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区域差异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出现普遍现象。中国地域辽阔,市场化程度迥异,发展起点各不相同,区域差异更是明显。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分为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层次,也就是通常所称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从统计指标看,九十年代以来,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中西部高3—5百分点,有时会更大,东部二三产业比例比中西部高,农业比例则比中西部低。尽管东部人口密度大,中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东部半,西部约为中部2/3。

  • 标签: 区域差异 区域经济 劳动力流动 中西部地区 经济增长点 农民外出就业
  • 简介:劳动市场具有很强流动性。方面,工人总是在寻求更高薪水工作,另方面,企业总是要寻求最廉价劳动。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近20年来国际劳动流动更加频繁,根据联合国《国际移民存量报告》,欧洲外来人口比例由1990年6.9%增长至2010年9.5%;同期,加拿大外来人口比例由16.2%增长至21.3%,而美国外来人口比例由9.1%增长至13.5%.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语言 世界经济形势 人口比例 国际移民 劳动力市场
  • 简介:劳动资源是重要生产要素之,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劳动市场信息,组建先进劳动市场网络系统,分析劳动结构,对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制定就业政策,提高政府决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劳动力 市场 网络 信息
  • 简介:通过对刘易斯劳动流动模型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流动规律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流动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流动模型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刺余劳动转移存在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路径等。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 和谐发展
  • 简介:劳动流动相关理论和劳动流动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经验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劳动流动带来城乡人口分组变化和统计制度不完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讨论相应政策调整措施。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城乡收入差距 统计制度 人口分组
  • 简介: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冗贝多,行政机构庞大重叠,人浮于事。在科技人员严重匮乏情况下,仍有相当多劳动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劳动配置不当弊病不能通过合理流动得到医治,它与现代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着直接矛盾,致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不能得到最佳组合,生产中物要素不能得到最佳利用,劳动直接浪费惊人。因此,如何通过劳动运动科学管理,使之与生产资料优化结合,这既是生产力发展内在要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发展战略 全民所有制企业 劳动力配置 机构庞大 劳动力流向
  • 简介:摘要:社会保险种由政府实施福利制度,旨在保护劳动权益并提供经济保障。它既有助于提高劳动市场稳定性和效率,可能对劳动市场运行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社会保险劳动市场影响分析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社会保险 劳动力 市场影响
  • 简介:通过国际比较与中国现状分析,对中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帐户转移问题立法及操作提出建议。认为,中国应规范企业自行其是的做法,借鉴国际经验,放松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帐户转移限制,以促进劳动合理流动

  • 标签: 补充养老保险 待遇计划 缴费计划 帐户转移
  • 简介:中国存在性别偏好和最大规模劳动流动现象,研究表明性别偏好会对父母福利水平产生影响。采用大型农民工调查(RUMiC)2008年数据,分析了性别偏好对劳动流动决策影响,构造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儿童性别偏好对父母是否流动以及性别偏好对父母流动模式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拥有男孩家庭流动可能性更大,儿童性别对父母流动模式无显著影响。

  • 标签: 性别偏好 流动决策 流动模式
  • 简介:发展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就业目前,劳动流动农村服务市场劳动就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流动与农业人才流失都是劳动市场特征

  • 标签: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 反思农村
  • 简介:发展现代大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就业目前,劳动流动农村服务市场劳动就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并不是解决如此规模农村劳动就业问题途径

  • 标签: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 反思农村
  • 简介: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流动情况调查,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作为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说明农村劳动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流动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社会网络 效应
  • 简介:相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村劳动是绝对过剩;相对于全社会所能提供就业机会而言,农村劳动供给远大于需求。尽管这种农村劳动剩余局面时还难以改变,但我们必须把农村劳动流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重要环,必须把农村劳动流动纳入各级政府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必须把农村劳动流动看成强化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大突破口而倍加重视。历史性地考察改革开放19年进程,我国农村劳动流动大体经历了三不同时期。第时期,1979年~198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极大地激活了我国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使我国农村劳动在强大内部冲击和外部拉力共同作用下,第次大规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非农产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劳动力市场 基础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流动就业现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就业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就业结构 就业比重 流动就业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直将“劳动商品”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生产关系意义上劳动所有制问题,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否则,就会动摇劳动主人翁地位,甚至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性质。笔者认为,这种观念不克服,就会成为培育劳动市场乃至建立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思想障碍。

  • 标签: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所有制 主人翁地位 特有现象 城乡劳动力 企业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