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3年7月~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0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例,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因其他疾病来院行影像学检测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股骨颈前倾角(FNA)以及髋臼前倾角(AA)数值明显更大,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骨颈前倾角以及髋臼前倾角数值与髋脱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可精确测定患儿股骨颈前倾角以及髋臼前倾角数值,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指导,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小儿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 股骨颈前倾角 多排螺旋CT 髋臼前倾角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将早期治疗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样本来源: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治疗的患者,共 82例,根据 Frankel脊髓损伤评定标准划分损伤级别, A-E,其中 A级 (脊髓完全损伤 )患者有 23例, B-E级 (脊髓不完全损伤 )患者有 5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治疗,并为患者实施 12个月的出院后随访,通过患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实施疗效判定。结果 脊髓完全损伤患者的恢复总优良率 (69.56%)明显低于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 (96.61%)(P< 0.05)。结论 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在受伤后越早使用相关治疗药物为患者提供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越显著,可以最大程度上为患者恢复神经功能,而且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更佳。

  • 标签: [ ] 脊柱骨折脱位 合并 脊髓损伤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avlik吊带及聚酯绷带石膏早期治疗先天性膝关节脱位(CD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诊治的12例(13膝)CDK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9例;初次就诊中位年龄3 d(1~29 d);单侧11例,双侧1例;全脱位5例(5膝),半脱位7例(8膝);7例伴其他肌肉骨骼畸形,其中6例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1例伴双侧DDH及右侧马蹄内翻足。若膝关节可被动屈曲≥90°,则直接应用Pavlik吊带治疗1.5~2.0个月;若膝关节屈曲<90°则行连续聚酯绷带石膏矫正,每周更换1次石膏,逐渐增加屈曲角度至90°后再行Pavlik吊带治疗1.5~2.0个月。合并DDH者佩戴Pavlik吊带后彩超随访评估,合并马蹄内翻足者采用Ponseti方法聚酯绷带连续石膏治疗。结果3例(4膝)患儿直接应用Pavlik吊带固定1.5~2.0个月,9例(9膝)患儿经过1~8次(平均2.9次)石膏固定后行Pavlik吊带固定1.5~2.0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石膏及Pavlik吊带并发症。12例患儿随访29.8个月(12.0~65.0个月),10例(11膝)为优,2例(2膝)为良。结论应用Pavlik吊带及聚酯绷带石膏早期治疗CDK简单、有效、安全性高,治疗中同时兼顾了伴发畸形的纠正,并强调治疗中应该首先纠正膝关节脱位

  • 标签: 膝关节脱位 先天畸形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 .使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的例数减少。方法:选取我院从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4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共有 60例展开调查对比,其中以随机化的分配形式,在获得患者的认可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视为观察组,利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测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运用 Barthel 指数 (BI)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对比护理中两组肩关节脱位康复的治愈、有效与无效例数。结果:观察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 Barthel 指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的几率总体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问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护理中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机能,强化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辅助患者提高了治愈效果。

  • 标签: 早期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病人 肩关节脱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使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的例数减少。方法选取我院从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共有60例展开调查对比,其中以随机化的分配形式,在获得患者的认可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视为观察组,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测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运用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对比护理中两组肩关节脱位康复的治愈、有效与无效例数。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的几率总体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问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护理中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机能,强化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辅助患者提高了治愈效果。

  • 标签: 早期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病人 肩关节脱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PNF组(n=31)和对照组(n=3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NF组加用PNF技术,包括徒手接触、简短口令、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每日一次,共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PNF组上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肩关节半脱位恢复率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肩关节半脱位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份至2022年2月份所收治的120名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人和观察组6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进而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肩关节脱位发生率;结果: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病人肩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及早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肩关节脱位发生率,改善病人活动能力,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脱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钢板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我科收治的4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了新型带袢钢板固定;对照组采用了锁骨钩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82.14±2.16)分,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1.32±1.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根据Karlsson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观察组优良率为95.00%(19/20),对照组优良率为85.00%(17/2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应用新型带袢钢板固定手术对机体创伤更小、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感到满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 新型带袢钢板 肩锁关节脱位 治疗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周围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研究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的169例病例。为预防髋关节脱位,初次手术中即术中应用防脱位人工全髋关节,尽可能重建恢复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功能锻炼。早期脱位定义为术后6个月以内发生的髋关节脱位脱位患者腰麻下先行小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失败者切开复位。定义人工髋臼杯外展角30°-55°为正常,超过此范围者即为异常。应用卡方检验比较非脱位组与脱位组在人工髋臼外翻角度异常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区别。结果14例出现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脱位距离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6(范围0~94)天。5例闭合复位成功,9例切开复位。所有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人工半骨盆松动及坐骨神经损伤。2例闭合复位患者出现再次脱位。本研究中所有病例的人工髋臼外展角均未〈30°。脱位组中,5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155例中有50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Fisher精确概率P=0.773)。结论尽管采用了各种预防措施,髋臼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依然具有较高的髋关节脱位率。这与人工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低下和不正确的体位变化有关。大部分脱位患者需要切开复位。

  • 标签: 骨盆骨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关节 骨盆 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早期护理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早期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前屈角度(179.74±1.22)°>(167.45±1.09)°、0°外展位外旋角度(87.12±2.05)°>(73.12±1.82)°以及护理满意度(92.16%>76.47%)相对更高(P<0.05),而复发率(1.96%<15.69%)、疼痛VAS评分(1.31±0.32)分>(2.25±0.53)分相对更低(P<0.05)。结论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的早期护理,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 标签: 早期护理 肩关节前脱位 手法复位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手法复位后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前屈角度、外展位外旋度及复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前屈角度、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外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复位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在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肩关节前脱位 手法复位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小儿发育型髋关节脱位手术患儿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将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观察的方式展开分析,纳入我院在2022年2月至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7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70编号,任意选取其中的35例患儿,在术后恢复中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儿护理的过程中则将早期康复护理进行运用,作为观察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人工晶状体脱位31例(31只眼),均采用以8-0聚丙烯缝线行"单向四环"技术联合无线结巩膜间"Z"字缝合的改良微创悬吊手术。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BCVA, logMAR)为0.48±0.31,优于术前的0.74±0.46(P=0.001);眼压为(17.65±1.85)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17.77±3.92)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76.87±437.95)个/mm2,低于术前(2 601.39±470.61)个/mm2(P<0.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微创悬吊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早期效果良好,可改善视力,无并发症。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人工 视力 眼压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16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发生早期关节脱位患者的发生关节脱位类型和原因及发生时间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168例患者中有7例(4.1%)发生早期关节脱位,均为I类脱位,男2例,女5例,年龄65~89岁,发生时间为术后4~5周。发生原因为床上排尿时过度屈髋、睡眠中翻身屈髋内收内旋、搬运过程中用力过度致后脱位、下地行走活动弯腰过度屈髋、排便时过度屈髋屈膝。结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均为I类脱位,发生时间为术后4~5周,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比例大;主要原因是运动不当或活动范围过大。护理重点是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正规的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心理支持,重视安全护理。

  • 标签: 老年患者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