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RVOT)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RVOT及其延伸(肺动脉窦、主动脉肺干)进行消融的1 510例VA患者,年龄(48.10±16.31)岁,年龄范围6~85岁。根据纳入时间及消融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81例,男342例)和倒U法组(529例,男179例),比较2组腔内电图特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倒U法组与常规组分别有经RVOT及其延伸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0%(456/529)对87.56%(859/981),χ2=0.539,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倒U法组采用三维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R0 Swartz鞘支撑、有效靶点单极标测呈QS型伴降支挫折、双极标测呈初始高幅尖峰电位或初始多峰碎裂电位,可记录到远场A波的比例更高,且腔内双极电图有效靶点的V波至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间(V-QRS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更长(均P<0.001),而放电时间更短(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排除了有效靶点V-QRS时间存在的差异(P>0.05),其他因素2组间差异依然存在(均P<0.001)。③倒U法组消融时剧烈胸痛发病率[22.31%(118/529)对8.56%(84/981),P<0.001]及心率明显下降的发生率[21.17%(112/529)对12.13%(119/981),P<0.001]明显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放电时有爆裂音出现率明显高于倒U法组[7.75%(76/981)对2.08%(11/529),P<0.001];倒U法组未见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结论倒U法消融RVOT-VA安全有效。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肺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
  • 作者: 詹梦娜 赵博文 彭晓慧 陈冉 潘美 王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超声科 318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技术指导中心 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定量分析(fetal HQ)技术在左室流出梗阻(LVOTO)胎儿心功能及形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7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LVOTO的胎儿(LVOTO组)25例。应用fetal HQ软件测量胎儿四腔心切面舒张末期基底-心尖长度、横向长度和整体球形指数(GSI),通过斑点追踪技术分析计算左右室舒张末期面积、长径、24节段舒张末期横向长度(ED)及其Z-评分、24节段球形指数(SI),同时获取左、右室24节段短轴缩短率(FS)的Z-评分。结果LVOTO胎儿左室24节段SI与右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右室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室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24节段ED的Z-评分与右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节段RVED与LVED比值用箱型图进行分析,显示右室横向宽度较左室横向宽度明显增加,比值最高1.49(1.26,1.86),最低1.40(1.26,1.86),均明显大于正常值1.19。左室1~19节段FS的Z-评分与右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24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etal HQ能够用于LVOTO胎儿心脏形状、大小和功能的定量分析,为胎儿心脏功能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心脏定量分析技术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球形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中,右心室流出(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前间隔和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以及RVOT中后间隔和左侧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的室性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1例胸前导联呈V3移行且于RVOT前间隔及中后间隔、LCC和RCC部位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比较RVOT前间隔组与LCC组,以及RVOT中后间隔组与RCC组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包括Ⅰ、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aVL、aVR导联Q波振幅、aVL导联与aVR导联Q波振幅的比值,V1~V3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2S/V3R指数,移行区指数和V2移行指数。结果起源于RVOT前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6例,LCC的11例。RVOT前间隔组I导联R波振幅高于LCC组[(0.22±0.25) mV与-(0.17±0.33) mV,P=0.003];Ⅱ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9±0.35) mV与(1.76±0.27) mV,P=0.035];aVF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3±0.35) mV与(1.78±0.39) mV,P=0.050]; V2S/V3R指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0.66与0.76±0.38,P<0.001);V2移行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43与1.05±0.35,P=0.005)。起源于RVOT中后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2例,RCC的12例。RVOT中后间隔组的Ⅰ导联R波振幅低于RCC组[(0.25±0.31) mV与(0.57±0.12) mV,P<0.001];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89±0.14与0.72±0.18,P=0.002);aVL导联Q波振幅高于RCC组[(0.72±0.24) mV与(0.51±0.16) mV,P=0.002],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76±0.23与0.50±0.21,P=0.002]。结论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室性期前收缩中,RVOT前间隔与L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Ⅱ、aVF导联R波及V2S/V3R指数、V2移行指数所有不同;RVOT后间隔及R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导联R波、Ⅲ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及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不同,结合其不同特点可协助鉴别左右心室起源部位。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导管消融 流出道 V3移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年频发右室流出室性早搏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就诊的有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正常、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右室流出室性早搏(≥1 000次/24 h)的50例青年患者作为室性早搏组,50名青年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静态和24 h心电图作为频发右室流出室性早搏的诊断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模式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与多普勒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室性早搏组E峰减速时间较长[(203.2±22.9)ms比(192.4±16.1)ms,t=-2.730,P=0.008],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a)较低[(10.3±2.8)cm/s比(11.9±2.9)cm/s,t=0.748,P=0.010],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Ea的比值(E/Ea)较高(6.6±0.8比6.0±0.4,t=-0.77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室性早搏组Ea与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a)的比值(Ea/Aa)较低(1.02±0.33比1.11±0.30,t=1.466,P=0.1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a)未见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24 h室性早搏总搏数与Ea(R=-0.686)和Ea/Aa(R=-0.654)呈负相关,与Aa呈正相关(R=0.431)。