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拥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精神。这种魅力和精神深深烙印在本族各式各样的舞蹈中,苗族舞蹈蕴含了特有的民族语言和苗族人灵魂的依托。了解苗族舞蹈,是了解苗族各式各样的歌舞文化和体会其特有的巫文化、农耕文化的必要条件;各式各样的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丰富的精神文明,也是他们灵魂的另一个居所;同样的,苗族舞蹈紧密地将苗族人与天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苗族舞蹈文化。不幸地是,这种文化在当今的社会里寸步难行,因为政策不当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这颗民族文化明珠的璀璨需要新一代人的守护和发扬。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舞蹈 传承
  • 简介: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多集中在我国的贵州、湖南和云南,并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不同地域的苗族有着各自的称谓,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一些地域的苗族按其服饰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等.仅从这些称谓我们可以看出苗族服饰的丰富多样。

  • 标签: 湘西苗族 服饰艺术 妇女 苗族服饰 “牡” 称谓
  • 简介:摘要在机械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苗族土布因其采用纯天然的原材料手工织造而独具艺术魅力。文章对葛、麻、丝和棉四类天然植物纤维的历史发展和加工技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以蓝色和红色系两类天然植物染料举隅,旨在弘扬苗族文化和传承古老手工艺的同时,研究苗族土布的织造技艺,并创新产品以更好的满足现代消费者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 标签: 苗族 家织布 土布 植物纤维 天然染料
  • 简介:靖州县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原生态声音演变而成,是流传在锹里地区男女歌队对歌和喜庆宾主对歌时唱的一类多声部苗歌,它集茶歌、酒歌、饭歌、山歌、三音歌、担水歌等为一体,贯穿于苗民的生活中。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苗族歌鼟的歌词,其实就是一首古典诗歌。苗族歌鼟的歌词大多采用比兴、拟人、夸张等手法,寓意深刻、形象生动,多为七言四句。四句

  • 标签: 教学传承 歌教学 苗族歌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对苗族史诗的分类模糊不清,或以"苗族古歌"概而论之,或借用别的民族史诗分类方法来套在苗族的史诗分类上,无法反映出苗族史诗分类的科学性.从已经出版和抢救记录到的苗族史诗情况看,国内外苗族的史诗属于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婚姻史诗和英雄史诗四种类型.

  • 标签: 苗族史诗 古歌 分类问题
  • 简介:通过对贵州台江苗族龙舟节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考察,发现台州苗族龙舟节不仅是一种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友谊、方便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还是一种有综合性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的形式,包含着自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工艺美术等多方面的民俗象征。

  • 标签: 台江 苗族龙舟节 特色 意义
  • 简介:雷公山苗族"立房"的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苗族房屋的"物"的空间,通过性别和社会分类系统,表达了苗人的宇宙观与秩序体系,塑造行为主体对人与家的认知,体现社会的再生产。把丢苗寨是明代入黔屯军顾成后裔,作为军屯后裔顾氏的一支,因进入苗疆腹地而"苗化","汉父苗母"性别观表达在"家屋"文化空间之中。苗族"家屋"文化逻辑反映了苗族"人观"与社会分类体系,展现了汉族入黔的"苗化"现象。

  • 标签: 顾氏苗族 家屋 苗化
  • 简介:沈从文作品的一个重要叙述着力点,在于关注和呈现了湘西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苗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为血性、无畏的生命意识,自由、健全的爱情观念以及重义轻利的伦理思想。这不仅构成了其作品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昭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作家的身份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观念。他以苗族文化的瑰丽之处,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注入了新的活力。

  • 标签: 沈从文 作品 苗族文化
  • 简介:全文主要讨论绥宁麻塘苗族乡方言的代词系统,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参考相关方言学的著作及文献,对绥宁麻塘苗族乡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和分析。透过代词系统体现出该地方言的显著特色。

  • 标签: 代词 方言 绥宁麻塘 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道教作为儒释道的成员,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对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一些史料,历史遗迹以及民俗习惯等可以明确知道道教思想早已经传播到日本,并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其中在古代日本天皇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道教思想的投影。道教中的星辰崇拜、神仙思想、长生不老思想等更是对古代天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古代日本天皇制中所包含的道教思想,以此来窥探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标签: 道教 古代日本天皇制 日本文化
  • 简介:摘要相比于同时代其他留日作家,鲁迅对日本显得较为沉默,这是“鲁迅与日本”这一研究命题面临的困难。但鲁迅于日本度过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的青年时光,于日本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型,他与日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人虽未曾言说,但仍是有迹可循。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对鲁迅与日本关系的已有研究对“鲁迅与日本”这一命题进行总结和思考。

