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通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术后存在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狭窄发生率为10%,第2年为3%,第3年为2%,这提示狭窄的发生率并不是一个线性进展过程。同样在CAS术后狭窄第1年和第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7.5%。目前颈动脉术后狭窄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治疗后第3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容忽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预防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PTCA、支架植入、血管移植等是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狭窄率30%~40%,严重地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后导致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降减和合成,实际上是血管壁调控失衡的自我修复过程,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有关.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血管狭窄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狭窄9例,CEA后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狭窄.结论CAS治疗颈动脉术后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预后 再狭窄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基底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后16个月"入院。2009年8月10日16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h后症状基本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不适。2009年8月12日2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复视、行走不稳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抽搐大小便失禁,无声音嘶哑,无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急诊CT示:脑干梗死,

  • 标签: 左侧椎动脉 支架成形 植入术后 开口狭窄 再狭窄 2009年
  • 简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percutanc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stenting,PTAS)均存在狭窄的并发症,本文就其狭窄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再狭窄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基因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狭窄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药物支架 再狭窄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晕伴全身乏力10余天,于2010年8月3日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及持物不稳。16个月前因“双侧额顶叶急性梗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狭窄1例(1/9)。16例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 简介:患者,女,48岁,因“间断头晕7个月余,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个月”入院,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桡动脉及肱动脉搏动减弱,自述左上肢血压110/70mmHg,右上肢血压144/90mmHg(1mmHg=0.133kPa)。于外院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释放ExpressLD8/17mm球扩式支架一枚。术后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改善,双上肢收缩压差值降至15mmHg,头晕症状缓解。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上肢动脉搏动减弱及头晕症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率大于70%。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血压控制在140-160/80-90mmHg之间;高血脂病史8年;支架植入术后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氢氯吡格雷片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患者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mmHg(左上肢),150/90mmHg(右上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较右侧弱。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自如,无复视及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对称有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查体对称,指鼻及跟膝胫试验尚稳准,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风湿、免疫、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亦正常,仅高密度脂蛋白值略低:0.78mmol/L(正常为>1.04mmol/L)。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 标签: 再狭窄病例 动脉支架术 左锁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脉PCI术后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于大连中医医院就诊的冠脉PCI术后狭窄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瓜蒌薤白汤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PCI术后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20d后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结果治疗组冠脉狭窄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冠脉PCI术后狭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脉PCI术后再狭窄 瓜蒌薤白半夏汤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50例拟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给予常规术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4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NIHSS评分明显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平均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狭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理医生
  • 简介:摘 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到我院经过PCI术治疗的1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出现支架内狭窄的人数,并分析导致术后支架内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文122例经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狭窄病例58例,占47.54%;对术后发生支架内狭窄患者的资料和未发生支架内在狭窄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并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糖尿病史、TG≥2.2mmol/L、HDL-C≤1.04mmol/L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出现支架内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加强对有关影响因素的控制,以此来保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冠心病患者 PCI 术后支架内再狭窄 影响因素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临床和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狭窄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狭窄组明显短于无狭窄组.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
  • 简介:郭维琴教授对防治冠心病支架术后狭窄有独特认识,认为虚、瘀、热毒是支架术后狭窄的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热毒内结是支架术后狭窄的重要病机,益气活血、解毒化结是防治支架术后狭窄的重要治法,并精选药物,组成经验方防窄化瘀汤。郭教授强调冠心病支架术后应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清热凉血、解毒化结的药物,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山慈菇、莪术等。

  • 标签: 冠心病 支架术后再狭窄 经验 名老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肺静脉造影证实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并接受肺静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6~12个月内复查肺静脉增强CT,对CT诊断为支架内狭窄>50%的患者行肺静脉造影),记录ISR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和非IS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术中影像学及介入治疗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男28例(59.6%),年龄(47.1±12.2)岁。其中ISR组19例,非ISR组28例。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接受的肺静脉隔离次数较多[(2.8±0.9)比(1.8±1.3),P=0.02],并且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间隔时间较长[(19.4±9.6)比(13.0±12.4),P=0.03]。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ISR发生率明显高于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20/60(33.3%)比3/37(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次数>1(OR=2.1,95%CI 1.3~3.9,P=0.02)、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12个月(OR=1.5,95%CI 1.1~2.5,P=0.03)、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OR=0.7,95%CI 0.5~0.9,P=0.04)、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OR=0.4,95%CI 0.2~0.8,P=0.02)以及置入支架直径(OR=0.6,95%CI 0.3~0.9,P=0.03)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次数越多、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间隔越长,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风险越高,而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支架直径及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大是此类患者发生ISR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肺静脉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口CA)术后冠脉狭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已进行过至少一次PTCA,临床和冠脉造影有狭窄证据的患者,设定第一观察终点为冠脉造影狭窄(定义为狭窄率超过管腔内径的50%),第二观察终点为死亡。结果:所有PTCA术后血流均达到TIMI3级,残余狭窄在30%以下,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药物涂层支架或改进的支架和改进的球囊配合药物治疗PTCA术后狭窄可以大大降低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药物 支架 球囊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1],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