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天均接受物理治疗40分钟,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和服用6周的西酞普兰20—40mg/L,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抗抑郁治疗疗效,并对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评测(MAS)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早期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心理干预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18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3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及HAMD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系统缺损程度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治疗疗效,降低了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及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抗抑郁治疗 康复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其中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0例,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抗抑郁康复治疗手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较差于实验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产生,同时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与使用的价值。

  • 标签: 常规康复治疗 早期抗抑郁治疗 脑卒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也是中风患者功能恢复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由于其发病率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传统的针灸和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后的抑郁症,患者对药物副作用和低依从性限制了疗效。目的: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中风患者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64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通过周期治疗后,试验组的抑郁状况,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抗抑郁药治疗早期中风患者抑郁症十分有效,同时也改善其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早期抗抑郁 脑卒中 康复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行早期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方法:以脑卒中患者为样本,向研究内纳入96例,48例行普通治疗,48例行早期抗抑郁治疗,组别设置为普通组、治疗组,研究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实施,评估抑郁及预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经两个量表评估抑郁情况,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经两个量表评估抑郁情况,均有差异,在治疗组比普通组低,P

  • 标签: 脑卒中 影响分析 预后恢复 抗抑郁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结合抗抑郁药方案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文开始时间为2017年1月,结束时间为2017年10月,研究对象的纳入范畴为在此期间就诊于我院的90例抑郁症患者,以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选择单纯抗抑郁药物方案,观察组选择认知与抗抑郁药联合方案,对比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患者临床有效率的对比分析中,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在HAMD量表的评分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认知与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方案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 标签: 认知疗法 抗抑郁药 抑郁症
  • 简介:抗抑郁药不是快乐胶囊,心情不好时候就来一颗。就算明确诊断为抑郁症,抗抑郁药也不是必须要吃的。很多时候,通过非药物的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和咨询就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 标签: 抗抑郁药 胶囊 快乐 行为治疗 心理动力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的选择。方法配合其他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措施。结论合适的药物剂量或治疗时间,或者同时受两者的影响,许多可治愈的抑郁症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抗抑郁症 药物
  • 简介:我今年82岁,患有腔隙性脑梗死.近来由于出现心境低落和丧失兴趣而到三级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开给阿米替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谁知服用一天后我就出现了心悸、胸闷的现象,再到医院心内科就诊,作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和QT间期延长。医生说是抗抑郁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要我停服该药。请问我应如何正确服用抗抑郁药?服用抗抑郁药还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 标签: 抗抑郁药 正确服用 医院就诊 腔隙性脑梗死 QT间期延长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抗抑郁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为抑郁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良好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96例,对其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结果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中,女性患者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有53.1%的患者是单一的应用抗抑郁药物,有35%的患者示抗抑郁药物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有27.2%的患者是将抗抑郁药物与消化道药物联用,有19.4%的患者是将抗抑郁药物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联用,并有一部分患者将抗抑郁药物与降血脂、降血压类药物联用。结论目前临床上抗抑郁药物最主要的应用方法是应用单一的抗抑郁药物,并且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大多伴随有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 标签: 抗抑郁药物 临床应用分析
  • 简介:甘草为常用补益中药,其抗抑郁作用近年受到关注。通过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甘草抗抑郁文献,从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制剂的抗抑郁研究进行阐述,表明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其机理涉及抗氧化、抗凋亡损伤,抗单胺氧化酶、调节单胺神经递质等。通过复方配伍,具有健脾宁心、和中柔肝,和药解毒作用,用于抑郁症具有较好疗效。甘草抗抑郁作用的深入研究对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发抗抑郁新药、提高抑郁症诊治水平均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甘草 甘草总黄酮 抗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抗抑郁药是一类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包括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其他类型。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如增加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帮助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抗抑郁药需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因为对每个人的效果和耐受性不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时间来展现效果,同时可能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如头晕、失眠或性功能障碍。在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症状、药物特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标签: SNRI类药物 抑郁 药物 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用药调查,了解我院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门诊处方与住院处方对抑郁药用药频度、销售金额等情况进行统计信息。结果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年精神专科药房抗抑郁药物销售总量为533.87万元,销售金额最高的是帕罗西汀,其次为文拉法辛,再次为舍曲林。DDDs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帕罗西汀,其次为文法拉辛,舍曲林为临床较常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均为新型抗抑郁药,新型抗郁药物销售金额高于传统药物(P<0.05)。抗抑郁药物最常与镇静催眠类药物联合使用,与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也较频繁;药物均多用于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多≥40岁。结论我院精神专科药房抗抑郁药物使用趋于新型药物使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轻,效果好,规范性强。

  • 标签: 精神专科药房 抗抑郁药物 使用现状
  • 简介:摘要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氯胺酮 抑郁症 雷帕霉素靶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