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赋予检察机关社区矫正监督,对社区矫正开展执行监督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监所检察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应针对当前社区矫正监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完善配套工作机制等方式加大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力度。

  • 标签: 社区矫正 法律监督 监所检察
  • 简介:检察等同于法律监督的观点,是在法学界对检察性质与改革进行激烈争论的背景下提出的。这种观点不仅招致了学界的批判,而且不利于检察的合理配置。检察是一种复合性的权力,包括公诉权、批准逮捕与法律监督(含职务犯罪侦查、立案监督和民事行政抗诉权),法律监督只是检察的组成部分之一。

  • 标签: 检察权 法律监督权 宪法地位
  • 简介:一、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检察的概念(一)法律监督又称法制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 标签: 法律监督权 检察权 检察制度 司法权 检察机关
  • 简介:法律监督检察的关系是一个宪法学、检察理论学的基本问题。基于历史解释在我国法律解释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历史解释方法对法律监督检察之间的关系予以阐释。检察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手段。

  • 标签: 法律监督权 检察权 历史解释
  • 简介:韩大元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载文《地方人大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合理界限》认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检察机关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之间的关系,检察监督与人大监督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检察改革的制度背景与出发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具有全权性的监督,人大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理的具体体现,

  • 标签: 人大监督权 法律监督权 检察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检察机关 制度背景
  • 简介:民事诉讼法执行检察监督的宣示既经历了漫长的孵化过程又实现了跳跃性地突破。《民事诉讼法》第14条和第235条规定的执行检察监督使法检两家面临如何构建执行中协同型关系的新问题。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配置将对执行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处理好执行救济与执行检察监督的顺位关系和优位关系,执行检察监督运行中的积极和消极规则,以及执行检察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的封闭和开放问题。

  • 标签: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权 配置 运行规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7年、2012年民诉法修改没有对当事人申请再审与检察机关抗诉再审作实质性区分。基于诉权的再审是因为新发现的证据表明原审存在诉讼无效和"可撤销"情形,必须赋予当事人新的程序救济,以保障其公平程序请求。基于检察监督的再审纠正的是审判违法行使导致的裁判错误,针对的是审判公权力,目的取向是权力制衡。诉权性再审应当与诉权的特性相适应,检察监督性再审既应体现检察监督的本质属性,亦应遵循民事诉讼规律。

  • 标签: 再审 检察监督 再审之诉 审判监督
  • 简介:党员享有监督是党员进行党内民主监督的前提.党员监督包括批评、检举和要求罢免.党员监督具有工具性、综合性、重合性等特征,具有评价、免疫、善事、防变等功能.保障党员有效行使监督,对于反腐防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党员 监督权 中国共产党 党内民主 批评权 检举权
  • 简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在实践中积累了行使监督的许多经验.但是,总体看来,人大的监督尚未发挥完全的、应有的作用,与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充分、正确地行使人大监督是我国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大监督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已经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但至今未能出台,有待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继续努力.本文仅就人大监督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进行探讨,提出建议.

  • 标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监督权 公民权利 监督原则 人大工作
  • 简介:新《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等法律、司法解释的颁布,使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本次民诉法修改对于民事检察监督的权能、权力实施的方式和范围等问题的规定过于保守和粗陋,使得该权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受到阻碍。这种弊端导致了检察机关内部职能行使的模糊及与外部权力关系的紧张,也损害了诉讼当事人诉权的行使。鉴于此,本文将以完善民事检察监督为目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检察监督的发展历程,立足于新修改后民事检察监督的运行现状,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以观念上更新、立法上丰富权能,体制上实现权力平衡和权利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力架构模式。

  • 标签: 民事检察监督 法律监督权 权力平衡 权利保障
  • 简介: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仅严重败坏司法公正,而且损害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一制度安排契合了我国的宪政架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运行机理,蕴含了权力制衡、权利保障和法律监督的本质内核。

  • 标签: 刑事诉讼监督权 权力制衡 权利保障 理论基础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的实质在于履行法律监督功能。实践中,人们对检察监督的定位存在争论,认为检察监督可为司法权或行政权或准司法权。实际上,检察机关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独立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检察监督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是一种良政。

  • 标签: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权 法治监督
  • 简介:摘要:新形势下,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尤其是“法律监督”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法律监督机关”之定位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厘清检察院未来是否应继续保留现有的地位和职权,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加强和改善检察机关即将面临的重大功能变革,以保证公检法三机关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更有利于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完成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目标。

  • 标签: 法律监督权 诉讼结构 调整定位
  • 简介: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和政客一向推崇分权制衡学说,西方议会实行倒阁、质询、国政调查、弹劾等一整套制度,这种监督、制约机制被誉为西方议会民主的“完美设计”。同封建君主专制相比,西方议会民主是历史的进步,它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不是最高形式的民主,它具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倒阁、质询、国政调查、弹劾……不过是资产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手法,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西方代议制提供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至于伴随着议会制度而来的金权政治、玩弄权术、党争丑闻、政治腐败,等等,就更是西方议会政治所特有的现象。在当代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议会能够避免这些政治丑闻。西方议会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它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

  • 标签: 西方议会民主 参议院 议会制度 监督权 尼克松 不信任案
  • 简介:江泽民指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必须有监督力的权力存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并不十分缺乏监督机构或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而是缺乏监督力的权力。监督力缺失主要由于监督不到位、监督的权力失重、监督的程序缺少、监督的基础缺乏等。实现监督权力化的主要途径是监督的法治化、制度化。

  • 标签: 领导干部 权力观 监督权力 监督机构 民主监督制度 政务公开
  • 作者: 高园林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中外企业家》 2009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在宪政国家,公民依法享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对于监督主体而言,公民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从动态过程看,公民监督是一种政治参与活动;就静态结构讲,公民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制度。