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司马文森 闽南 创作
  • 简介:尽管沈从文的早期小说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创作意义:对作家的人生历程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自我拯救作用;对作家的文学道路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练笔与奠基作用;对"五四"文学而言,其早期小说创作具有丰富和拓展的作用。

  • 标签: 沈从文 早期小说 创作意义
  • 简介:早期经验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沈从文早期经验中的感觉印象和深刻心理体验以及由这两方面所形成的忧郁自卑的心理模式对他创作的影响.

  • 标签: 沈从文 创作 经验 早期 心理模式 心理体验
  • 简介:<正>洪深(1894~1955),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学生时代即爱好戏剧,在校园内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1916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后考入哈佛大学著名戏尉教育家培克教授主持的“472工作室”,研习戏剧,同时还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发音、表演和舞蹈,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西方戏剧艺术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后,曾受聘于张季直、卢寿联等人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公司起草了“征求影戏脚本启事”,但该公司旋即解体。此后,洪深除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供职,在复

  • 标签: 洪深 电影创作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文明戏 影片 戏剧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楼适夷1929年9月避走日本,至1930年5月回国。其间情绪由低落而激昂,将日本普罗文艺运动开展情况及时传回国内,翻译苏联和日本的革命文学作品和文艺批评文章,为“左联”革命文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堪称革命文艺的“盗火者”。

  • 标签: 楼适夷  日本  避走  革命文艺  盗火者   
  • 简介:《货郎旦》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因为它本身保留了一些深刻的金代印记,而且将"像生""货郎儿"两种民间艺术融入到杂剧表演中,形式上也有别于其他杂剧作品.因此,它应该是早期的杂剧作品,是杂剧酝酿时期的很真实的历史遗存.

  • 标签: 货郎旦 辩正 北杂剧 早期创作
  • 简介:柔石是著名的烈士作家。在万卉竞芳的现代文苑,这朵勇敢的迎春,刚初绽花蕾就被腥风血雨残酷吹折。虽然遗作不多,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却自有其不朽的价值与地位。本文,对历来研究的薄弱环节——作家的早期思想与创作,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就正于识人字者。

  • 标签: 柔石 旧时代之死 学史 识人 现代文 生活道路
  • 简介:民粹主义源于俄国,它与无政府主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时代的误读,巴金在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深受民粹主义的感染.民粹主义在巴金早期的作品中留有鲜明的印记.

  • 标签: 巴金 民粹主义 无政府主义
  • 简介:编者按:今年是田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30周年纪念。本刊特发田汉戏剧创作研究专辑以期表达我们对田汉先生的尊崇与缅怀。二十世纪中国新开创的戏剧传统并非一个,其中,田汉先生的戏剧创作独树一帜。田汉先生不仅仅属于20世纪,他属于整个历史;田汉不仅仅属于中...

  • 标签: “唯美主义” 艺术观 辛亥革命 早期创作 现实主义 爱情
  • 简介:丁玲在其登上文坛之初,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现代早期“新女性”形象的作品。但和同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有所不同的是,丁玲的女性书写中,包含着对个人和大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艰难探索。本文通过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之二)进行细读,探讨女性主体在家与国的夹缝中的尴尬位置和成长可能,以及革命与女性解放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

  • 标签: 丁玲 女性意识 个人主义 革命
  • 简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 简介:“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丈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 标签: 丁玲 “五四”时期 女性文学
  • 简介:处在“文明戏”阶段的早期话剧多属商业演出。由于缺乏固定的剧本,基本上是使用“幕表制”。1907—1917年,文人编剧的崛起,为话剧文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初步掌握了话剧的编剧方法,逐渐建立起台词和对话承载戏剧冲突的舞台运行机制,为话剧文体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早期话剧 文人剧本创作 文体
  • 简介:中国早期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中国早期电影中改编电影占有很大比重。从1913年中国拍摄第一部通过改编的故事片《庄子试妻》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30年时间里。改编的电影数量达220多部,占电影制作的一半之强。这些影片所改编的文本形式不同。题材各异、主题多样,但都商业化气息浓厚且基本具备西方类型化电影“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的基本特征,同时受中国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社会教化功能性、人物塑造的“概念化”、民族传统戏剧结构和表现模式等中国早期电影改编的类型化创作模式。

  • 标签: 中国 早期电影 改编 类型化 创作模式
  • 简介:作为一名出色的小说艺术家,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步入文坛以来,一直以稳定持续的创作在文坛活跃着。毕飞宇在早期的几部小说创作中,塑造出一批看客的形象。在当下的社会中,这个群体和群体现象依旧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文章以毕飞宇早期的几部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起,进而分析看客这个病态群体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在当代文学中角色与功能性上发生的变异并探讨看客于当下社会的存在与危害性。

  • 标签: 看客 鲁迅 毕飞宇 国民性
  • 简介:中国少儿电视剧是中国电视业的产物,在其诞生之初即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承担起教育少年儿童的重要作用。早期的中国少儿电视剧创作很丰富,但与之相关的理论批评却相对滞后,在整个20世纪60-70年代均未出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视业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少儿电视剧创作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潮期,同时,中国少儿电视剧理论批评也伴随着创作开始出现,因此中国少儿电视剧理论批评史的出发点要设置在80年代之后。

  • 标签: 中国 早期少儿电视剧 创作 理论批评
  • 简介:摘要在中国戏剧发展一百一十一周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革新与探索的浪潮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点。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西方现代戏剧作为中国戏剧诞生的起点,这其中必将有许多值得我们回顾、探讨、深思、总结的地方。西方戏剧从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文艺领域,剧作家们不断的涌现自己探索求新的姿态与成果时,就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石与未来。如田汉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倾心,郭沫若对表现主义的推崇等,都表明了当时的中国戏剧对西方戏剧的吸收及其产生的影响。关于曹禺的创作,有不少的研究学者认为曹禺的创作有西方剧作家的风格痕迹,无论是“模仿说”,还是“融化说”,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创作确实产生了深厚且复杂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先入为主的戏剧形式的深刻印象,而是戏剧创作中跨时空的共鸣。

  • 标签: 曹禺 戏剧 奥尼尔 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