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无晶状支撑下植入人工晶状是临床手术的难点之一,手术操作技巧要求高,尽管有多种手术方法可供选择,但手术并发症仍不少见。本文介绍临床传统的以及近年发展的几种无晶状支撑人工晶状固定术,重点阐述手术指征、手术特点和要点,为临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93-397)

  • 标签:
  • 简介:摘要晶状是包裹晶状的一层特殊的基底,随着年龄变化其物理特性和微结构发生相关改变,如随着老龄化,晶状的厚度增加、弹性下降、硬度增加、粗糙度变化等。在晶状免疫中晶状可能是免疫细胞迁移的介质,对调控晶状生长发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来源容易获得且具有低抗原性的稳定材料,白内障术中获得的晶状可用于眼科其他疾病的治疗,如促进角膜溃疡愈合、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修补黄斑裂孔,甚至可作为Bruch的替代物等。而在白内障手术中,不同的撕方式对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26-230)

  • 标签: 晶状体囊膜 青光眼 白内障 飞秒激光
  • 简介:摘要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PCO不论按照临床表现还是病理机制均可分为纤维型和再生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预防PCO的技术为术中机械性晶状前后抛光,但是否有效预防PCO一直存在分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晶状抛光对纤维型PCO有抑制作用或没有作用,而对再生型PCO很可能有促进作用。因此,是否行晶状抛光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及植入人工晶状类型而定。(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92-494)

  • 标签: 囊膜混浊 晶体 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囊膜抛光
  • 简介:目的:探讨无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眼无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玻璃切除术后及晶状摘出术后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眼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切除眼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支撑的无晶状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植入术作出评价。

  • 标签: 无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 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
  • 简介:混浊是白内障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后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的设计对后混浊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人工晶状体 并发症 术后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影响
  • 简介:摘要1例高度近视眼患者双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6年主诉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右眼残留晶状袋脱位于前房,考虑为右眼晶状残留袋脱位。确诊后及时行右眼前房残余袋摘除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 标签: 近视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囊 人工晶体植入物移位 前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白内障手术患者晶体后破裂(PCR)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9年1月—2021年5月进行治疗且各项医学资料非常完善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选择符合要求的146例患者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手术过程中晶体状PCR出现的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即发生组(32例)、未发生组(114例)。全部分析和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将可能的因素纳入到其中,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全面分析,及时发现白内障手术患者晶体状PCR的发生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回归分析了解到,男性、晶状核分型≥Ⅲ级、合并玻璃体积血均是白内障手术患者晶状PCR发生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18.121(4.392~74.767)、18.700(4.829~72.417)、37.333(7.215~193.187),均P

  • 标签: 白内障手术患者 囊膜破裂 影响因素 玻璃体积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晶状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青岛眼科医院行晶状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光学部夹持术治疗的28例(43只眼)儿童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人工晶状位置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28例患者年龄(7±4)岁(2~12岁);男性14例,女性14例。全部患者人工晶状光学部均成功夹持于晶状撕开区。术后随访6.0~12.0个月(平均8.4个月)。除1例(2只眼)患者无法配合检查视力外,其余27例(41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1、0.1~<0.3、0.3~<0.5、≥0.5术前分别有17、17、4、3只眼,术后分别有4、4、5、28只眼,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末次随访等效球镜度数为(0.21±0.74)D。3只眼术后1周出现药物相关性高眼压,停用糖皮质激素性眼药后随访眼压正常。随访过程中全部患者人工晶状均稳定夹持于后撕开区。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视轴区混浊,未见虹膜前、后粘连及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样水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晶状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轴区混浊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43-348)

  • 标签: 白内障 晶体后囊 晶体囊撕裂术 晶体植入,眼内 儿童 光学部夹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切除手术中晶状的存留对角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2月--2016年8月,研究对象;76例本院收治的行玻璃切除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实验组(n=38),给予对照组患者晶状留存,给予实验组患者晶状后前留存,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切除手术中晶状的存留对角膜的影响明显,晶状留存具有一定优越性,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晶状体囊膜 玻璃体切除 角膜内皮细胞 视力
  • 简介:摘要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数值相比有差异,少量研究发现IOL-Master测量的眼轴、角膜曲率以及通过多种公式计算得出的人工晶状度数在PIOL植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部分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度数计算由于屈光介质混浊而需要通过A超进行眼生物测量,然而PIOL植入对A超眼生物测量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更多针对PIOL植入对人晶状度数计算影响的研究,为PIOL植入术后患白内障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7-321)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眼生物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玻璃体积血80例(80只眼)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对照组行常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悬吊术(未保留前)。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积血 晶状体前囊 眼损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晶状体,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破裂原因及预防。方法对568例56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破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68只眼中有26只眼后破裂,4只眼是撕不慎引起,术中5只眼由于水分离时注入水过多、过猛致后破裂,7只眼由于雕刻太深,致后破裂,5只眼由于超声能量太大致后破裂,3只眼超声乳化碎核时致后破裂,有2只眼在注吸皮质时,负压过高致后破裂。结论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破裂原因,为减少后破裂提出了有效预防措施。

  • 标签: 白内障手术后囊膜破裂原因预防
  • 简介: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水分离后行晶状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皱缩,整个晶体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袋,后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大鼠 晶状体上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晶状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与健康教育。结论术后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以免用力过猛,眶压过高而引起手术切口裂开,有便秘和咳嗽者宜用药物加以控制。

  • 标签: 晶状体病 眼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有晶状眼的人工晶状植入术。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这是为了矫正高度近视而在透明的晶状前植入一个双凹面的人工晶状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简介:对有晶状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是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植入的后房型人工晶状目前主要有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ICL)和有晶状眼屈光性晶状(phakicrefractivelens,PRL)。对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视力、对比敏感度)、客观视觉质量(波前像差、点扩散函数、斯特尔比率及光学传递函数)的研究显示,主观视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客观视觉质量的改善,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光晕及眩光症状。本文主要对ICL和PRL植入术后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对可影响视觉质量的术后并发症如晶状下混浊、青光眼及角膜内皮功能异常等需进一步远期随访。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可植入式接触镜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晶状体
  • 简介:Toric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TICL)是一种以亲水性胶原共聚物为材料的人工晶状,可用来矫正近视<-20.00DS、远视<+10.00DS合并散光1.00~6.00DC的屈光不正.现今临床上TICL植入术不仅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合并高度散光,而且开始应用于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等引起的继发性高度角膜散光的矫正.本文就TICL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设计选择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TICL植入术在特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 标签: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应用 有晶状体眼 矫正屈光不正 高度散光 角膜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