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凡专谈形式者,大有“形式主义”之嫌,进而谈形式美者,恐怕该是“形式主义”的平方了。然而任何事物都因它的形式才表现了它的存在。如事物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和谐而自然地存在于与之相适应的客观环境之中,就体现出它的形式美。人世间,男女老幼,谁不讲究点形式美呢?

  • 标签: 新诗 形式美 美学 文学评论
  • 简介: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式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文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 标签: 诗味 新诗 韵味 意境 意象 中国
  • 简介:建国初的新诗评论主要集中在形式探讨方面。“传统”这一在既往新诗批评史里不大受人关注的话题在讨论中引起重视,释放出了重整诗界的信号,也体现了新诗内外各方力量对未来诗歌形态建构权的争夺。在讨论中,五四新诗传统的权威遭到严重质疑,古典诗歌的传统开始具有正统的意味。表现在诗歌形式探索方面,就是新诗的格律化成为讨论中的强势话语,用古典诗词的经验去改造新诗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建设的途径,而以自由化为主要体现的新诗形式传统在这样的思潮中趋于衰歇,至于后来的新民歌运动也由此获得了发生动力。

  • 标签: 形式焦虑 传统 格律化 合法性
  • 简介:早年起,郭沫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郭沫若对诗的“形式”的感觉.在其诗论中,郭沫若从音乐的有形/无形出发,结合自己对诗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对象的理解--即“情绪的直写”,阐释了包含“内在/外在韵律”的诗的音乐性.进而,郭沫若凭借自己诗论中的核心概念--“节奏”,定义了-种没有“形式”的诗.这在中国新诗形式建构、以及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重估郭沫若诗的价值、以及重审新诗现代性提供新的契机.

  • 标签: 郭沫若诗论 音乐 形式 节奏
  • 简介:20世纪中国诗歌承担了表达家国与社会现实的课题,“纯诗”作为早期新诗美学探讨中一个影响深远的诗学构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朱自清先生曾从文学思潮角度总结此种动向,“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①。理论讨论与诗创作、诗批评相互缠绕,旨在建立纯诗和中国新诗发展的理想主义关

  • 标签: 新诗形式 纯诗化 现代性想象 文学史意义 社会现实 中国诗歌
  • 简介:徐志摩对中国新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代替的。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做出的自我选择。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使五四新诗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徐志摩 新诗 艺术形武
  • 简介:在现实中,高中阶段新诗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古体诗和新诗数量相等,可见教材编者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由于教师审美素养欠缺、功利性心态作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因素,新诗教学渐渐走入困境。为此,探索如下路径:促进感发,激起学习兴趣;整合教材,勾连相关篇目;引导创作,提升语用能力。

  • 标签: 促进感发 整合教材 引导创作
  • 简介:<正>每个诗人都以一定的智力投射于诗的创造。每一篇称得上是诗的作品都体现了某种智力的结构。但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方面,当谈到诗歌,首先问的是反映了什么客观事物,能起到什么认识作用、示范作用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当论及创造,以为只要依了“思想+生活+技巧”的法典就可以万事如意,并据此规范创作与鉴赏的原则。然而事实上又不是那么简单。黑格尔说:“抒情诗的主体因素表现得更明显的是诗人把某一件事作为实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诗的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美学》第三卷下

  • 标签: 诗学 黑格尔 抒情诗 教育作用 客观事物 诗歌
  • 简介:艾青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新诗艺术和世界、社会、国家、民族、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诗的美学本质。艾青认为诗是真善美的结晶,并对真善美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 标签: 艾青 新诗 美学本质
  • 简介:文学史一直把用白话作的新诗看作“五四”时期胡适等人试验的产物,但是我们如果不带偏见地重新观照近代的文学和翻译,就会发现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运用汉语翻译基督教诗歌上,已经做过大量运用白话翻译新诗的尝试。这些尝试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文学史的承认.它们被历史遮蔽了。

  • 标签: 新诗形式 新教传教士 译诗 “五四”时期 汉语翻译 西方传教士
  • 简介:现在,对朱多锦的新诗创作及其新诗理论的探索是应有个总结了。下面是我对他这两方面的一种总结性评析——(一)多年来,朱多锦一直不辍于新诗的创作与新诗理论的学术探索,应当说在新诗界既搞新诗创作又有新诗论研究且都成就斐然者是不多的。

  • 标签: 理论探索 诗论 新诗创作 中国现代诗 现代叙事诗 中国新诗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于曹葆华作品的文本分析,参考当时的史料,讨论曹葆华由袒露豪放向隐藏深潜发展的艺术轨迹,以及诸如象征性新颖意象的创造等等艺手法,指出曹葆华以他忠实于理想渴求和真诚人格的灵魂,抒写了对于人类的真诚大爱,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热忱关切,对于个人美好爱情的珍贵凝想,对于光明合理人生理想的炽热追求,对于现实社会诸多黑暗残忍的愤怒抗争和诅咒。此外,通过曹葆华对于艾略特、瑞恰慈理论的译介,分析曹葆华1930年代对于西方现代性文学批评和诗学理论的译介所做的重要工作。

  • 标签: 曹葆华 新诗艺术 译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萤火虫给黑暗开出了罚单我仅凭罚出来的这点光线行走在一条山路上趁着光清理着故乡硬塞给我的在土窑烧制出的乡愁

  • 标签: 新诗 麦城 萤火虫 故乡 乡愁
  • 简介:1.隐喻、象征、通感这些都是修辞手法,说白了,只是语言的几根拐杖。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无需借助这些东西,可以走得更好、更稳、更轻松,不要这几根东西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回到语言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是对情感真相的揭露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诗歌语言的直接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会增加一些语言美感,但它同时会妨碍情感的直接性,在我看来,情感的优美大于字面的优美。

  • 标签: 诗歌语言 杂谈 新诗 修辞手法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 简介:在百余年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新诗人的“引领性”与“群体性”特征为世人瞩目。而这种“群体性”与“引领性”态势,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敏于世变的气质,源于一种深刻的传统根源,是浙江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种“内源性自觉”。南宋以降,中国的文化中心迁到了江南,一时间,浙江成为“财赋地”、“人文薮”。

  • 标签: “浙江潮” 新诗现代化 中国新诗 诗人 文化传统 文化中心
  • 简介: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

  • 标签: 观察作文教学想象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