合至小口径的肠系膜上静脉是极之困难的。近

  • 标签: 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造影 新技术 胰头癌 根治手术 根治切除术
  • 简介:目的:报道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慢性肾衰患者桡动脉做纵向梭形切口,静脉管腔用肝素盐水稍加压后冲洗,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吻合后血管表面滴注罂粟碱.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术后血液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52ml/min,内瘘平均启用时间为术后12天,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头静脉 桡动脉 血液透析 显微外科手术 尿毒症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L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近吻合口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内瘘VJAS发生率及内瘘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内瘘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内瘘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内瘘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内瘘VJAS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 :目前 PICC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穿刺成功后仍有导管异位的现象发生,现将一例 PICC穿刺成功后导管异位于左静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 PICC置管的认知。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前PICC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穿刺成功后仍有导管异位的现象发生,现将一例PICC穿刺成功后导管异位于左静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的认知。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前PICC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穿刺成功后仍有导管异位的现象发生,现将一例PICC穿刺成功后导管异位于左静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的认知。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