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在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3月 ~2019年 1 月诊治的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8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4例,观察组利用关节镜开展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为 93.1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低,为 70.45%,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交叉韧带损伤可促进韧带修复,缩短康复时间,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半膜肌重建交叉韧带,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半膜肌重建ACL。手术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16—51岁,平均34岁。所有患者均采取自体半腱肌、半膜肌。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4月。结果术前抽屈试验21例为(+);Lachman试验术前21例阳性,术后全部为阴性,痛4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按照美国膝关节协会(theAmericankneesociety,AKS)优18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达91.3%。结论术中准确定位,胫骨止点采取挤压螺钉及锚钉双重固定是重建的关键,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予以康复指导,是ACL重建的好方法。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自体半腱肌 半膜肌
  • 简介: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运动损伤。有关ACL损伤的发病率近20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目前治疗主要应用关节镜技术,在镜下对损伤的ACL进行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对急性ACL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治疗 诊断 ACL损伤 关节镜技术 运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急性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分为参照组38例与研究组38例,参照组实施石膏固定法治疗,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急性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肢体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关节镜手术 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观察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急性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常规组采用石膏固定法治疗,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疼痛度评分为(18.40±1.70)、功能评分为(14.75±2.10)、活动评分为(12.60±1.50)、肌力评分为(8.56±1.20)、稳定性评分为(8.69±1.22)、屈曲畸形评分为(8.89±1.16),膝关节功能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06%,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29%,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应用关节镜下手术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近期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交叉韧带具有制导膝关节生理运动和限制异常活动,维持稳定向及旋转运动的功能,是膝关节内运动的核心结构。但在运动中常易受到损伤,且遗留后遗症几率较高,因此,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成了损伤后期治疗的关键之一。运动康复凭借其科学、无创、简单易行,循序渐进的特点,成为了进行后期康复治疗的不二选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运动康复 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RI诊断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交叉韧带损伤共计58例作研究对象,按检查先后顺序分两组。29例纳入对照组,给予X线;余29例纳入实验组,给予MRI。比较两组。结果两组中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相对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交叉韧带损伤采用MRI诊断,临床价值大,诊断结果更准确、可靠,应予以推广。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计90例,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纳入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切开重建术,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比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提示P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前交叉韧带损伤
  • 简介:目的总结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内翻骨关节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4例内翻骨关节炎合并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处理关节内病变。取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经编织处理后以ACL瞄准器于胫骨结节旁内侧皮质f位于截骨线下方,距截骨线不小于1cm)钻骨道,常规方法重建ACL,股骨端以钮扣钛板固定,胫骨端以可吸收钉固定。同时于胫骨结节上缘截骨,指向近端胫腓关节上部,矢状面平行于关节面的后倾,外侧骨皮质不完全截断,行胫骨高位截骨,填充同种异体骨后以胫骨近端锁定解剖型钛板固定,矫正内翻。结果术后经6~28个月的随访,患者截骨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满意,无关节不稳症状。HSS评分:术前(50.25±4.82)分,术后(80.12±3.41)分;Lysholm评分:术前(47.07±5.25)分,术后(78.08±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有效治疗内翻骨关节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韧带 关节 膝内翻 关节镜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临床应用核磁共振分别对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间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抽取82例交叉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伤情均分2组,其中采取交叉韧带急性损伤的41例记作参照组,慢性损伤的41例记作研究组,所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诊断,对比观察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在方向异常、假瘤形成对比上无差异(P>0.05);研究组在不连续上更低、信号消失更高,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对比两组积聚高信号无差异(P>0.05);冗长高信号研究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对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能够较好的对两种损伤情况进行区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前交叉韧带急性损 慢性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交叉韧带急性和慢性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0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以关节镜为金标准,进行核磁共振对交叉韧带急性及慢性损伤的检出效果及鉴别价值。结果 核磁共振检出交叉韧带急性损伤41例,检出率97.6%;检出慢性损伤38例,检出率97.4%。结论 核磁共振对交叉韧带损伤的检出率高,且能够有效鉴别急性损伤及慢性损伤,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急慢性损伤 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手术对于急性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治疗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就诊的病例资料,均来自某航司2016年5月~2022年5月内空勤人员,其病型为ACL急性损伤,共计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分组,A组34例予以关节镜下手术治疗,B组34例予以石膏固定治疗,对比疗效指标。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出B组,A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A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出B组(P<0.05)。结论:为ACL急性损伤患者实行关节镜下手术能够增强疗效,恢复其膝关节功能,并能优化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镜下手术 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就TNF-α对损伤的内侧副韧带交叉韧带中BMP-1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研室在2011年09~11月时间内所收集到的4例滑膜组织和交叉韧带标本,其中女2例,男2例,截肢膝关节相应组织是在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和剪刀来取得。先细胞培养,其次,pET32a(+)-Tat-PTD-VP3重组质粒构建示,分别测定半定量PCR、实时定量PCR。结果本组资料研究表明,TNF-α作用时间分别为24h、12h、6h、2h,作用浓度为5ng/ml。对于那些已经损伤的MCL细胞中,BMP-1的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不断增加也会出现逐步的下降趋势,用实时定量PCR来进行显示,BMP-1表达为117%、70%、62%、41%。而对于那些已经损伤的ACL细胞中,BMP-1的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不断增加会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用实时定量PCR来进行显示,BMP-1表达从最初的69%,下降到最后的27%。结论TNF-α能够有效地下调ACL作用,以及交叉韧带(ACL)和内侧副韧带(MCL)中BMP-1基因表达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本实验为有效促进ACL自我修复,早期抑制TNF-α浓度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 标签: TNF-&alpha 内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 BMP-1 基因表达Effects of BMP-1 gene expression of TNF- on injury of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简介:摘要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膝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ACL损伤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对于ACL损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与康复计划,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为了及时反映ACL损伤的诊疗新理念,规范其诊治并提高疗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骨科与运动医学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制订了《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针对ACL损伤的诊疗与康复提出12条推荐建议,为提高ACL损伤的临床诊疗效果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 运动损伤 实践指南
  • 简介: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ACL损伤患者往往还有其它伴随损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半月板损伤。如对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前评估及准备不足,认识及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ACL重建的效果及患者的功能恢复。了解ACL与半月板的损伤相关性,一方面可指导选择较好的手术时机,减少半月板损伤等伴随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术前良好评估合并损伤的情况及制订手术方案非常重要。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合并损伤的重视,现就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半月板 胫骨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机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进行有效分组,将其中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结束时评估并比较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记录并比较各时点的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访的关节活动度增大,Lysholm评分、IKDC评分值升高,且各时点观察组同指标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18.00%,9/50),P<0.05。结论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损伤后3周内尽早开展关节镜交叉韧带重建术,有利于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安全性高。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时机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关节功能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