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1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0例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治疗组),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CVP、MAP、SCVO2变化、血清乳酸含量、MODS发生率、28天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的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治疗后6h及24小时的CVP、MAP、SCVO2、乳酸值变化,MODS发生率、28天住院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能较显著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 标签: 休克 感染性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共选取7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占35例。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参照组),另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肾功能(尿量、血肌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严重脓毒症患者护理后6小时、12小时的尿量、血肌酐水平均优于护理前以及护理后的参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将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后,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肾功能。

  • 标签: 急诊护理 严重脓毒症 早期目标导向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选取 2016 年 8 月 ~ 2017 年 8 月我院外科 诊治的 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 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随机将其 分为观察 组( 4 0例)和对照 组( 4 0例)。对照组:采取 感染性休克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结果:( 1 )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2 )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佳。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 感染性休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外科诊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感染性休克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佳。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 感染性休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近一年入院进行治疗的脓毒症休克病患,随机分为AB两组,为A组采取用常规治疗模式,为B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模式。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患实验结果后作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病患经治疗后各项实验观察数据(CD4+T淋巴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均优于A组。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于脓毒症休克病患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能有效提升病患改善病患免疫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具备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脓毒症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效果及目标导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8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对他们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在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导向下进行EGDT治疗,同时在乳酸指标导向下进行实验的EGDT治疗,最后对两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9例发生MODS,发生率为22.5%,治疗后4例死亡,死亡率为10%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显著性)。实验组CVP指标为(10.4±1.3mmHg)、MAP指标为(76.6±11.8mmHg)、ScvO2指标为(78.1±9.5%)、PaO2/FiO2指标为(378.2±50.3)、尿量为(0.47±0.13mL/(kg·h)),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乳酸指导下的EGDT治疗能够更快纠地正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乳酸 脓毒性休克 EGDT 早期诊断 目标导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实施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所发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诊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应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治疗。对比指标:两组患者器官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器官衰竭发生率低,死亡率高,组间数据经过比较存在差异,P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需进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标准化镇静、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以50例进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平均分成观察组(25例,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和对照组(25例,标准化镇静),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患有重症胰腺炎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有效的改善,而且有效的护理措施为顺利实施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机械通气 早期目标导向 镇静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临床治疗的进行,一定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干预方法,不能称之为治疗目标导向治疗,不仅只用于重症,其他疾病或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亦需要相应的治疗目标。临床治疗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疾病作为目标导向治疗、病情作为目标导向治疗治疗目标导向的病程进展。不同的临床治疗形式,主要是对机体损伤机制的理解不同、临床管理的策略不同、治疗方法的实施标准不同,从而导致预后的不同。医学在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认识和临床行为的演变亦在其中。

  • 标签: 目标导向 治疗 目的指标 目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机械通气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静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躁动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认知能力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躁动镇静情况,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认知能力,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ICU机械通气 睡眠质量 认知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心脏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手术后入住ICU的患者200例,将2019年1—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9年5—8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转出ICU前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为(25.93±2.42) h、首次排气时间为(28.44±1.62) h、入住ICU时间为(38.63±4.91) h,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932、78.464、32.702;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ICU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57.58±1.15)分,对照组为(49.32±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0,P<0.01)。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有利于心脏手术患者的早期康复,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康复护理 心脏外科手术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 心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对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右美托咪定禁忌及耐受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常规综合治疗,均持续泵入舒芬太尼镇痛。EGDS组给予以右美托咪定为基础的连续72 h镇静,输注速度0.2~0.7 μg·kg-1·min-1;按需镇静组仅在患者出现躁动而影响治疗时静脉推注0.5~1.0 mg/kg丙泊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镇静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病情严重程度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氧摄取率(CER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的差异。结果① 108例患者中,因脑出血行二次手术或脑疝剔除3例,最终共105例完成研究过程,其中EGDS组54例,按需镇静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GCS评分、机械通气比例、手术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Lac、CERO2和a-vDO2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而SjvO2和CaO2逐渐升高;以EGDS组起效更快,Lac、SjvO2、CERO2和a-vDO2均于镇静24 h即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Lac(mmol/L):1.81±0.31比2.19±0.12,SjvO2:0.714±0.125比0.683±0.132,CaO2(mL/L):201.21±15.25比179.65±14.07,CERO2:(27.87±3.66)%比(33.00±2.58)%,a-vDO2(mL/L):44.32±5.68比48.57±8.22,均P<0.05〕。③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HR、MAP和ICP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PP、BIS和GC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以EGDS组起效更快,镇静24 h时HR以及镇静48 h时MAP、CPP、BIS和GCS评分均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指标和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HR(次/min):70.69±7.80比79.85±9.77,MAP(mmHg,1 mmHg=0.133 kPa):84.23±8.76比89.97±9.48,ICP(mmHg):14.23±8.76比15.97±9.48,BIS:60.56±24.58比56.86±33.44,GCS评分(分):8.06±3.63比7.86±2.98,均P<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于镇静72 h时较镇静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按需镇静相比,EGDS能降低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改善昏迷程度,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氧代谢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胃肠道手术术后康复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入院择期行胃肠道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GDFT组(G组,n=40),常规补液组(C组,n=40)。结果G组食欲评分高于C组,G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在术后ARDS、肺水肿、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休克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DFT可促进食欲及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ARDS、肺水肿、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胃肠道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脓毒性休克在PiCCO监测下的目标导向集束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文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9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以传统集束化治疗((48例)),实验组则在PiCCO监测下行目标导向集束化治疗((47例)),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经对比发现治疗前两组MAP、CVP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改变,而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赫,P<0.05。结论: PiCCO下行使目标集束化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目标导向集束化治疗 血流动力学 诊断 PiCCO 脓毒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以及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9年8月发表的有关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与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语言、国家、地域不限。采用两人独立评阅、交叉核对的方式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仅纳入2项英文RCT研究。由于2项RCT中超声组分别使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VCCI)和超声评分指导液体复苏导致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合并,仅进行系统评价,不进行Meta分析。2项RCT分别存在测量偏倚和选择偏倚,文献质量等级分别为B级和C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EGDT组相比,超声组脓毒性休克患者7 d病死率明显降低(15.0%比35.0%,P=0.039),24 h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mL:900比1 850,P<0.01);由于超声易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与心功能,因此肺水肿发生率也较EGDT组明显降低(15.0%比37.5%,P=0.022)。但超声组患者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与EGD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侵入性EGDT治疗方案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7 d内使用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方案可能是有益和实用的,但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也不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超声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容量复苏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