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频发右室流出室性早搏[Exp(B)=2.070,P=0.002]是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之一,即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发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危险是健康受试者的2.07倍。结论频发(≥1 000次/24 h)的右室流出室性早搏可导致青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 标签: 青年人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室功能,左 超声检查,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三维超声灰阶反转和计算机流体动力进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左室流出(LVOT)的流程构建,探索二尖瓣前移(SAM)对LVOT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HOCM患者40例,将其分为SAM组(24例)和非SAM组(16例),采集患者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数据。基于三维超声心动图数据后处理构建LVOT形态模型,基于时间-容积曲线获得左室流量数据并构建LVOT流场模型。在模型中测量LVOT峰值流速并评估与超声测量值的一致性;测量LVOT面积、平均流速、流量率和不同水平的涡流面积,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脏流体模型LVOT流速与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良好(r=0.943,P<0.01),Bland-Altman一致性区间为-75.0~111.3,92.5%的点分布在一致性界限之内。与非SAM组相比,SAM组LVOT峰值流速增高,LVOT面积减小,流量率减低,涡流面积增加(均P<0.01)。SAM组中16例患者模型中由SAM与室间隔接触将LVOT分割为双孔结构,1例患者SAM与室间隔接触构成单孔LVOT结构,7例患者SAM未与室间隔接触构成单孔流出结构。与非SAM组相比,SAM组中双孔流出亚组中LVOT峰值流速更高,LVOT面积更小且高水平涡流面积更大(均P<0.05)。结论基于三维超声灰阶反转技术可以构建准确的SAM患者LVOT的流体模型。在SAM患者中由于二尖瓣和室间隔的接触导致LVOT双孔结构的形成和涡流水平的增加。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室流出道 二尖瓣前移 计算机流体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胃食管连接部流出梗阻(EGJOO)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功能性EGJOO的认知。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动力中心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检查,符合食管动力障碍芝加哥分类标准(第3版)中EGJOO的诊断标准,同时通过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91例功能性EGJOO患者资料。分析功能性EGJOO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和临床转归,不同临床表现患者的HREM参数,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和HREM参数。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或Tamhanes T2检验、Mann-Whitney U或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功能性EGJOO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34/91,37.4%);有吞咽困难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期间的食团内部压力(IBPLESR)值均高于无吞咽困难者[30.95 mmHg (26.27 mmHg, 39.3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35 mmHg (24.60 mmHg, 34.87 mmHg)、(8.25±4.64) mmHg比(5.69±4.6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76,t=2.539;P=0.038、0.013)。30例(33.0%)患者无特殊治疗,52例(57.1%)患者采用药物治疗,9例(10.0%)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行POEM患者治疗前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最大食团内部压力值均高于无特殊治疗和采用药物治疗者[8/9比43.3%(13/30)和25.0%(13/52)、21.80 mmHg (15.45 mmHg, 28.95 mmHg)比12.20 mmHg (10.00 mmHg, 18.10 mmHg)和13.70 mmHg (11.07 mmHg, 17.82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Z=2.814、2.390;P=0.023、P<0.01,P=0.005、0.017);行POEM、无特殊治疗和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治疗前食管排空延迟或扩张的发生率分别为6/9、5/14和3/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其中行POEM的患者治疗前食管排空延迟或扩张的发生率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6)。24.2%(22/91)的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随访过程中2例(2.2%)患者演变为Ⅱ型贲门失弛缓症。结论功能性EGJOO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LESP、IBPLESR明显升高者更易发生吞咽困难。对于存在明显胃食管连接部梗阻征象者更倾向选择POEM治疗,部分功能性EGJOO患者可自行缓解,少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贲门失弛缓症。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流出道梗阻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临床特征 食管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在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4例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行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者和对应21例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1例供者中,男10例,女11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35~57岁;中位体质量为64 kg,体质量范围为56~72 kg。21例受者中,男16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1~68岁;中位体质量为63 kg,体质量范围为47~77 kg。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移植肝功能、肝癌复发、人工血管并发症、人工血管通畅性、生存等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通畅率和生存率并绘制通畅率曲线和生存曲线。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1例供者手术时间为(367±72)min,供肝质量为(557±68)g,供肝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89%±0.16%,住院时间为(10±2)d。21例供者术后未出现需再次手术或有创处理并发症,1例轻度胆瘘,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1周拔除。21例受者均顺利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供肝静脉流出重建时间为(24±4)min,供肝植入时间为(326±66)min,无肝期为(42±6)min。重建肝中静脉V5 18支,直径为(6.1±1.3)mm,V8 15支,直径为(7.2±1.2)mm,肝右后下静脉10支,直径为(6.3±1.3)mm。