  • 标签: 鲁迅,日本,日本观,鲁迅&ldquo 原点&rdquo
  • 简介: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干栏式分为全干栏与半干栏式,西江的干栏式建筑属于半干栏式,当地俗称吊脚楼。苗族传统建筑匠师擅长在斜坡上搭建吊脚楼.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由于相关部门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黔东南苗族地区仍在兴建传统吊脚楼建筑来居住.其匠艺的传承是苗族传统民居营建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005年6月,“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现今黔东南传统营建技艺受到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冲击.再加上师徒传承的局限性,传统干栏式苗居营建技艺也濒临失传,亟待保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走访西江苗寨的东引村、羊排村、平寨村等,拜访多位经验丰富的匠师,对苗族地区的营建流程、营建过程中的礼俗禁忌等展开研究.以期为真实、完整地保护与传承贵州苗族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依据。

  • 标签: 黔东南苗族 传统民居 技艺 礼俗 中国传统建筑 干栏式建筑
  • 简介:二战中美军对日本的战略性打击,除了空中轰炸,还采取了海上封锁战略。在1945年春天之前,美军海上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往来南洋的海运船只,此后又以潜艇、飞机和布雷攻击阻止日方从朝鲜、中国东北向本土运粮。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说:"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

  • 标签: 日本 美国陆军 封锁战 美军 海上 攻击
  • 简介:摘要我国轴承工业发展与日本相比较存在起步晚、发展快等相似点,对照日本发展轴承工业的经验,涵盖其发展规律、模式、特点,能够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为此,本文在分析日本轴承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基于日本轴承工业发展经验所获得的启示。

  • 标签: 日本 轴承 发展经验 启示
  • 简介:伪满洲国作为1932年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建立的傀儡政权,在其统治的14年期间,日本不断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进行专制统治。在文化侵略领域,通过视觉宣传进行欺骗性的思想渗透,培养“顺民”,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培养后方力量。

  • 标签: 文化侵略 日本 伪满时期 视觉 专制统治 傀儡政权
  • 简介: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越来越频繁.民族间的交往与接触使民族文化开始变迁,民族节日文化的变迁也如此。研究发现,马鬃苗族踩山节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称谓、参与主体、组织力量、功能等方面。结合所得一手资料分析后认为,致使马鬃苗族踩山节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全球化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以及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增加了不同民族接触的机会;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民族地区人民文化自觉的产生;人们不仅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认同异文化。

  • 标签: 马鬃苗族 踩山节 文化变迁 原因
  • 简介:苗族有一定数量的女神祭坛,分布于苗族社会的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相对来说,私人空间的祭坛数量较多,且遗存完好,带有极强的“家为巫史”之遗风;苗族女神祭坛相对于苗族女神数量来说,神多坛少,有神无坛的情况明显;从其筑建规制看,多简易粗糙,有坛无庙,或坛多庙少的情况突出。苗族女神祭坛的空间设置具有圣俗时空转换的意义,可透视苗族早期社会的生命状态,是寻找和辩识苗族远古时期人类始祖的标识,其变迁映照出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 标签: 苗族 女神祭坛 空间设置
  • 简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作者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以贵州苗族史诗《仰阿莎》为目标文本,识别其中的隐喻表达式,定量和定性地剖析各隐喻表达中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特点,探究贵州苗族先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社会经验和文化习俗。作为在贵州苗族地区广泛传唱的史诗,发现在《仰阿莎》中,结合苗族先民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体验,产生了独特的隐喻认知现象及语言表达。尽管《仰阿莎》被广泛看作是苗族民间爱情叙事史诗,但通过隐喻理论的视角,也极大地反映了朴实的苗族先民对自然界的原始认知,通过大胆的想象,借助隐喻投射作用把自然现象与人类世界紧密联系了起来。

  • 标签: 苗族史诗 仰阿莎 隐喻 认知
  • 简介:文章从用韵、对仗、体式、诗语四方面对"敕撰三集"进行了异同分析。结果显示:三部诗集既有相同、也有相异的韵脚字,并且均有重复使用的情况,且多以成组搭配的形式出现;三部诗集均使用了工对、宽对、邻对、借对、自对,而《凌云集》还使用了错综对、扇面对,《文华秀丽集》使用了流水对,《经国集》使用了流水对、错综对、扇面对;《凌云集》《文华秀丽集》中,七言诗的数量多于五言诗,近体诗比例大于古体诗,而《经国集》则相反;春夏秋冬分别由相应的植物来应景,送别、游览、述怀、哀伤、闺怨诗中的诗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标签: 诗形 诗语 韵脚 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