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尿动力技术规范”(goodurodynamicpractice,GUP)是国际尿控协会(ICS)第1份关于尿动力测量、质量控制和结果判断的技术规范报告,它既适用于临床工作又适用于基础研究,由ICS尿动力标准化委员会发表。作者为:W.Schaefer、P.Abrams、廖利民、A.Mattiasson、F.Pesce、A.Spangberg、A.M.Sterling,N.R.Zinner、P.vanKerrebroeck。

  • 标签: 尿动力学技术 国际尿控协会 质量控制 临床工作 委员会 标准化
  • 简介:摘要我国尿动力发展是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缩影。随着尿动力测定工作普及和新技术的出现,需要建立和推广尿动力质控标准以及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尿动力质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取决于对典型值范围的认识、典型信号模式的识别以及对技术标准的执行,质控必须贯穿于尿动力实时测定及回顾性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尿动力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高级专业培训和普及性小型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尿动力测定质量。

  • 标签: 尿动力学 质量控制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液体测压导管(WFC)和气体测压导管(ACC)行尿动力检查的差异以及检查结果是否可以互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尿动力检查的2 14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共有膀胱测压数据2 538次。WFC组1 299次,男856次,女443次;年龄37(24,50)岁;病程1.2(0.4,5.0)年;神经源性膀胱(NB)1 130次,其中创伤性脊髓损伤(SCI)534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67次;非神经源性膀胱(N-NB)169次,其中特发性122次、前列腺增生19次。ACC组1 239次,男773次,女466次;年龄37(24,55)岁;病程1.5(0.5,6.0)年;NB 1 040次,其中创伤性SCI 122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18次;N-NB 199次,其中特发性41次、前列腺增生4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的膀胱内压(Pves)、腹压(Pabd)、逼尿肌压(Pdet),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DO),自主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Pdet.Qmax),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时的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以及初始咳嗽时Pdet的信号模式(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对创伤性SCI和特发性两个亚组的测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abd均显著高于WFC[18(10,26)cmH2O(1 cmH2O=0.098 kPa)与15(11,21)cmH2O;23(16,31)cmH2O与20(14,26)cmH2O;23(15,31)cmH2O与18(12,24)cmH2O],Pdet均明显低于WFC[0 (0,0)cmH2O与0(0,1)cmH2O;5(1,13)cmH2O与9(4,17)cmH2O;6(1,12)cmH2O与7(3,14)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咳嗽状态ACC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均显著低于WFC[22(12,36)cmH2O与23(14,38)cmH2O;20(10,33)cmH2O与21(12,36)cmH2O,P<0.05]。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8(10,27)cmH2O与16(11,21)cmH2O;30(22,39)cmH2O与26(20,36)cmH2O],MUP和MUCP均明显高于WFC[91(69,118)cmH2O与81(64,106) cmH2O;77(55,103)cmH2O与68(48,9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det.max-DO、Pdet.max和Pdet.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SCI亚组中,仅充盈前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5(10,24)cmH2O与14(10,20)cmH2O,P<0.05];尿道压测定中,仅MUP明显高于WFC[95(71,119)cmH2O与85(65,112)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亚组中,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均显著高于WFC[25(20,29)cmH2O与18(11,23)cmH2O;35(29,44)cmH2O与28(20,38)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MUP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始咳嗽时Pdet信号模式,ACC更易测得Ⅰ型,WFC更易测得Ⅱ型和Ⅲ型。结论与WFC相比,ACC在静息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更高、Pdet更低,在初始咳嗽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更低。WFC和ACC测定的各压力值和信号模式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互换使用。

  • 标签: 尿动力学 液体测压导管 气体测压导管 真实世界研究
  • 简介:(3)临床价值与意义按照“尿道弹性塌陷软管模型”,排尿期后尿道呈漏斗状完全开放,尿道内压力应等干膀胱内压力,但该模型并不能完全适于人体生理状态,因为正常生理条件下后尿道存在着内、外括约肌两个压力带,尤其是外扩约肌较为固定,为排尿期膀胱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尿动力学 逼尿肌不稳定 流率测定 尿道梗阻 收缩力
  • 作者: 刘鑫 廖利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68 刘鑫为山东大学与康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68 廖利民为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068
  • 简介:摘要近年来,对上尿路动力的研究朝着数字化、模拟化和无创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上尿路动力的生理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起搏细胞被认为是上尿路蠕动发生的基础,但具体的启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广泛应用上尿路动力技术研究灌注速率与压力的关系,Whitaker试验可作为可疑病例诊断的辅助检查。人工智能、三维重建等多学科融合可能是未来上尿路动力研究的重点手段。

  • 标签: 上尿路动力学 起搏功能 肾盂内压 上尿路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前额叶皮层(PFC)内部功能连接(FC)的异常情况,探讨OAB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020年8—12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OAB患者(OAB组)和同期健康受试者(HC组)进行研究。OAB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OAB诊断标准,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明确原因(如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外科手术史、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尿潴留(残余尿量>150 ml),妊娠或哺乳期,各系统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HC组纳入标准:无下尿路症状,记录3 d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200~400 ml),24 h排尿量1500~3000 ml,24 h排尿次数<8次,夜尿次数≤1次,无漏尿;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全身各系统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口服药物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妊娠期或月经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额静息态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rs-fNIRS)扫描同步尿动力监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强烈尿意/尿动力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进行两次rs-fNIRS扫描。计算22个通道时间序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做为脑功能连接(FC)值,得到每例受试者的22×22 FC矩阵。比较HC组膀胱空虚与强烈尿意时的FC值差异,以及HC组与OAB组FC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AB组纳入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47.6±16.0)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1.9±3.2)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11(9~21)次,次均排尿量(172.6±83.4)ml,24h尿失禁次数1(0~5.3)次,24 h尿急次数7(4~2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10(8~12)分;尿动力检查中初感尿意膀胱容量(127.7±52.4)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192.0±93.8)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32(17~95)cmH2O(1 cmH2O=0.098 kPa);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8.1±0.7)分。HC组纳入13例健康人,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9±9.2)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0.4±3.4)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6(5~7)次,次均排尿量(373.5±41.7)ml,24 h尿失禁次数0次,24 h尿急次数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0分;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膀胱容量(209.9±44.1)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2.6±76.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5(2~13)cmH2O;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7.9±0.9)分。两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利手、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B组的OABSS、3 d排尿日记参数(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24h、尿急次数/24h)和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均显著大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B组的次均排尿量、初感尿意膀胱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均显著小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至强烈尿意过程中,HC组尿动力监测显示逼尿肌压力平稳,未出现DO,OAB组6例出现DO。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HC组强烈尿意时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5个Brodmann脑区(BA)和13条边,分别为BA9[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右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4(左侧布洛卡区岛盖部)、BA45(左侧三角部)、BA46(左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2条边,分别为BA9(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6(右侧DLPFC)。膀胱空虚状态下,OAB组和HC组间PFC内部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烈尿意状态下,OAB组PFC内部的FC矩阵有显著异常(P<0.05)。与HC组相比,OAB组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4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右侧额极)、BA45(左侧三角部)、BA46(右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BA46(左侧DLPFC)。结论OAB患者的PFC内部的FC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异常,这可能引起PFC内部功能"协同失调",导致额叶功能障碍,累及感觉整合、动机驱动、情绪控制以及决策是否排尿等方面,从而导致尿控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的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大脑-膀胱控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排尿 中枢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 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性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性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性。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右侧额叶,抑制区域在右侧中央前回。NOAB患者额叶、中央回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均有增加,岛叶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明显减少,海马旁回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有所减少。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大脑控制 膀胱过度活动症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储尿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