受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为(1.5±0.9)d,总住院时间为(22.6±6.7)d。21例受者中,1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1周发生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1 000 IU/L,胆红素轻度升高),同时伴腹腔积液增加;行增强CT检查结果示供肝右前叶淤血,肝中静脉V5或V8分支血栓形成,经保肝、抗凝、输注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腹腔积液减少。2例术后1个月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反复出现胸腔积液,行腔静脉造影检查,考虑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中1例腔静脉旁侧支循环形成,予以球囊扩张并置入腔静脉支架),术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胆瘘(腹腔引流液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均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1例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2)随访情况:21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21例受者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移植肝无功能,其中2例肝癌复发。术后2年6例受者死亡(肝癌复发3例、急性大出血2例、肝衰竭1例),无因人工血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死亡。21例受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肝静脉流出通畅率分别为88.4%、88.4%、82.4%、68.0%、42.1%。21例受者术后6个月、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4.4%、71.4%。结论环状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重建肝静脉流出应用于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安全、可行。

  • 标签: 肝移植 人工血管 环状聚四氟乙烯 肝后下腔静脉 右半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心室或右心室受累的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IMD)患者的随访28 d的全因死亡风险,并分析影响全因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5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性252例(62.2%),平均(60.1±20.8)岁;根据是否合并SIMD和左右心室受累情况分为对照组(267例)、右室累及组(22例)、左室累及组(76例)和双室累及组(40例),随访28 d,主要观察指标为全因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的预后情况。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MD组的心率更快,平均动脉压值和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更低,血清降钙素原、乳酸、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SOFA评分等明显升高(均为P<0.05)。平均随访(27.3±2.3)d,失访37例(9.1%)。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受累组(HR=1.424)和双室受累组(HR=1.577)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右室受累组(HR=1.822)、左室受累组(HR=1.951)和双室受累组(HR=2.561)的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率均显著升高;左室受累组(HR=1.686)和双室受累组(HR=2.148)的肾替代治疗率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经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年龄(HR=2.326)、N末端B型利钠肽原(HR=3.072)、SOFA评分(HR=3.971)和左室受累(HR=3.685)均是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左心室受累的SIMD患者的短期病死率高,年龄、N末端B型利钠肽原、SOFA评分和左室受累均是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心功能障碍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青光眼病理性高眼压的常见原因是房水流出受阻,因此房水流出通道的形态观察和功能研究是青光眼防治的重点。研究房水流出通道的形态及功能对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选择手术方式和开发靶向药物均有重要意义。房水流出成像方式中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超声生物显微镜活体显像,可对房水流出通道进行结构性评估;而静态和实时房水血管造影为功能性评估。目前尚缺乏房水结构流出特征与功能流量值之间的精确关系研究。使用房水血管造影术可研究与评价青光眼的药物疗效。房水血管造影术有助于引导小梁网靶向的微创青光眼手术以获得更好的降眼压效果。但房水血管造影术有创,目前只能在手术室使用。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评估房水流出通道的方法,以期在临床上通过结构和功能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了解房水流出通道和眼前段结构,提高青光眼诊治水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397-403)

  • 标签: 青光眼 房水流出 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血管造影 超声生物显微镜 房水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为满足《GB8999-2021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通用要求》国标要求、某核电最终安全分析报告规定:液态流出物取样需含有代表性。目前某核电流出物管理程序规定:常规岛废液须循环搅拌3小时后取样,核岛废液须循环搅拌6小时后取样。且同期不允许多个核岛废液同时排放,排放窗口难安排。为此需科学减少搅拌时间。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理论计算约需要1.4小时可搅拌均匀。本论文设计试验方案对废液排放系统灌搅拌均匀所需时间进行论证:通过向废液罐中添加一定量的碳酸铯溶液进行搅混,监测137Cs含量变化趋势;对于未投运的废液罐,添加一定量的碳酸钠并搅混监测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分析其充分混匀的时间,并据此论证废液罐搅混的所需时长,降低流出物废液排放压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左心室室壁瘤(LVA)合并左心室血栓(LVT)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STEMI早期发生LV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VT分为LVT组和无LVT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方案,并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LVT组和无LVT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显示各个指标效应大小。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LVT组患者52例(36.1%),年龄(56.4±11.2)岁,男性46例(88.5%);无LVT组92例(63.9%),年龄(61.7±11.5)岁,男性73例(79.3%)。与无LVT组相比,LVT组患者较年轻,贫血、大量饮酒史、慢性肾脏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前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0级、术后血流TIMI≤2级比例均较高,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比例均较低(P均<0.05)。两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森林图显示大量饮酒史(OR=6.982,95%CI 1.501~32.469,P=0.013)、贫血(OR=3.373,95%CI 1.075~10.585,P=0.037)、LVEF≤40%(OR=3.016,95%CI 1.027~8.859,P=0.045)、术前血流TIMI 0级(OR=3.311,95%CI 1.214~9.029,P=0.019)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OR=0.159,95%CI 0.058~0.441,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OR=0.189,95%CI 0.053~0.673,P=0.010)、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OR=0.252,95%CI 0.093~0.682,P=0.007)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降低相关。结论大量饮酒史、贫血、LVEF≤40%、术前血流TIMI 0级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左心室室壁瘤 左心室血栓
