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检验展开分析讨论。方法对我区1-7岁的儿童采取静脉抽血的方法来进行抽样调查,并以ELISA对儿童血液中的HBsAg进行检测;对HBsAg检测呈阴性的被研究者分别在0月、1月以及6月后进行基因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结果通过对我区的新生儿进行免费的乙肝疫苗接种,在我区的所有儿童中HBsAg携带有了较为明显的下将,新生儿的及时接种以及首次接种分别达到了89.7%、100%,在本研究中,有9名儿童为HBsAg携带,他们的母亲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母亲为大三阳的概率达到了66.7%,乙肝母婴断阻高达91.5%.通过对本研究的儿童进行全程免疫后,本地区儿童的HBsAg转阳达到了79.56%。结论通过对我区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计划接种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既对新生儿起到了有效地保护,又阻止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了儿童的乙肝免疫能力,降低了7岁以下的儿童中HBsAg携带者的概率。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携带情况 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影响。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年6月1日到2009年5月30日的体检人群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和乙肝病毒携带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乙肝相关知识教育干预前后2006年和2009年的体检者作乙肝相关知识及其来源和乙肝携带者行为方式等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形式逐步多样化,覆盖面逐年加大;乙肝病毒携带从2002年的3.96%到2009年的2.15%整体呈下降趋势,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男性体检人群以及外地进入威海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体检人员等接受健康教育机会少,乙肝病毒携带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看出,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乙肝病毒携带有正向影响;问卷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干预后2009年体检人员答题正确62.85%高于2006年的54.05%,P<0.01;健康教育干预后2009年问卷调查人员健康素养明显提高;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乙肝相关知识答题合格较低,应该重点干预;查体培训指导和网上学习成为获取常识性乙肝知识的主要来源;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教育干预成为提高人群乙肝相关知识和素养的主要作用因素。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病毒携带控制有积极促进作用,是提高人群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应作为教育干预重点人群重点教育定期检测。

  • 标签: 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干预
  • 简介: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携带及可转移耐药的发生。方法用Ⅰ类整合酶基因通用引物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实验。结果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为70.8%;质粒的转移接合为51.4%。Ⅰ类整合子的接合成功菌株仅占接合子的3.1%。结论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的存在非常普遍,耐药性的质粒传播也时有发生,整合子的质粒传播概率相对较低。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整合子 接合子
  • 简介:摘要目前各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美国、欧洲、亚太、中国)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IHC)的治疗推荐意见并不完全一致。随着对乙型肝炎自然史的深入研究及抗病毒治疗方案不断探索,慢性HBV感染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各国针对是否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症进行深入的探索,本文就IHC的定义、是否应该抗病毒治疗、如何更精准判断IHC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抗病毒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出院携带PICC肿瘤患者护理工作中运用延续性护理的价值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院内的94例出院携带PICC肿瘤患者,运用随机分配方式设置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运用常规护理模式开展对照组护理的工作,在对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运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PICC维护、不良反应发生,对比两组患者加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出院携带PICC肿瘤患者 延续性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城区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筛查和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保健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方法:对二零一九年5月—10月之间,来我院进行住院观察和分娩的283名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进行了筛查,并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于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的接种工作,同时于接种结束以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283名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表达的孕妇为36名,在针对这些孕妇分娩的38名新生儿(其中有二对双胞胎)于分娩之后的二十四小时内,都完成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及时接种比例做到了百分之百,其中,有三十六名新生儿于二十四小时内就同时完成了首剂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联合接种,及时接种达到了94.74%;对另外247名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检测结果为呈阴性的孕妇所分娩的249名新生儿(其中有二对双胞胎),在其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内接种的新生儿有243名,其中按时接种比例为97.59%,但其中有六名新生儿未能按时完成接种,因为这些新生儿都有早产、新生儿窒息和分娩时身体重量过轻等客观原因。结论:通过筛查发现,城区孕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筛查以及对婴幼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保护的工作体系相对健全,且婴幼儿首剂乙肝疫苗的按时接种也较高。

