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利用生物学年龄衡量个体的衰老进程,可以弥补实足年龄难以解释同龄个体间健康水平差异的缺陷。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基于临床或表型、分子生物学指标或复合型指标的生物学年龄测量方法。本文对一些常见的生物学年龄评价指标进行概述,并比较这些评价指标的效度。

  • 标签: 生物学年龄 评价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婴儿意外猝死(SUID)的发生年龄与妊娠、出生情况和人口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来自于疾控中心出生队列/婴儿死亡数据库(2011~2013年,11 737 930名活产儿)。SUID定义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不明原因死亡或床上意外窒息勒死等。共有9 668例SUID(发生年龄:7~365 d,胎龄>28周,0.82/1 000名活产儿)。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的死亡比例来明确哪些因素显著影响SUID的发生年龄。结果43个可能影响婴儿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a)母亲吸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b)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史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大有关,但当进行胎龄矫正后,这些因素也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结论影响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是导致SUID的明确危险因素。当进行胎龄矫正后,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未成年人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引发了各界对该问题的热烈探讨。这也反映出,在我国司法体系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13、14~、16~和≥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初潮年龄 肥胖 中老年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在1912年,Weinberg首次提出了父亲年龄的增长与子代的遗传缺陷有关。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父亲年龄与子代预后有关联。近年,伴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父亲的生育年龄也有所增加。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报道,除了父亲年龄对生育能力有影响外,父亲生育年龄对子代的影响可以分为近期影响和远期影响。对子代的近期影响包括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染色体异常、畸形、死胎等。对子代的远期影响包括儿童期恶性肿瘤、代谢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父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近日生效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把某些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更是引发了社会热论。新的12周岁的规定是在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才能追诉的程情况下施行的,与传统的年龄限制规定明显不同,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不仅是学界博弈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预防 人权主义
  • 简介:摘 要:近年来,由于年龄差异导致的多样人际交往类型的形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年龄与亲属依赖性的关系探究却时常被忽略。本文以关系社会学为视角,通过分析比较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差异,阐释亲属依赖性与年龄的关系及其成因。

  • 标签: 年龄 亲属依赖性 关系社会学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特征性改变是脂质在Bruch膜形成基底沉积物和玻璃膜疣,因而AMD病变的形成被认为与脂质代谢相关。膳食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mega-3 LC-PUFA)摄入量减少、循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升高与AMD风险增加有关。一些脂质代谢基因变异与AMD风险相关,但不是所有增加循环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基因变异均增加AMD的风险。视网膜脂质通过循环摄取、自噬降解、局部合成及分泌、外流等维持稳态,当稳态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局部脂质积累及过氧化,最终形成AMD特征性炎性病灶。但血脂颗粒在AMD中的作用以及究竟是局部还是全身HDL-C或两者均参与了AMD的发病尚不明确。且膳食中添加omega-3 LC-PUFA及现有的调脂药物治疗AMD的结果也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46-350)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膳食脂质 循环脂蛋白 视网膜脂质 遗传学
  • 简介:摘要:区域活动是孩子们自由自主与材料发生互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断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的过程。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老师在投放材料时材料是否受到幼儿喜欢,是否能满足她们的游戏探索等与幼儿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材料投放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发展需要,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关于如何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更适宜发展的初步探究。

  • 标签: 小班幼儿 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筛查可以提升结直肠癌生存率并降低人群死亡率。多个国家相继发布适合本国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但不同指南在筛查年龄等问题上尚存争议。本文针对结直肠癌适宜筛查开始年龄进行汇总,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的制定提供思路借鉴。

  • 标签: 结直肠癌 筛查 指南 年龄
  • 简介:摘要按照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年龄相关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已经成为国家"主动健康"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年龄相关性视功能衰退及眼病主要包括老视、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何发挥主动眼健康计划的作用,开展该领域的问题探索及研究,出台适宜的科学对策,从而早期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诸多团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分析年龄相关眼健康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提出视觉功能衰退及康复的理念及具体工作策略,并结合团队实践探索的经验,分析早期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 标签: 老龄化社会 年龄相关性视功能衰退 主动眼健康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正常成年人眼压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眼压的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体检的某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共330名(330眼,右眼)。以年龄每10年分为1组,共7组,其中20~29岁组31名,30~39岁组38名,40~49岁组32名,50~59岁组54名,60~69岁组43名,70~79岁组60名,80~90岁组71名。应用非接触眼压计进行眼压的测量,釆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眼压差异,分析年龄对眼压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330名受试者年龄20~90岁,眼压值为(13.57±3.42)mmHg。各年龄组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P<0.01)。将7组重新组合分为20~59岁(155眼)和60~90岁(175眼)两组,其眼压值分别为(14.53±3.18)mmHg和(12.72±3.41)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1)。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加,眼压减少0.04 mmHg/年(95%CI -0.06~-0.02)。结论在20~90岁正常人中,眼压在60岁之后出现下降。因此,对于眼压正常范围的认定需要根据年龄调整,以促进青光眼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 标签: 成年人 眼压 年龄因素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听力损失是影响全球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残因素。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年龄相关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障碍、各认知域表现受损以及痴呆发生率增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假说、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等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年龄相关tau蛋白病”(PART)是见于高龄老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确诊有赖于病理证实脑内有神经原纤维缠结而缺乏或仅有少量淀粉样斑。文中对PART的历史沿革、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病理学 诊断 原发性年龄相关tau蛋白病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为有效保护职业女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深圳市9个区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年龄≥60岁的深圳户籍常住女性居民(3 518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婚姻状况、绝经年龄、吸烟、饮酒、轮班经历及轮班年限等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结果有轮班经历组359人(10.2%),绝经年龄为(49.71±3.63)岁,行经年限为(34.27±3.92)年;无轮班经历组3 159人(89.8%),绝经年龄为(50.20±3.60)岁,行经年限为(34.86±4.13)年。两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被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绝经年龄、行经年限与轮班均呈负向关联(β=-0.493、-0.575,P<0.05)。结论轮班与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相关,应注重工作强度、昼夜节律对女性职工职业健康状况的影响。

  • 标签: 妇女 轮班 行经年限 绝经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与胃癌发病年龄及早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112个与胃癌发生风险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PRS,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将发病年龄<50岁的病例定义为早发胃癌病例,以低遗传风险(PRS≤20%)为参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早发诊断年龄为时间变量分析中遗传风险(PRS:20%~80%)和高遗传风险(PRS>80%)与胃癌早发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 629例胃癌病例,其中,男性6 284例(72.82%),女性2 345例(27.18%),发病年龄为(60.61±10.80)岁。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05,P<0.001),PRS越高胃癌发病年龄越小,低、中、高遗传风险组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1.68±10.33)岁、(60.53±10.79)岁、(59.80±11.20)岁。PRS与胃癌早发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中遗传风险:HR=1.19,95%CI:1.03~1.39,P=0.022;高遗传风险:HR=1.44,95%CI:1.20~1.71,P<0.001)。结论高PRS不仅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同时也是胃癌早发的危险因素,PRS可作为遗传检测指标评估胃癌发病和早发风险。

  • 标签: 肿瘤,胃 早发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多基因风险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