  • 简介:摘要:在实际小学的语文教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授成效以及教授质量提升不上去,继而也就严重影响到了同学们的全面成长。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授的意义、出现的弊端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效率 具体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总结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拟行单心室姑息而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14例原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矫治,依据左、右心室发育及解剖特性分为2组:左右心室对称组(9例),均表现心内畸形复杂,但左、右心室发育对称,包括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4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右心室双出口伴主动脉弓离断1例、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伴房室连接不一致1例和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5例),均为功能性单心室,包括心脾综合征3例、心室不平衡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心脏功能及再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右心室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56.4±38.9)个月,术后死亡1例,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3例和肺部感染2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20.4±15.8)个月,不对称侧的心室舒张期末容积(33.6±2.1)ml/m2,术后无死亡,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1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两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和ICU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4个月~3年,无院外死亡病例,左右心室对称组1例因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口梗阻而再手术,左右心室不对称组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心内膜永久性起搏器,全组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Ⅰ-Ⅱ级。结论不论左右心室发育良好或不对称的复杂先心病在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术前,通过术前的综合评估均有助于发现适宜病例,根据其解剖特性采取相应的双心室转换外科策略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中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双心室转换 单心室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迟发右心室导线穿孔的安全必要性。方法查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导线拔除数据库,收集所有因迟发导线穿孔行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植入装置类型、植入装置时间、穿孔发现时间、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转归等,并回顾这些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中录像、照片资料,总结术中发现。结果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 124例患者于我中心行导线拔除治疗,其中导线穿孔患者29例,8例迟发导线穿孔患者应用杂交技术治疗。8例患者中男5例,年龄(61.8±8.6)岁,除颤导线2例,起搏导线6例。杂交技术为外科开胸(1例常规正中开胸,1例胸骨下段切口,6例左前外侧小切口)加经静脉拔除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未穿出心包的导线光滑,无纤维组织粘连,穿出心包的导线头端多与组织有一定程度粘连。术后住院时间为(9.88±3.18)d。术后随访(42.6±19.3)个月,未再有穿孔或导线功能异常复发。结论杂交技术是治疗迟发心脏导线穿孔的有效方法,尤适用于导线穿出心包外的患者。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导线穿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缬沙坦进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左心功能、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间缬沙坦应用剂量不同,平均分组,各40例,对照组为常规剂量的缬沙坦,研究组为大剂量缬沙坦,观察两组左心室结构参数和左心功能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结构和左心功能各项参数皆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缬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左心室结构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政务媒体开始转变表达方式,用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受众对话。但是,政务媒体在试图与年轻人对话的传播实践中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冲突、两种圈层的冲突和两种传播逻辑的冲突。想要解决这样的冲突,实现政务媒体传播实践中的传播效果最大化,需要认识到传播的主体是人,传播应该面向人的情感,以及官方媒体的权威性不能随意被消解。

  • 标签: 政务媒体 虚拟偶像 青年亚文化 圈层化 政治传播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讨论心脏超声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时间周期,择取其期间院内就诊48例合并心衰症状或体征患者为研究组,另择取此期间48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两组心室收缩同步性相关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研究组不同类型原发疾病患者左室中相角、RVPSW,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脏超声应用于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临床价值突出,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标签: 心脏超声 心室收缩同步性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心电图改变特点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内我院中确诊存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62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试验,医务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以后,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按要求分析患者的个体状况,在确认患者的基本资料后,由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本次研究中的62名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29名,下壁、正后壁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26名,前间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1名,而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共计6名。结论:当患者出现右心室心肌梗死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出现极大的变化,而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的病情分析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了解患者的心肌梗死状况,为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右心室 心肌梗死 心电图 改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