  • 标签: 城区孕妇 乙型肝炎 便面抗原携带率 筛查 新生儿 首剂乙肝疫苗 及时接种 保健工作
  • 简介:为了解小学生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情况,于1995年11月对本镇小学生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镇共有小学13处,学生3919名,每人采指端末梢血0.3~0.5ml,分离血清备查。1.2方法:用反相间接凝集反应,检查学生血清中的HBsAg。冻干HBsAg诊断血球及稀释液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小学生 携带情况 崂山区 阳性率 HBsAg
  • 简介:目的了解阳春市0—14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现状,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阳春市0—14岁儿童,采集每名调查对象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sAg检测。结果共检测2966名儿童,检出HBsAg阳性77例,阳性为2.60%;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免疫史儿童的HBsAg阳性(1.33%)低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6.60%)(P〈0.01);城镇儿童HBsAg阳性(1.57%)低于农村儿童(3.14%)(P〈0.05)。结论阳春市0~14岁儿童HBsAg携带较低。今后应加强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的乙肝疫苗补种工作。

  • 标签: 肝炎抗原 乙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阳性率
  • 作者: 刘劲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荣县人民医院刘劲松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该背景下致使我国肝炎患者人数逐年攀升,乙肝也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经临床研究证明:孕妇乙肝携带率已高达10%,由此可见在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怀孕期间必须对肝炎进行足够重视。经调查证明营养不足、妊娠反应、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均已成为肝炎复发的诱发因素,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用药不当现象,则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疾病。乙肝是现阶段导致孕妇肝功能异常的最主要病理性原因;据最新报道称约有98%的乙肝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云南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9级入学新生血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2020名大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者79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47名;汉族学生55名,少数民族学生24名;云南省内学生41名,云南省外学生38名;城市户口学生28名,农村户口51名。总体HBsAg携带为3.91%,男生携带为4.42%,女生为3.63%(χ2=0.778,P=0.403);汉族学生携带为3.83%,少数民族为4.12%(χ2=0.092,P=0.8);云南省内学生携带为3.08%,省外为5.52%(χ2=7.162,P=0.011);城市户口学生携带为3.29%,农村学生为4.36%(χ2=1.507,P=0.246)。结论该校该年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外学生携带高于省内学生,男生与女生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城市与农村户口学生之间携带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皖西地区婚育青年的HBsAg携带,分析受调查群体13年前后HBsAg携带的变化。方法对婚育青年以健康体检的形式进行HBsAg普查;HBsAg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1)2000—2013年的HBsAg阳性随着年龄逐年下降;(2)男性、女性HBsAg阳性分另为8.30%、5.0%,男女总体HBsAg阳性6.65%。男、女两者有显著差异(X2=11.75,P<0.01)。结论分析可得出各年龄段HBsAg阳性有差异,年龄越大阳性越高的趋势,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

  • 标签: HbsAg阳性率 婚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UniCelDxI8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β-HCG携带污染有关内容方法制定两种携带污染检测方案,使用UniCelDxI8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β-HCG检测,记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UniCelDxI8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β-HCG第一种携带污染验证方案携带污染为0.124mIU/mL,第二种·验证方案携带污染为0.20%,两个方案验证均通过。结论UniCelDxI8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β-HCG携带污染符合仪器性能要求,对日常标本检测结果不受影响,结果可信。

  • 标签: UniCel DxI 800 &beta -HCG 携带污染率 性能验证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出入境人员中HBsAg携带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为确定重点监测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个独立研究的差RD值为效应指标,对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采用漏斗图法检验发表偏倚。结果共收集2003.1~2006.7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9篇,经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RD值为-0.02(95%CI-0.03~-0.01,Z=3.31,P〈0.01)。结论出入境人员中年龄〉30岁组HBsAg携带高于≤30岁年龄组,这一人群应作为今后的检测重点。

  • 标签: HBSAG 年龄 META分析 出入境人员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两千多名新生体检时肝功能的检查情况,发现HBsAg阳性在我国不同地区人口中,占有不同并提出一些措施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在高校中的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 阳性率 HBSAG阳性 体检 肝功能 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以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同时予以2HRZE/4HR方案抗结核及常规护肝治疗,比较2组病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低(25.0%),出现时间晚(48.3±49.4)d,程度轻,恢复快(10.8±8.7)d。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损害。

  • 标签: 恩替卡韦 肺结核 乙肝携带者
  • 简介:目的分析乙肝阳性在不同年龄段中存在的差异。为如何预防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共检测0~80岁以上共14570人。小于20岁的人群的阳性在逐年减低,20岁至50岁这个年龄段人群中乙肝阳性较多,5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阳性越低。结论全民认清乙肝传播途径,从而高效率预防乙肝病毒传播。

  • 标签: 乙肝 HbsAg 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